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主持人语:传媒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传播形式的日益丰富,由此不断催生出与受众沟通、互动的新渠道。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而构建的现代化传播平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模式和交流方式,同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愈加明显,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应用平台的广泛普及,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手段充分表达自己对某件事情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在受众意见表达开放化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意见领袖”机制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主导着舆论发展的方向。融合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信息传播特点,组织在进行信息传播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舆论引导偏差的不良现象。研究新传播环境下网络舆论的形成及舆情治理,有效引导网络舆情,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对营造健康的网络传播环境、增强网络公信力意义重大。本期“组织传播”栏目立足“微时代”,深刻剖析微博意见领袖在公共事件中的社会影响,阐述了全媒体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网络舆情治理和高校舆情危机的应对机制,同时对现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媒介形象展开探讨,力争对组织信息提供健康的传播环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网络言论的自由表达,给组织传播学的发展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也让受众对传播学以及网络舆情、舆情研判等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语: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美国学者Rogers,Everett M认为,健康传播是以传播为主轴,籍由四个不同的传递层次将健康相关的内容发散出去的行为。这四个层次依次为:自我个体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大众传播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形式,也是公众获取健康信息的主要渠道,在新媒体时代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多元化的媒介环境下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传播是博物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前人研究多采用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理论和方法,以阐释和规划博物馆的信息传播活动。但因传播环境及条件的差异,这一方法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4.
韩昱  李晓洵 《青年记者》2012,(11):24-25
研究背景 所谓危机传播,从传播学的角度指的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式,重点研究危机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效果、媒介、受众等变量,将传播学学科的一些理论、观点和方法运用到危机管理中.从2003年开始,危机传播研究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我国的危机传播研究体系的构建,有两个重大的转折点:一是2003年爆发的“非典”,开始了第一时间、全方位报道危机的时代;二是汶川大地震,它使我们认识到媒体在危机事件中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危机传播研究也随之更加全面深入.  相似文献   

5.
祝建华 :本文描述的“传播机体”理论是“媒体依赖”理论在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的继承和发展 ,用于分析媒体、个人、社群乃至社会各层面之互动关系。陈力丹 :鲍尔 -洛基奇是前任《传播学研究》的两主编之一 ,她与德弗勒的合著《大众传播诸论》1 5年前就在中国出版了中译本 ,因而被我国传播学界知悉。她在理论传播学方面与时俱进 ,现在已经将她早年论证的“媒介依赖论” ,以美国洛杉矶不同文化区域的传播生态作为研究对象 ,发展到了现在的“传播机体论”。本期发表的是她发言的理论部分。  相似文献   

6.
王静 《今传媒》2016,(8):48-48
主持人语: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月19日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以来,舆论工作引起了全国意识形态领域及各媒体机构的高度重视,全国掀起了开展舆论工作和学习的热潮。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项精密、精细、精深的工作,需要在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发达,传播风险就越大。媒体事件,特别是突发事件中负面舆论引起的危机不容小觑,给信息安全带来极大的风险,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风险防范和控制尤为重要。有效的风险传播能够快速提高人们应对、防范突发公共事件危害的意识和技能,消除无谓的恐慌情绪,保持社会稳定。本期“风险研究”栏目选取的文章,重点论述在媒体事件中如何进行正面的舆论引导及提高舆论引导力,以良性的舆论监督推动信息传播健康有序发展,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着重探讨突发事件负面舆论进行正面引导面临的困境,从政府、新闻媒体、公众三个层面阐述负面舆论进行正面引导的对策,以及在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如何提高主流舆论引导力,以推动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在信息传播理论、基本社会服务理论的指导下对中山市基本社会服务发展进行研究,提出信息传播视阈下提高中山市基本社会服务水平的对策。分析网络意见领袖对涉军舆情的影响及对策,以期正确应对和引导网络意见领袖。最后结合“5W模式”分析微信H5传播模式的新特征,以促使H5传播模式在信息传播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本栏目研究组织传播、信用风险、危机管理,总结新闻传播风险防范及规避策略,以提醒人们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力争推动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鲁从阳 《新闻知识》2001,(12):14-15
10月18日到21日,全国第七次传播学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新世纪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创新与发展"。研讨范围为传播学基本概念的界定与创新;传播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传播与全球化;WTO与中国传媒;网络传播;组织传播与人际传播;新世纪新闻传播大趋势等重要课题。大会提交高质量学术论文60余篇,几乎涵盖了当今传播学所有领域,并且集中探讨了时下许多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以下笔者将从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和传媒战略三个层面来对本次大会进行述评。一、传播理论研究:务实和转型长期以来,如何实现传播学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揭示了危机信息的传播模式,以情境式危机传播理论(SCCT)分析了危机传播的主要特征和研究框架。通过考察新媒体赋权特征,分析了危机舆论的生成与转化机制。政府应通过媒介治理动员多元主体的危机共治,实现泛传播安全。媒介善治代表了危机传播治理的深层生态学方向,它对公共危机管理,特别是危机舆情、重大突发性事件等泛传播安全都有较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海英 《新闻窗》2013,(6):44-45
新闻传播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替代。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认为,社会守望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功能之一。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新闻媒体既是记录者、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协调者。充分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尤其是发挥新闻传播功能,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0.
胡河宁 《今传媒》2013,(11):16-16
主持人语: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媒体若要承担喉舌职责,就必须树立自身良好的传播形象,积极地进行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发挥各媒体组织的传播作用。如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推动了传媒产业逐步走向繁荣,然而问题也随之呼之欲出,激烈的竞争使各媒介组织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媒业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事业,它肩负着传播我国优秀文化、树立国家形象的使命与责任。在媒介不断融合、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文化传播本身的内涵,重视传播对各组织的形象乃至国家形象产生的积极影响。本期“组织传播”栏目探讨媒介融合时代大众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首篇文章是以国家形象与传媒的关系研究为基点,探析传媒与国家形象构建的机制,并提出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策略。第二篇是甘肃省社科规划重大招标项目(12ZD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文章探讨大众媒介对新生代农民工建构的形象与成因,并倡议关注农民工群体的真实生活和诉求,增强他们的城市归属感、尊严感和幸福感。最后一篇是中山大学社会管理论坛:公共卫生事件与健康传播机制建设(17000-3161111)阶段性研究成果,文章以电影《KONY 2012》为例,探究新媒体环境给非营利倡导带来的机遇和风险,分析公共倡导的策略。本期栏目各研究者观点鲜明、见解独到,相信能为组织传播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郑恩  徐雅兰 《新闻界》2012,(7):64-68
风险社会中的危机传播是“自反性现代化”的典型表征.本文从传播学角度揭示了危机信息的传播模式,以情境式危机传播理论(SCCT)分析了危机传播的主要特征和研究框架.通过考察新媒体赋权特征,分析了危机舆论的生成与转化机制.政府应通过“媒介治理”动员多元主体的危机共治,实现“泛传播”安全.“媒介善治”代表了危机传播治理的深层生态学方向,它对公共危机管理,特别是危机舆情、重大突发性事件等泛传播安全都有较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主持人语:随着传媒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组织传播在传媒业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鲜明和重要,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组织传播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全球化影响下,组织传播研究也开始呈多样性和多元化发展趋势,研究和探讨适合中国国情并适应时代需要的组织传播方式对推动中国组织传播学的创新和发展意义深远。本期首先刊载《健康传播研究的发展与现状》,文章介绍了健康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国外传播理论教材的译介作为视角,考察了欧美传播理论话语在中国的诠释和变异,研究了西方客观经验主义的大众传播理论如何被潜移默化地等同于传播学的过程,同时以《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为例,对我国目前传播学的教学与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应该进一步开阔视野、注重研究范式、重新思考传播理论的教学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传馨 《今传媒》2015,(3):22
主持人语:信息化社会,随着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交互性和碎片化等传播特征体现愈显突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颠覆式创新致使组织传播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构建信息传播创新模式无疑是推进组织信息有效传播的重要保障。信息社会语境下,新媒体的传播发展呈现出“以人为本”的趋势,从而影响了媒体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模式。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新媒体在传播学理论视阈下体现出新兴的传播特点,这就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媒体信息传播作用提出了新的挑战,深度挖掘并分析传播新模式对完善组织结构、提高组织信息传播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新兴媒体时代的公共传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新兴媒体的发展模糊了公共传播与私人传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之间的界限,本文基于这一问题,提出了新兴媒体时代公共传播的实践和理论,并从三个层面论述了公共传播在新兴媒体中实现的途径,即传受角色的颠覆性互动、多元化信息的公共传播和规范性应用的控制和管理.  相似文献   

16.
微传播的兴起改变了高校信息环境,也为公共领域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本文基于公共领域的理论视角、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高校微传播环境下公共领域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依据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探讨了高校的微传播的发展方向和措施、分析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为提高校园微传播效果、建设校园公共领域、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分析了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借用传播学理论研究楚剧是一个崭新的学术视角,通过研究这个选题可以弥补楚剧的传播学研究的学术空白.5W模式是传播学研究的经典模式,简洁明了地勾勒出传播的基本形态、揭示传播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本文通过全面的研究楚剧的传播者,解析楚剧演员作为传播主体的重要性;通过研究楚剧剧本的传播内容,分析传播内容随着时代演变的进程;通过研究楚剧表演的传播渠道,总结楚剧表演舞台发展的兴衰;通过研究楚剧的传播受众,揭示楚剧听众族群的变化;通过研究楚剧的传播效果,强调楚剧的文化内涵,分析楚剧的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本文力图通过对楚剧传播学要素的深入全面的研究,为楚剧在新的融媒时代繁衍传承,持续发展奠定全面详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传播是组织的轴心,没有传播就没有组织,组织传播学(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正是研究传播在组织结构、运作与管理中如何发挥作用的一门学科.本文尝试对组织传播学的发展脉络加以探讨,对该领域做一回顾与分析以丰富传播学的多元内涵,为业界提供更翔实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信息时代的到来,以数字化的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对话优势,从传播学的现实意义出发,可以使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从理论上的可能变为现实中的实践。我们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体的人类文化行为来研究,深入探索网络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数字化手段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传播的手段和方法,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络传播平台,有效地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传播规律和大众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20.
传播是社会组织进行危机管理所倚重的手段.结合禽流感事件、以SARS事件作为研究个案,本文力求从传播学的维度对社会危机事件应对中发生在信息、沟通等范畴内的传播乱象以及大众传媒缺位与功能缺失问题作了分析与梳理,希冀通过危机传播研究为危机管理提供有益的思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