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颖 《东南传播》2016,(4):12-15
华人本土心理学作为一套不同于西方国家之本土心理学与非西方国家之西化心理学的知识体系,能够真切了解并反映华人的心理与行为。正因为此,本文将其作为华莱坞电影《老炮儿》叙事特性及人物性格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华人本土的道德观、正义观,忍的心理与行为,孝道及父子关系,两性及婚姻关系以及华人社群的脸面观解读老炮儿的人物性格及电影的深层意蕴,并发现一方面,影片人物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因电影叙事得以展开;另一方面,研究这种变化过程的华人本土心理学则因电影叙事得以表征。  相似文献   

2.
电影《老炮儿》作为多种文化元素的集合体,向观众展现出了众多当代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影视语言技巧是电影电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往往起到推波助澜的功效,本文从影视语言技巧入手剖析该影片中有声语言的独特运用,将本土化、暴粗口、亲切化、提示化、尖锐化和无声化、递进化等融为一体,试图分析人物影视语言运用的规律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黄璐 《青年记者》2016,(11):77-78
2016年元旦前后,一部充满艺术范儿的电影红遍大江南北,冲破艺术片“叫好不叫座”的怪圈,勾起两代人的青春回忆,这就是《老炮儿》.该片由管虎导演,冯小刚、李易峰等两代人联袂演出,137分钟的片长、足够精耕细作的叙事演绎,创造了艺术电影口碑传播的新纪录.《老炮儿》的成功之道是什么,或者说有哪些核心的艺术元素走进了观众的情感深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朱婧妍 《出版广角》2017,(21):78-80,95
在当今国际化、信息化的全球环境下,电影已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方式之一.电影《老炮儿》扎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大量使用北京方言,其成功走出国门,并斩获国内外大奖.文章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老炮儿》的字幕翻译,剖析源语和目的语生态环境的不同,依据生态翻译学中“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层面提出字幕翻译策略,以促进中国电影“走出去”.  相似文献   

5.
李欣泽  张华 《视听》2022,(3):89-91
《冥王星时刻》是导演章明目前所有影片中唯一一部在元电影理论与思维下创作拍摄的电影作品.该片主要通过导演的自我暴露与自我反思、嵌套式的叙事结构以及对其他影片的互文性策略,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元电影的叙事特色.在观照电影本体的同时,导演章明积极探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实现了从元电影到文化自信的创造性重构.在美学价值上,...  相似文献   

6.
一、由影片《玛格丽特》引起的思考 2011年,著名导演肯尼斯·罗纳根拍摄于6年前的电影《玛格丽特》终于在人们的久久期待中登陆院线,片名取自杰拉尔德·曼利·霍普金斯的一首诗,《春与秋:玛格丽特,你还在哀恸吗?》.影片集中展示了"令人生厌"的丽萨——这位性格外露而又内心矛盾的纽约青少年——竭力对一场部分是由她引起的车祸进行善后的故事,并以此对9·11事件后在如漩涡般混乱复杂的纽约都市中自我与主体间的关系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索.  相似文献   

7.
丁聪  徐明 《东南传播》2021,(2):60-62
《受益人》是宁浩导演发起的"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中的第三部具有"现实主义美学风格"的喜剧电影,也是青年导演申奥的第一部院线电影。影片以底层人物为对象,涉及"骗保""代驾仙人跳""未成年人打赏女主播"等现代社会热点话题,彰显了电影现实主义的本质。本文试从类型融合、角色构建、城市空间三个方面来分析电影《受益人》的创作内涵。  相似文献   

8.
建宏 《现代传播》2002,(6):126-127
20 0 2年 9月 17日 ,由北京佳桐世纪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现代传播》共同举办的电影《西施眼》研讨会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举行。来自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广播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 ,以及首都新闻界近百人参加了影片的观摩与研讨。会议由影片制片人刘建宏主持。管虎 :(电影《西施眼》导演 )现在是有一个矛盾 ,从制作上说 ,因为投资方诸暨是一个市政府 ,期望得到旅游资源性质的电影 ,带有很强烈的宣传性 ,我们从一开始就在争论 ,怎么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和人家想要的东西融合在一起 ,这里不可避免的出现矛盾、妥协 ,所以我觉得…  相似文献   

9.
张妮娜 《今传媒》2016,(9):41-43
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却浓墨重彩的对类型片中“侠”精神进行了另类解读,将原本平行共处的类型电影和现实主义电影适时的糅合在了一起。电影《老炮儿》透过关注主体自身传递的“侠”精神的演绎、关注个体间的相互关系表达、关注个体与其生存境遇间形成的复杂、多面的张力,关注个体对自身及存在的反观和对空间变化的体验,映射出中国电影对于本土精神中个体人性本真表达的缺失和渴求。  相似文献   

10.
电影《最佳导演》叙述了一对事业有成的情侣回老家筹办婚礼的故事,表现出新旧观念上的冲突和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勾勒出“方枘圆凿”的文化观。在影片中,这种文化观集中体现在人物的身份认同、城市活动的空间和服装修饰的规训与反叛这三个方面。影片带着观众走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处,如同一次社会调查般地呈现出社会现象背后纷繁复杂的真实。  相似文献   

11.
《赛德克·巴莱》是近年台湾、乃至大陆电影市场中较为独特与优秀的抗日题材影片。该电影以真实的雾社事件为背景,采用长达五小时的篇幅,用后殖民时代的影像手法,叙写了赛德克族人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抗争中,找寻文化认同与灵魂救赎的故事。本文以人物群像分析为入口,重点分析影片的美学表现以及叙事手法两大层面,试图挖掘导演蕴藏其中的旨趣与主题。  相似文献   

12.
辗转九年,贾樟柯的电影重返内陆荧屏,与前一部上映的影片《三峡好人》相比,《山河故人》在时间、空间以及人物的处理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对故乡情的追忆以及人物环境的记录上,却延续了导演一贯的美学风格。《山河故人》将个体生命经验悄无声息地融入时代长河,历经岁月洗礼后,又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  相似文献   

13.
田源 《声屏世界》2022,(3):32-34
2018年,青年导演胡波凭借遗作《大象席地而坐》获得国内国外多个大奖,这些奖项是国内和国际观众对这位已故的优秀青年最好的纪念礼物.同时,《大象席地而坐》斩获大奖也引发了电影各界对这位英年早逝的导演和其遗作极大的关注.胡波将自己的短篇小说改编成长达四个小时的电影,在原作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人物线索,也同时改变了影片的叙事结...  相似文献   

14.
相对于传统电影的连续情节及完整叙事,王家卫的电影更多的是通过碎片式叙事手法来呈现一种电影气氛和人物的情感状态,在他的影片中,总是通过散碎的细节、色彩的变化来表现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情感与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5.
第六代导演的电影艺术实践是对影像艺术的不断探索与考究所形成的,与此同时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也形成了独特的格调.从张元的"即兴创作"《北京杂种》,到娄烨的"个性化叙事"《周末情人》,再到贾樟柯的"臆造的纪实影片"《小武》,第六代导演从注重现实题材,到通过视觉和听觉传达影片的信息,以及画面的运动、色彩、光线、声音等影像.为了迎合大众的观影口味并且带给观众更好的观影效果,本文从审美理念、影片风格、文化觉醒三方面对第六代导演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6.
哈萨克族电影《鲜花》是近年来少有的几部出色的民族题材的电影,影片在音乐、主角身份的变化、矛盾的设定与故事情节的设计上都有许多独到之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袁钺 《声屏世界》2022,(1):46-50
电影音乐作为电影艺术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与电影作品中的视觉代码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电影《归来》的音乐创作者与导演格外注重影片的精神特质与人文情怀,体现出对艺术创作的追求,在这种克制、隐忍的叙事风格中,电影音乐对渲染时代环境、刻画人物形象以及营造影像意蕴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半生缘》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画外音的大量运用作为影片一大特色,既很好地把握并传达了影片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还对剧情进行了画面外的解释和补充,实现了对剧情的建构。同时通过对叙事时间的调整,丰富了电影的叙事话语。画外音在影片中的叙事功能,对于影片风格的定位、叙事节奏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描摹和情感的渲染等方面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青蛇》是一部改编自李碧华的小说,由香港鬼才导演徐克执导的经典奇幻影视作品。原作小说通过清冷诡谲、犀利敏锐的笔触刻画了人性,而徐克导演以男性视角对原著小说进行了角色特征平衡处理,在保持浓郁的个人电影风格基础上,加入了一些其对于所处时代人性与欲望的思考以及先锋式的改编。通过老练细腻的影视语言表现了角色丰富而强烈的内心世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心理影片特质,更添人文主义情怀色彩。本文从人物心理人格视角出发,解读影片中关于人性与情爱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0.
电影《蓝宇》上映于2001年,由网络小说《北京故事》改编,影片虽然描述的是一对男人间的爱情故事,但它向人们揭示了人类社会中丰富感情中的一种。无论性别,只要彼此真正相爱,就是美满的。本文对同性恋电影《蓝宇》在叙事结构、人物设定、镜头语言以及声音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使观众能够对《蓝宇》这部影视作品有所了解及认识,摒除对同性之恋的成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