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旭 《传媒》2021,(2):75-77
微电影广告是以品牌或产品的商业推广为目的,最终是为了让受众认可广告片中的产品,而微电影广告是否与受众心理特征相符直接决定了受众对微电影广告的接受效果.诞生于2019年春节季的《啥是佩奇》的微电影广告片就凭借着对受众心理的精准把握成为当时刷爆朋友圈的"爆款"短视频.微电影广告只有基于受众的心理来进行创作,"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提升受众的"使用"效果,才能在"贴满墙纸"的屋子里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2.
对于微电影,已经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各方面的研究。本文将从心理学方面,运用心理学原理探析微电影,不仅可以了解当下微电影受众对微电影的心理解读方式,还可以了解微电影在心理学层面上的流行原因,以便于促进微电影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燕 《新闻前哨》2005,(9):63-65
一、电视平民化的形成基础在早期的传媒理论中,传媒发出的信息理所当然地会被受众接受,是一种刺激-反应模式,传播者占有主动地位。传播者坚信,任何强大的宣传力量都会对受众造成巨大的心理影响,从而轻易改变他们的观念甚至行为。这种传播者为中心的观念导致传媒与受众关系的不平衡,受众心理、受众诉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今,当电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文化现象的时候,无论是理论界还是电视从业者都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电视媒体再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传播者,相反,受众的作用在  相似文献   

4.
陈爽 《传媒》2017,(16)
从2010年《一触即发》的首次面世,到《老男孩》的迅猛崛起,微电影广告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并成为一个主营项目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微电影广告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以往的广告传播模式,开始强调创意与诉求,在潜移默化中将品牌理念传达给受众,最大程度地消除了受众对广告宣传的心理隔阂,提高了品牌价值的传播效果.而要想实现微电影广告的"病毒式"传播,发挥微电影广告的正面效用,就必须制作出丰富、独特,且受众乐于分享的内容.在微电影广告内容制作中,不仅要考虑传统广告画面、声音和时间三大要素,还要考虑故事叙述和影视剧作两大核心要素,以生活化、故事化和情境化为根本抓点,构造微电影广告内容的独特体系,这是全媒体时代微电影广告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一、电视新闻的编排需要不断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一)受众心理需求需要对传播活动有一定的影响性作用.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接受者所要接受的信息必须从传播者哪里获取,从这个角度来说,受众是被动式的接受信息,而传播者是主动式的进行信息的处理和传播.但是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并不是一味的接受,而是有选择性的接受.  相似文献   

6.
微电影如何弘扬主流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婷婷 《青年记者》2016,(11):80-81
微电影弘扬主流价值观的优势 1.借助亲民性引导受众产生共鸣.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亲民性是微电影的一大优势.微电影的亲民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微电影讲述的故事往往是日常生活里真实存在的,这些逼真的故事能让受众在影片里发现与自己生活或内心中相似的部分,以此获得心理上的广泛共鸣.例如《双闪》《温情停顿》等优秀微电影作品都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感人事迹改编的,那些普通、朴实却又伟大的小人物带给人们阵阵感动,更传递出人间大爱.第二,很多微电影将视角锁定在日常生活中的市井人物、普通事件上,展现他们平凡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这些都满足了受众的接受心理,与影片产生内心深处的共鸣.  相似文献   

7.
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指受众由于受某种原有立场、思维定势的影响,而产生与传播者的传播意图相反的一种心理倾向.受众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传播内容或传播者的不满、怀疑、反感、抵触乃至否定、排斥,是一种对媒介信息做简单的感情的逆向思维和反向理解的心理意识,因而能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筑起一道抵御信息的心理防线,使媒介信息的含义扭曲、变形,使信息传播的力度减弱、转向,致使传播受阻甚至产生负效应.受众的逆反心理广泛而长久、渐进而深刻地影响着大众传播的效果.它可使受众对传播信息的接受值为零或负值,即产生零效果和负效果.对此,本文试从传播学、心理学角度予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代靓 《新闻知识》2012,(9):81-83
在"微"时代背景下,微电影借微博之力迅速发展起来,是电影艺术与品牌传播的一次完美结合,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本文从社会传播环境、市场竞争、受众心理需求等方面论述了微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并进一步从创意、内容建构、制作要求、商业模式、监管机制五个方面深入探讨,挖掘微电影现实以及未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相似文献   

9.
传播者所服务的对象是极其复杂的群体,总称为“受众”。受众对传播者的新闻作品有所选择,取舍的标准也各有各的标尺。了解了这一点,传播者为受众服务才更有针对性和适应性。人与人之间有共同性,受众都喜欢那些深入的、情感的、趣味的、形象的、带有悬念的和曲折起伏的新闻作品,为了达到这种心理效应.新闻写作者必然向自己的作品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受众认知心理与新闻传播效果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传播的效果与受众认知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受众的认知心理背景、认知心理现象和认知心理效应对传播效果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往往会导致新闻传播的效果偏离传播者的传播意图而发生异化。  相似文献   

11.
注重受众态度 提高传播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晓强 《传媒》2011,(3):70-71
受众接受信息的效果如何是衡量传播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作为传播者,媒体应了解受众的需要和兴趣,注重其心理需求。在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于一家媒体来说,注重受众态度,提升传播质量,是制胜发展的关键,是媒体生命力所在。受众心理越来越受到新闻工作者的重视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受众心理越来越受到新闻工作者的重视,这是因  相似文献   

12.
像其他信息传播活动一样,新闻传播活动主要由信源、传播者、信息、传播渠道和受众五个要素构成.其核心内容是新闻传播者向广大受众传播新闻信息. 要想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我们需要从不同受众的心理需求去定位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13.
受众是电视事业生存的需要,对电视受众的心理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有的放矢,做出适合各个阶层的受众节目。本论文通过对电视受众的心理特点、传播者的一般心理以及遵循的原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翔实的分析将能够更好地为电视传播寻找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传播环境下,新闻传播者的整体素质对新闻传播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大观众(听众)对新闻传播的内容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新闻传播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闻传播者不仅要在广博的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寻找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公众信息,又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和正确的导向性,从而保证新闻传播价值,引导受众正确认识、了解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新闻传播者在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基础上,应当具有良好的专业意识与现代意识,从而高质量、高效率地传递新闻信息,适应受众的心理需求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探索和营造和谐的传受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大众传播都包含着传播者和受众的互动,包括行的互动和心理的互动。传受关系就是传播者和受众互动的产物。互动形成关系,而关系的性质、状态又会提升或削弱互动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6.
朱倩 《新闻世界》2014,(8):373-374
媒体在传播信息时要考虑受众的心理需求,受众在选择信息时也有其心理规律,在网络事件中,这种规律变现得更明显突出,本文以传播心理学为角度从传播者和受众出发分析网络事件。  相似文献   

17.
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创造关系到受众的接受和认可度,关系到节目的整体效果。随着现代社会对播音主持要求的不断提高,作为节目的传播者,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创造不但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技巧,还要缩短受众与传播者的心理差距,机智、灵活和严谨,从而使节目更加贴近时代脉络,促进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提高播音主持节目的亲和度和品牌效益。  相似文献   

18.
《非你莫属》是国内首个求职类真人秀节目。该节目准确把握受众定位,主持人善于体谅他人,能够把握受众心理。节目内容和形式吸引受众,引起受众兴趣,同时满足了受众消遣、学习和获取成就的心理需要,很好地关照了社会心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本文从传播心理学角度出发,从传播者和受众双方的心理来分析《非你莫属》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19.
微电影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兴网络传播媒体,受众趋于年轻化,微电影正是抓住了网络受众的特点,并且了解网络受众的现状,拍摄了一系列以年轻人为主题的微电影。本文以立志创业类、青春爱情类微电影为例,分析了青春类微电影的主要内容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以及青春类微电影在传播过程中体现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沈鲁  崔健东 《传媒》2016,(9):88-89
新媒体时代,微电影凭借简约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引爆了新的“注意力经济”。包括“拍客”“播客”“网络视频”“手机电影”等形态在内的微电影,满足了受众碎片化、快餐化以及自我实现等的心理需求。本文综合运用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对其基于“互联网思维”和媒体融合理念而形成的发展创作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