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解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必须深入到《哥达纲领批判》的逻辑语境之中。这就涉及到对按劳分配产生的渊源及其实施的限定性条件等方面的梳理。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对“资产阶级权利”的正确诠释。  相似文献   

2.
关于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问题,不只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題,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这个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败的一件大事。“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打着“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和“反对物质刺激”等旗号,肆意诋毁和全面歪曲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并煞费苦心地炮制出按劳分配就是资产阶级法权,资产阶级法权就是资本主义因素,资本主义因素就是产生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或土壤这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组织编著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有一理论性的注释条目:“资产阶级权利”.文中指出毛泽东对“资产阶级权利”有三点误解:(一)把按劳分配中等量劳动相交换原则体现的“资产阶级权利”,误解为似乎按劳分配本身就是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权利,从而模糊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同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本质区别.(二)把消费资料分配中存在的  相似文献   

4.
按劳分配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但也存在着“弊病”,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它和对待它。“四人帮”反党集团无限夸大按劳分配的“弊病”,极力丑化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他们采用歪曲篡改马克思列宁和毛主席论述的卑劣手法,在分配问题上制造混乱,否认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客观必然性,把按劳分配和资产阶级法权(现改译为资产阶级权利)等同起来,并制造出一个“按劳分配是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的反动谬论,为他们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提供所谓“理论依据”。对“四人帮”的种种反动谬论,必须彻底批判。  相似文献   

5.
《哥达纲领批判》把按劳分配规定为“资产阶级权利”,这被认为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传统观点认为这是马克思用商品生产的尺度衡量按劳分配的结果。其实,破谜的关键在于生产劳动二重性。生产劳动既是劳动者作为主体的自觉创造过程,又是劳动者作为客体的体力耗费过程,这种二重性是造成资产阶级权利的根源。随着生产劳动转化为自由劳动,体力耗费不再成为生产财富的基础,劳动时间不再成为财富的尺度;逃避劳动和转嫁劳动不再是一部分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资产阶级权利也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6.
一八七五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这部著作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所通行的等量劳动相交换,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的思想。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以来,有的同志在报刊和杂志上发表文章,对马克思的上述思想表示了不同的看法。我认为,马克思的上述思想是以社会主义不是商品经济为前提条件的。然而,社会主义是商品经济,这是今天的客观事实。从这一客观事实出发,我们就不能认为按劳分配原则体现的是资产阶级权利。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既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又存在着资产阶级法权。“按劳分配”方面存在的资产阶级法权,连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其它方面存在的资产阶级法权,都是滋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因此,弄清“按劳分配”的性质,正确实行这一原则,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对于削弱资本主义因素的滋长,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挑战"劳动价值论的新课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正确理解和贯彻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原则和实行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政策,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这是对经济理论界的科学研究提出了一项重要任务。劳动价值论并不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特别…  相似文献   

9.
1.按劳分配(按语部分,1页)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社会要求每个劳动者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而社会则按照各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分配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它实现了“不劳动者不得食”的社会主义原则,为亿万劳动人民带来了“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平等权利。这同资本主义不劳而获、劳而不获的分配制度相比,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是,按劳分配并不是共产主义的东西,它体现的“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了"资产阶级权利"(原译为"资产阶级法权")原理。"资产阶级权利"是指形式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权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产阶级权利"普遍存在,主要是强调机会平等,与资本主义社会相比有了质的意义上的区别,也与在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资产阶级权利"是个别现象不同。  相似文献   

11.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原则,它适应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生产力的水平,发挥着促进生产力的积极作用,这本来是理论上早已明确、并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充分证明了的问题。但是,“四人帮”及其舆论工具,对按劳分配却大肆攻击和诬蔑,把它说成是“资本主义因素”,是“产生资本主义和新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起了阻碍生产力的作用”等等。从理论上彻底批判“四人帮”关于按劳分配的种种谬论,肃清其流毒和影响,从而在实践上理直气壮、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这是加快社会主义建  相似文献   

12.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把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70多年来,社会主义在其实践中尽管在按劳分配问题上有过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失误,但总的来说,还是坚持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和分配制度的。在近年来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期间,有人借口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在提出按劳分配的理论时未曾预见到商品经济的存在,攻击按劳分配“脱离了现代经济的现实而流于空想”。  相似文献   

13.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然产物,是社会主义伟大的新生事物。实行按劳分配,是消灭资产阶级的必由之路。但是,多年来,这个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却被“四人帮”诬蔑为修正主义的东西,进行了恶意的诬蔑,颠倒了是非,混淆了黑白,搞乱了理论,搞乱了思想。今天,在揭批“四人帮”的伟大斗争中,拨乱反正,还按劳分配以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是时候了。  相似文献   

14.
一、析几种权利定义观 “权利”一词渊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对权利定义,罗马法学家解释为“法律所确定保护的权益”。 资产阶级自然权利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格老秀斯、康德、黑格尔等。康德把权利理解为“权利的自由行使”;黑格尔把权利看作“绝对理念自我完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提出的"资产阶级权利"是指形式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权利。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时期几乎全部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中都存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资产阶级权利",主张对"资产阶级权利"或破除,或既保留又限制。毛泽东对"资产阶级权利"的认识既包含符合客观性的成份,符合马克思"资产阶级权利"观的科学内涵,同时更多地表现为对马克思"资产阶级权利"观的误解。  相似文献   

16.
虽然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出现过“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法,但在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前,并未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笼统地视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资产阶级”帽子,是在中共“八大”戴上的。只不过,反右派运动之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一提法被广泛使用,并且强调知识分子属于“剥削阶级”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的道德文明是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资产阶级道德文明。在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基础上,梁启超较好地处理了个人与集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形成了以“国家权利、国家自由至上”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阶级道德文明。  相似文献   

18.
人权,这个资产阶级的口号,从它萌芽形成到"天赋人权"的理论,从国内法的原则发展列国际法的原则,沧海桑田,历久不衰.那么,到底什么叫人权?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资本主义人权?社会主义有没有人权?社会主义人权与资本主义人权有何本质区别?弄清这些问题,对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加强社会主义和法制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从"天赋人权"列"法定权利"的演变  相似文献   

19.
公民既是权利承载者,更是责任承担者。公民资格(citizenship)是公民教育的核心概念,有什么样的公民资格观,就有什么样的公民教育。正统公民资格观是一种作为权利的公民资格观,这种培养“权利公民”的公民资格观过于强调权利而忽略了公民资格所蕴涵的责任。出于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诉求,当代西方公民资格观呈现出一个共同的品质,即关注“责任”,注重“责任公民”的培养。随着由作为权利的公民资格观到作为责任的公民资格观的演进,培养“责任公民”成了当代西方各国公民教育的共同旨趣。  相似文献   

20.
课程标准关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专题有四个学习要点,第一个就是“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从教学角度看,主要是说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形成过程的特点,即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如何形成的。人民版教科书的课题为“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基于对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内容的研究,结合学生学习实际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确立如下教学目标:借助史事讲述和史料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