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编《自然》课本第一册在北京少数学校进行试教,已经在1981年年底完成,现正继续试教第二册。试教的第一册22篇课文虽然是打印稿,没有插图,但每课的文字简短生动,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指导性,内容路子都较新颖,师生都喜爱它,感到很“对味”。例如第二课“怎样认识物体(一)——水是什么样的物体?”用了不到400字就清楚明白地指导儿童把过去已有的依稀模糊的认识经验明确起来,然后让他们利用这些知识去练习认识水和其它物体。这样,既进一步巩固、深化了怎样认识物体的知  相似文献   

2.
上好自然课,必须做好两个准备,即知识准备和实验准备。现结合自然课本第五册第十七课《怎样认识物体(五)——岩石》谈一谈体会。一、知识准备课题,说明这一课与前面所教的四课《怎样认识  相似文献   

3.
直观教学是自然教学中必须贯彻的一个原则。在自然教具缺乏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课本中插图的作用,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下面说说我的体会。 一、插图的类型与特点 1、形态图 图较简单,具有形象直观作用,可用来代替实物,如《怎样认识物体——岩石)一课,借助插图的形象,学生可以辨认各种不同的岩石。学会根据岩石外部的颜色深浅、光滑粗糙程  相似文献   

4.
新编自然第二册的重点内容是指导学生认识地球上的四季现象,是第一册有关认识四季的继续和加深。学生学好这册内容,就对自然界的概貌及自然界物体现象间的联系和季节性的周期变化获得了初步的认识。为从第三册开始进一步认识四季和比较深入地研究自然界其它各个方面打下了基础。《自然》课本第二册除了有第一册所具有的特  相似文献   

5.
封面介绍     
果明 《小学语文》2010,(3):31-31
根据1951年《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和1952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修正草案)》,人教社编辑出版了《小学课本语文》。这是人教社首次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材,也是人教社出版的第二套小学语文教材。本期封面插图选自其中的课文插图。右图选自《小学课本语文》第一册第3课《同学》,左图选自《小学课本语文》第二册第36课《吃水不忘开井人》。  相似文献   

6.
《怎样认识物休(一)——水》是认识物体系列课的第一课。在这堂课里,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水,获得水的一些物理性质的知识,还要从方法论的角度让学生初步接触认识物体常用的一些方法。因此,教师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教好这节课至关重要。 1.游戏激趣,了解认识物体的基本方法。 上课开始,教师可设计“猜一猜”的游戏导入新课。游戏分三步进行。  相似文献   

7.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江苏省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生活中长、正方体的物体较多,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正方体的形状,也进行过观察长、正方体组成的物体的学习,已具备准确辨认长、正方体实物的能力,对长、正方体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这些都是教学新知识的基础。但它有哪些面?面的形状是怎样的?有哪些棱?棱的长度怎样?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并非人人都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本课是在学习了《怎样认识物体(一)——水》,初步认识水的性质的基础上,认识水有压力和浮力的特点。本课又是为第十六课《船怎样行驶》和第二十一课《水力和风力》打基础的。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水有压力和浮力,并初步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2.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通过揭示物体的沉浮规律,向学生渗透“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  相似文献   

9.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江苏省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生活中长、正方体的物体较多,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正方体的形状,也进行过观察长、正方体组成的物体的学习,已具备准确辨认长、正方体实物的能力,对长、正方体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这些都是教学新知识的基础。但它有哪些面?面的形状是怎样的?有哪些棱?棱的长度怎样?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并非人人都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一、新教材关注生命新教材第二册有四篇课文以“生命”为主题——第一课“短文两篇”(《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第二课《紫藤萝瀑布》、第五课《白蝴蝶之恋》、第十七课《安塞腰鼓》。这种内容的课文安排不是巧合。在课本前面的六页彩色插图中,第3页就是一幅寓意为“生命”的插图。第一课的教学建议第一条明确指出:“生命意识的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通过教学  相似文献   

11.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与热》一课有物体的颜色与吸热关系这一内容,课本通过插图建议(如图1所示),用不同的纸袋包裹着温度计,观测纸袋中的温度计在太阳光照射下的温度变化.得出物体的颜色与吸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郑觉根 《考试周刊》2013,(24):133-133
<正>如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充分运用课本中的插图讲清概念,讲清观点道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使用插图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有如下体会。一、重视指导看图,挖掘图意课本中的插图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学时,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指导学生由浅入深地逐步挖掘图意。初看插图。首先指导学生看图的标题,把握主题,看看图  相似文献   

13.
国家教委审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科书(第一册)》已正式出版发行。本文对新课本大量增加插图的目的、插图的性质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地位,以及教学中怎样使用插图等问题谈了笔者自己的看法,供中学历史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14.
1979年试用的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三章中有《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一节,其中讲到了西夏第一代皇帝元昊时期创制西夏文的问题。为了使学生对西夏文有一个形象的认识,还在第10页附了一个西夏文和汉文对照的插图。图中包括四个词共八个字,左边是西夏文,右面是汉文。按理每个汉文词应是相对应的西夏文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课本小学《自然》第一册第一课《美丽的大自然》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认识什么是大自然,第二部分了解自然课的学习方法。它是第一册教材教学的准备课,也是小学阶段全部自然课的绪论课。教好这一节课,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三点。 1.从生活实际出发,整体感受大自然的概念。课文的第一部分是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大自然”。这  相似文献   

16.
一、结构单元 现行小学中高年级《自然》教材中以“怎样认识物体”为标题的课文有五篇,其副标题分别是“水”、“空气”、“土壤”、“金属”、“岩石”。它们被分散编排在一、二、四、五等四册之中。我认为,它们在认识的层次上构成了一个大的结构单元。 二、教学重点 “怎样认识物体”的结构单元有着共同的教学重点。这重点就是教学生学会“怎样认识”物体。换句话说,这个大结构单元的教学是自然学科“认识方法”  相似文献   

17.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自然和各种版本的《科学》教材里都有出现。我在经历使用自然、科学两种教材教过之后发现,学生总是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存在较模糊的认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出现了问题?为了找到答案,我找来山东省临沭县张老师《声音的产生》(青岛版《科学》五上)的教案,和湘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进行了一次教学对比。  相似文献   

18.
李之春 《科学课》2010,(1):38-40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自然和各种版本的《科学》教材里都有出现。我在经历使用自然、科学两种教材教过之后发现,学生总是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存在较模糊的认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出现了问题?为了找到答案,我找来山东省临沭县张老师《声音的产生》(青岛版《科学》五上)的教案,和湘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进行了一次教学对比。  相似文献   

19.
《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属观察实验课。本节课的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学会用比较和实验的方法,认识空气及其他物体,并加深对世界物质性的认识;知道世界上的物质有多种多样,空气是其中一类看不见的物质。由于本课是初次指导学生用实验方法和比较方法认识物体,实验能力又是自然教学中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所以,指导学生使用实验手段认识空气,是教学的第一个重点。教学的第二个重点,则是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性质。其中,引导学生把实验中感知到的现象,概括为物体的性质,并正确、系统地进行描述,是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20.
随意翻开小学语文课本,发现有插图不够严谨的问题。如课文《枫桥夜泊》篇,第一句就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最后一句是“夜半钟声到客船”,但诗句下边的插图中却是一弯新月当空照,怎么看也是深秋农历初五下午5点左右,根本不是“夜半”的情景,插图本身不但没有强化学生对诗境的认识,反而起到了误导作用。希望出版部门出书时,不仅要把好文字关,而且要对插图进行认真审查,力求科学。小学语文课本插图应该严谨@任婷婷$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0500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