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个体的生命既意味着个人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意味着个人将承担与其生活境遇关涉的特定社会责任。生命教育不能停留于简单的知识传授或情境体验。只有分析个体道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深挖生命的道德价值,将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探索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生命教育功能,才能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东西方"道德"概念的词源及其演变过程表明,道德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并且为了人们美好的生活而存在。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其真正内涵是人性中的卓越性和品格,它是人不断超越现实与自然生命的基本依凭和价值向度,是人的生命之必需。道德教育作为引导个体使其成为有道德之人、使生命趋向真善美的教育,表达的是个体生命存在的一种价值诉求,因而生命价值成为道德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生命教育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张世爱 《中国德育》2007,2(7):11-13
生命与教育、道德教育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生命是教育、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内在依据,教育、道德教育以个体发展和生命完善为终极价值追求,道德教育更是对生命的超越和提升。梳理和领悟这种内在关系,找到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契合点,从应然的角度论证在价值多元社会中道德教育的生命价值取向,对教育、道德教育的改革、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是人在与客体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自由、自主和超越的综合特性,是人的精神生命之所在.将"主体性"理念融于道德教育是人寻求自身价值、完善生命意义之使然.主体道德教育着力在起点上,把学生看作实现生命意义的主体性存在;在教育过程中,以主体性的方式对学习者的生命型人格进行引导和建构;对教育终极目标的追求上.则意在提升学习者的生命型人格与德性品质,推动学习者向善.其全程凸显了大写的"人",是对生命的追寻和显现.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一切为人的事业,它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标。学校道德教育亦是如此。同时,生命是人的存在形式,为此,教育或道德教育应是以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提升为目的。然而,当前的学校教育(道德教育)中却存在着对学生生命忽视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一切为人的事业,它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标。学校道德教育亦是如此。同时,生命是人的存在形式,为此,教育或道德教育应是以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正人性的觉醒和教育的回归,要求道德教育应是一种"成人"的教育。[1]"成人"强调儿童不但是一个生物意义上的"自然物",还是一个社会化的"社会物"。人的自然性强调人需要一定的物质才能维持生命的存在,人的社会性则强调人应寻求其存在的意义及价值。因此,儿童的道德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让儿童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让儿童在"此岸"世界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一、儿童道德教育的本末倒置道德教育是一个包括知、情、意、行的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不可或  相似文献   

8.
传统道德教育由于受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学生被看做是教育的对象,是被认识的客体,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个体生命性。现代道德教育则又矫枉过正,学生被置于中心地位,教师则保持价值中立,它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权利,而忽视了教师的价值引导作用。不论是传统道德教育还是现代道德教育都忽视了道德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作用。而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就是建立在关系思维中的道德教育,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注重师生间的理解和对话。主体间性道德教育既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扬弃,又是对现代道德教育的留守和超越,具体表现为: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从对象性活动到交往活动;从个人主体性到类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梁剑玲 《中国德育》2006,1(10):84-84
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应建立在对个体生命的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的体现。我们的道德教育回到人的本身,就是走向生命、回归生活,使德育真正成为促进人全面发展、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教育。人的生命完整性要求教育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指向生命自我,使受教育者的现在和未来能够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超出受教育者自然存在的直接需求,进行生命意义的建构与价值的提升;三是进行生命的升华,积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只有三个目的交融相汇,人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全面人。那么,道德教育应当如何走向生命,成为学生生命完整性教育的部分呢?  相似文献   

10.
实施生命道德教育提高德育实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人的生命凸显时代,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生命价值的失落现象,学校道德教育的效能减低,为此迫切需要推行生命道德教育.本文试从生命道德教育实施的必要性、生命道德教育的内容、生命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在学校教育中顺利推行生命道德教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价值澄清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社会极具影响力的道德教育理论。它创造了简易而又具有可操作性的价值澄清法,强调个人在价值选择过程中的自由,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人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上,摒弃传统的灌输式的道德教育中对人的主体性的忽视。这一教育理论,对于帮助处在网络道德困惑中的大学生摆脱网络道德失范的阴影,重构网络道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的教育活动,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底蕴。认真审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人文关怀的高度契合性,挖掘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价值,对于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自身发展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艳秋 《文教资料》2008,(29):94-96
随着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道德教育应凸显其"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主体性理念,以摆脱实效低下的局面.人性化理念要求道德教育走入青少年的生命世界,关注他们的需要和人生体验,从"物化"向"人化"转变;主体性理念要求教育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之间角色定位、对话形式的重新建构、教育活动的合理设计、开放性教育环境的营造,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实现道德教育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努力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语境下的语文教育生命整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语文新课程呼唤语文教育生命整体观 语文教育生命整体观倡导关注学生整体生命发展,它是指语文教师通过语文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培养对自然、社会及他人的关爱,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实现个人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语文生命教育的主体是个体的人,其终极目的是促进人全面、主动、健康、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道德范畴的核心是尊重和公正。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着人的发展,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学校道德教育应当传递正向价值,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态度。围绕这一目标,工作上需要突出校本特色,灵活调度教育时空,营造道德文化环境;方法上需要重视情感体验,强调双向互动,让道德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6.
陈灿军 《教师》2008,(7):20-23
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是大学教育永恒的主题之一。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已成为当今大学生命伦理教育的基本共识,成为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基本价值目标。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对生命教育基本上停留在具体行为教育和情感体验教育,没有从伦理规范的终极性视角来看生命教育,更没有涉及到大学生生命伦理缺失和生命伦理教育的价值目标。在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目标上,过分强调其规范——约束的外在价值,忽视其生命发展的内在价值,在生命伦理教育的目标上无视人的道德需要、道德要求,剥离了个人的需要和利益,成为一种空洞的、抽象的口号,丧失了它应有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把生命教育的过程等同于生命知识的认知过程,强调对道德规范的灌输,忽视了人的情感体验和主体的道德参与。  相似文献   

17.
道德本质上是个体人格和品德的建构过程,是学生内在需要和社会道德原则的对话过程,注重个体的生命价值;就其目标来说是成就人们的德性的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教育。目前我国在道德教育中还存在行而上学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还未摆脱社会主义课程的纠缠,是一种知性教育范式。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人的主体性活动。唤起教育对象主体性道德意识是道德教育的最高价值目标所在,教育对象主体性道德意识的提升有助于教育对象的道德认知能力转化为道德实践能力,以此逐步形成教育对象的内心道德价值追求。情感活动作为人的重要存在方式,是道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情感活动的介入赋予了道德教育以生命,而这种生命力是在参与主体性道德意识的构建中逐步地凸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人以生命的方式存在,道德因人的需要而产生。生命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生命是道德教育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道德教育以个体发展和生命完善为终极价值追求,是对生命的超越和提升。  相似文献   

20.
道德是人的双重生命和双重存在方式的需要,它寓于生命之中。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分离的现象,表现为道德教育的"去生命化"和生命教育的"去道德化"。生命教育是生命整全的教育,因此,它必须超越生命与道德的对立和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割裂,以生命教育整合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之中,建构道德的生命教育。道德的生命教育,基于生命发展的需要,以道德的内容和手段,引导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实现丰盈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