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的我越来越深爱着我的故乡——西藏,这片高天厚土。 很多年以前.我对我的故乡感觉不出什么.也不知道她的真正吸引力在哪里.不知道她的底蕴有多深,更不知道她给了我什么.  相似文献   

2.
其实,如果走出复杂化的阐释语境,康德不结婚的原因一点也不神秘,即主要是阮囊羞涩的经济原因。“当我需要女人的时候,我却无力供养她,而当我能够供养她的时候,她已经不能使我感到对她的需要了”。  相似文献   

3.
3岁:常抱我。给我做好吃的。喂我。我尿了裤子不打我。 9岁:我考试不及格她不会笑话我。我揪她辫子她不告诉老师。借橡皮给我用——不借给别的男生用。 18岁:貌美如花。和她一起进入游泳池,旁边的男孩子会看得眼睛发红、鼻子呛水。傻乎乎的,可爱!相信一见钟情。不嫌我的球鞋臭。饿了,会泡方便面就可以。参加通宵舞会从不喊累。夏天裙子能盖住内裤。听我讲笑话会呵呵大笑。  相似文献   

4.
她不认识她,她也不认识她。只为了同一个男人,不得已,进了同一个逼仄的檐下。从此是一段长长的不了情。我说的,是婆婆与儿媳。  相似文献   

5.
我现在的老婆就是结发夫妻,她没有读过书,叫陈凤英,人很好。几十年来,煮饭,帮我管小孩,连电话都不接,她觉得自己普通话讲不好,所以不接,怕人家会笑她。她穿的衣服、鞋子都是我帮她买的,家里的东西也都是我买的,她不会买东西。但是,我这个家现在所有财产都记在她的名下,我的控股公司也是她在当董事长。  相似文献   

6.
母亲(在电话录音中的声音):你好!我是妈妈。我完全糊涂了,不知道自己在哪儿。护士会告诉你的,她知道我在哪儿,刚才她告诉我了。  相似文献   

7.
近日经历的事,让我想说说这个话题。近日,我原来做家庭暴力受害妇女访谈时的一位访谈对象到京,我去看望她,她此次到京是接受某电视台一个栏目的邀请来录制节目,话题还是有关家庭暴力。一坐下,她便对我说,电视台对我不满意。我问有什么不满意,她回答,主持人想让我说孩子爸爸打孩子的情况,我不想说,孩子这么大了,都结婚了,再说他们父亲的事,中央电视台一放全国人都看得到,孩子们不好做人。导演和主持人就不高兴了,现场的观众听了我的情况,有人想捐助小妮上学,导演就给拒绝了。说到这里,她的眼泪都出来了。这位朋友是一位农村妇女,曾长期受丈夫…  相似文献   

8.
Last Order     
不到最后一刻,我们不知道命运是否已经将事件的结局完全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或许她说得对,长此下去,终有一天我们会互相埋怨。毕竟我们的感情始于遗弃。正确一点说,是她对我的感情始于被遗弃,而我在被遗弃前早已爱上她这回事,无补她不爱我这个事实。爱情不是一个人可以玩的游戏。“我走了。”  相似文献   

9.
广告是什么,"她"能给我带来什么——20年前,我不知道。就在不知不觉中,时间却已把我们合为一体,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如此清晰的印记。"她"的莫测带给我夙兴夜寐的辛苦,"她"的压力带给我辗转反侧的思虑,有时想想,没有"她"的  相似文献   

10.
刘君 《网络传播》2009,(9):96-96
前不久,单位来一个学通信的实习生,坐在我西边的座位上,由我带她。她来的第二天,东边和我隔了一个工位的同事,通过MSN问我,“晚上我请大家吃饭,请代问一下新来的实习生去不去”。我给实习生耳语了几句。“你们离这么近还MSN啊?”她半自语的嘀咕着。不久,她也开始和我MSN了。  相似文献   

11.
我的外孙女妞妞才6岁,每当电视里播放“一休”时,她不吃饭、不玩其他游戏,不吵不闹,坐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地看。大人要是说话干扰了她,她便大声地十分不高兴地说:“别说话。”于是,我们只好安安静静地跟着她看。事情已经过了好久,最近我问她:“你还记得一休吗?”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手     
即使我离开童年岁月很久,母亲仍坚持在夜深后帮我盖被子,并俯下身来把我的长头发摆弄好,亲吻我的前额。可是,我不喜欢她摆弄我头发的那种方式。她的手使我困扰,因为它对我年轻柔嫩的皮肤来说太粗糙了。终于,在一天夜里,我朝她大声  相似文献   

13.
我同《中国记者》这位老师相识,还是在她创刊之初。1986年底,当我从《新闻业务》上看到次年三刊合一的《中国记者》创刊的消息,立即对她的内容介绍产生了兴趣,当即决定自费订阅,把这位不见面的“家庭教师”请进门。 《中国记者》就这样闯入了我的生活。她品位高,质量好,内容丰富且又图文并茂,深深地抓住了我和我的同事们,就连我正在读小学的女儿也受到感染。她和我“约法三章”,每期的《中国记者》一到,必须拿回家让她先睹为快。有一次,我突然发现宝贝般珍藏的几本《中国记者》竟不翼而飞了,火冒三丈叫来女儿:“你说说,我那些书都哪去了?”她也不示弱:“不就是几本书嘛,还值得你发火,你看完了,借给我的同学看看还不行?”啊,原来如此!没想到《中国记者》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把孩子们也抓住了!我真为她高兴,提笔写成一篇文章:《愿<中国记者>培育出一代又一  相似文献   

14.
翻开今年第七期《新闻战线》,《好党员刘衡》这个题目吸引了我,我一口气把它读完,心情非常激动。对于刘衡同志,我既陌生,也熟悉。说陌生,因为我没有见过她,同她没有过任何来往;但是我对她又是熟悉的,因为二十年来,我常听人们谈起她,大家说她“犟”、“死不承认自己是右派”、“太吃眼前亏”……逐渐地我对她产生了兴趣,有机会就要打听她的消息。当时人们在谈起她的时候,语气间没有憎恨却是同情,是呀,这么一个老党员。……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象刘衡同志这样坚决不承认的是少数,因此她吃的苦头也最大,作为一个女的,我也就特别同情她。后来听说刘衡同志的右派问题被改正了,我由衷地为她高兴,但是她后来又怎样了呢? 凡是刘衡同志写的文章我都读,我的好奇心变为亲切感,我对她产生敬意,从她身上受到  相似文献   

15.
倪匡 《出版参考》2009,(8):38-39
我是一个生活态度很随便的人,就是广州人讲的“煮来你就吃吧”那种人,什么都无所谓。不喜欢争输赢,人家下棋争个你死我活的,为了一个棋吵得面红耳赤,我觉得自己认输就好了嘛,又有什么关系。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不知道奖励我什么东西,买了一支好钢笔给我。我哥哥一看就喜欢,我说你拿去好了。没有什么东西是我特别喜欢:非要不可的。女人也是这样。人家问我最喜欢什么样的女人,我说最首要的条件是她要喜欢我,她不喜欢我,我喜欢她有啥用?  相似文献   

16.
对浦熙修这位大姐,我无法忘却。当年我在新民报作记者,她是采访主任。她真像一位大姐姐对待小弟弟一样对待我。她从政治上关心我,不断提高我的认识,鼓励我前进,告诫我“当新闻记者就得学学司马迁,就得更好的学学鲁迅”。她在工作上督促我帮助我,常为我删掉那些不讲策略,不顾后果的辞句。她平易近人,真诚坦率,和蔼可亲;而我也的  相似文献   

17.
《声屏世界》2007,(12):45-45
有些,陡乐,有些幸运,我带着这样的心态开始第一天的直播。终于,幸运观众揭晓了.是位大姐,在热线中她说:“我参与节目已经有一年多了,终于……”直到直播结束,我们都认为她只是爱看我们节目的普通观众。就在准备离开单位的时候,我接到了一个电话,说明天幸运观众不会过来。因为此刻她的家里只有一个人。而让她从宜春赶到南昌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她失明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听到这里.我的心一颤.不知道这一年多的时间她是靠什么办法和电视机里的我们交流的。我也不知道她是怎样把那么多的平台号码准确无误地输入到手机里面的.也许她已经把这些深深地刻在心里。  相似文献   

18.
京报四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宏 《新闻记者》2001,(7):25-27
一、《北京青年报》怎么了 ?我的一个朋友过去是铁杆的《北京青年报》读者 ,但是 ,去年开始 ,她不订北京青年报了 ,主要原因是广告太多。有趣的是 ,广告多反而提高了她的阅读速度 ,过去薄报时代 ,她需要花挺多时间看报 ,而现在进入了厚报时代 ,她倒是可以跳读了 ,理由很简单 ,她不看这些广告。这个朋友同时也是《环球时报》的忠实购买者 ,但是 ,最近她也不买了 ,理由类似 ,就是《环球时报》改版后 ,广告多了 ,内容少了。我注意到 ,她是一个网络迷 ,所以也许网络是她抛弃报纸的一个原因。对比《北京青年报》和《环球时报》是很有意思的 ,《北…  相似文献   

19.
我8岁那年就失去了我最好的朋友.她的确是我第一个最要好最要好的朋友.露西几乎从来都不抱怨嘀咕,当我们玩牛仔游戏,而她只得扮演配角时,她也是乐呵呵的.她也从来不哭,我们玩躲球游戏时,有的大孩子扔球扔得那么重,使她站都站不稳时,也没有见她哭过,她真是世界上最棒的女孩子了.  相似文献   

20.
正我的终身老伴英华辞世已经五个多月了,但我对她的思念却有增无减。她的音容笑貌、她的高尚美德、她对家庭的无私奉献,特别是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时刻在我脑海中盘旋,难以忘却。我与英华相识七十年,共同生活六十六年,我们经历了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解放战争的全过程,以及建国后的各个时期。我们南征北战不分离,风吹浪打不动摇,相依为命,患难与共。相同的青少年时期英华同我一样出身革命家庭,十二岁就参加革命工作,后被抗日政府保送抗属小学、抗日中学学习。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