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一天.词语国贴出了一张公告——为了保卫词语国的安全,特选拔一名公民担任侦察兵,请大家踊跃报名。 不一会儿,就有好多词语报名了,什么“隐伏”“隐身”“隐没”“隐匿”,等等。经过一系列比赛,最后“隐蔽”和“隐藏”进入了决赛。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汉语中,“国”和“家”都是成词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组合成词。独立成词时,“国”指国家,“家”指家庭,组合成“国家”一词时,义偏于“国”。而在古代汉语中,“国”和“家”的含义要复杂得多,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料理”属于一个常用的中日同形异义词。文章以“料理”一词为研究对象,考查了该词语在中日两国的“现代意义”以及“意义变迁”,并在此过程中建立了假说并进行了验证。同时,分析了中国和日本“料理”一词变迁产生的差异的理由。  相似文献   

4.
“委婉语”这一术语在中、俄两国语言学论著中早有涉及。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出于种种考虑,有些话语不便或不能直说,需要用含蓄曲折而又能传达本意的词语代替,这种具有委婉表达特点的词语就是委婉语。  相似文献   

5.
如何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是语文教师需要探讨的课题之一。通过几年语文课教学的实践,我以为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效果比较好。一、在讲解字、词、句和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在语文课教学中,我坚持把语文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教“国”字时,不仅浅显易懂地讲解“国”的意思,还引导学生组成了“中国”。“国旗”、“国徽”、“国家”……许多词语,又用这些词语练习口头说话…  相似文献   

6.
这一天,词语国贴出了一张公告——为了保卫词语国的安全,特选拔侦察兵一名,请大家踊跃报名。词语大王不一会儿,就有好多词语报名了,什么"隐伏""隐身""隐没""隐匿",等等。经过一系列比赛,最后"隐蔽"和"隐藏"进入了决赛。  相似文献   

7.
[考点说明]虚词这一考点是近几年考得比较多的。在这一考点上,我们要特别注意如下几点:①介词的错用,如“对”、“在”、“向”、“及”等;②助词的误用,如“着”、“了”、“过”等;③常见关联词语的误用等。复习时,请先认真温习一下有关虚词的定义、特点,把兼类虚词作一个好好地分类辨析。[强化练习]1.依次填入下文中①—⑤标号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中美两国保持正常稳定的关系,①符合两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语文教材每组课文后都编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和“读读记记”两栏。一些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简单行事:读读词语,抄抄词语,最后以听写词语来检测学生掌握的程度,仅此而已。孰不知这种机械、重复的词语教学,使学生成了词语储蓄罐,有“进”无“出”。  相似文献   

9.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萌货”、“卖萌”、“萌翻了”等等与“萌”相关的词组,这一富有新意的词语与日语中的“萌え”有着深厚的渊源,虽然中日两国都使用表意文字汉字,但是由于中日文化背景的不同,“萌”在中日两国的使用也呈现出诸多区别和联系.本文通过搜集大量中日语料,对比“萌”与“萌え”的词性、词义和使用方法,试论汉语的“萌”和日语的“萌え”在使用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词语所承载的意义不仅包含它的概念意义,还包含它的社会文化色彩和情感内涵,国俗语义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正是特定文化背景下词语的含义。英汉语中“鱼”具有丰富的涵义,只有从中英两国的文化入手,才能做出正确的解读。本文从英汉语言中大量的习语、成语、引语、典故入手,对比分析了英汉词语中“鱼”的国俗语义之异同.并且探宄了造成这些异同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1.
问:古汉语的字词怎样复习? 答:古词语多为单音词,应结合课文学习词的古今义、本义和引申义等知识。例如“国”这个词,意义很多,本义是“国家”〔怀土乃发国(国家)中兵《屈原列传》〕,另外还有“国都”〔姑反国(国都)统万人手《冯谖客孟尝君》〕、“诸侯统治的区域”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教材采用了单元主题的编排方式。《识字1》是以“多彩的春天”为主题的第一组教材中的第一篇“看图学词识字”。8个四字词语,写的都是春天的典型事物和景象:“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总写春天给人的感受,“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  相似文献   

13.
“啊哈!”看门人清了清嗓子,以引起他们的注意,“这里是词语国,一个欢乐的王国,位于困惑丘陵,每天都会受到智慧之海的轻风吹拂。按照皇家规定,今天是赶集日。你是来买东西还是来卖东西啊?”  相似文献   

14.
一、词语解析词语解析不是简单地解释词语,而是对每个造句用词都尽量把词的语素意义讲清楚,把词语解释得通俗易懂,并列出近义词和反义词。学生通过词语辨析,对造句用词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造句就有了把握。比如用“欢呼”一词造句,先给学生分析“欢”是。“高兴快乐”,“呼”  相似文献   

15.
<正>同步作文之奇妙的想象几条写作干货1.看到题目,先确定写作主角,我们可以选择“国王”,可以选择“星星”,还可以选择“书”。但是每一个主角前,都有了限定的词语,比如“国王”前是“最好玩”,“星星”前是“躲在草丛里的”,“书”前是“一本有魔法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限定的词语来进行想象。如果我们写了一位伤心的国王就不合适了。2.想象的内容如果不符合常理,要注意自圆其说。苹果树上长星星,不符合常理,那我们就要细致解释一下苹果树上为什么会长星星,否则别人看了作文就会一头雾水,会觉得我们在胡说八道。这点大家切记。  相似文献   

16.
宜宾学院“国培计划”(2012)学员赵洪老师在《纸船与风筝》一课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理解课文内容,在模拟角色、揣摩人物心理中品读文章,在故事情境中理解词语含义,学会运用词语并结合生活实际学习表达.快乐学习,有效学习,充分展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精湛史论,在遣词造句方面也千锤百炼,力求贴切。譬如赢秦攻势凌厉,殄灭六国,作者就分别情况,运用了“破灭”、“迁灭”、“革灭”等不同词语,我们如果不加判别,一概而论,自然无法体味到作者的苦心经营了。让我们先列出例句,再研讨注解吧——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开赂秦。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已,诚不得已。对于“破灭”,诸家选本大多未注。对于“迁灭”、“革灭”,不少选本——例如江苏人  相似文献   

18.
“汽车()”在韩语和日语中指“火车”,这与现代汉语中“汽车”的意义不同,韩、日两国留学生在运用此词时容易引起误会。本文考证了它的来源,指出“汽车()”是韩语和日语借自汉语的一个词语,保留了它早期的一个义项。  相似文献   

19.
词语是构建语言的基础,是语言大厦的基石。离开了词语的教学,是无法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的。抓住字词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词语是语文新课标的明确要求。因此,小学语文课堂要重视词语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当前的课堂实践对词语的教学还存在以词语解词语的现象。那怎样引导学生理解一个词语的意义呢?一、追本溯源—让词义理解更实在 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要目标。现在,很多教师在词语教学中,对词义往往是讲解给学生听,或者让学生去查词典。这样,学生无疑是在被动地接受一个词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对词语进行追本溯源,从而让词义教学更实在。例如,对《推敲》一文中的“推敲”一词教学,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师:这一篇课文的题目是“推敲”。谁来说一说“推”和“敲”各是什么意思?生:“推”和“敲”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师:也就是说这一篇课文写的是关于“推门”或者“敲门”的事情了?生:不是的。师:那是什么意思呢?“推”和“敲”就是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呀?生:“推敲”是表示一个人对文字的再三斟酌的意思。师:是吗?那么和“推”“敲”原来的意思完全不相同了呀。生:我听爸爸讲过贾岛在作一首诗时的故事。贾岛对“僧推月下门”一句想了很久,到底应该是“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总是想不通。这就是“推敲”这一个词语的来历,表示的是人们对文字的再三斟酌的意思。师:你知道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课文。  相似文献   

20.
翻开小学语文试卷,你便会轻易地找到“解释词语”这一项考题,总会发现“解释词语”这四个字前,出现“联系上下文”。这是在启发学生,要通过“联系上下文”这一方法来解释词语,给学生指出了答题方法。这本无可厚非,因为理解词语,就是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