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3年“热河事变”,日本法西斯的铁蹄践踏了中国的大好河山,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 1934年春,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下,上海的进步电影工作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20世纪30年代,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在A.“九·一八”事变后B.华北事变后C.“七·七”事变后D.“八·一三”事变后  相似文献   

3.
晨曦 《老年教育》2009,(5):26-26
最近几年,临汾成为事故多发地,2007年“黑砖窑事件”、“12·5洪洞特大事故”、2008年的“襄汾溃坝事故”,500天内市里换了四任主要领导。自“溃坝”事故后,临汾市委书记一职长期无人接任,空缺近200天。  相似文献   

4.
“攘外必先安内”是“9·18”事变以后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内政外交的基本政策.从“9·18”至西安事变,这一“基本国策”被贯彻执行达5年之久,对中国的政局发生了重大影响.研究这一政策,探讨南京政府确立这一政策的主客观原因,进而剖析、评述这一政策的内容、性质和作用,对于正确认识和估价国民党该段时期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无疑是有意义的.本文拟对此作一初  相似文献   

5.
牛角之歌 春秋时,宁戚很穷,想见齐桓公而出仕。一天,他趁桓公出城迎客的机会,在车下喂牛,“扣牛角疾歌”。桓公闻而赞其为“非常人”,命后车载之,拜为上卿。见《吕氏·春秋·举难》《晏子春秋·问下二》。汉代刘向《说苑·尊贤》亦载此事。后以“牛角之歌”、“牛下歌”为穷士自求用世的典故。  相似文献   

6.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仅用5个多月时间就占领了东北3省,紧接着又发动“一·二八”事变,威胁远东金融中心上海和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国民政府乃至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随着日本侵略的加深,四分五裂的国民党内各派系开始重新聚合,无所作为的国民政府逐步对日采取积极的内政外交措施。  相似文献   

7.
严冬 《学习之友》2006,(9):60-61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14年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日本对华战争中代价最小,得利最大的一次侵略行动。日本轻易占领东三省后,又以东北为基地,向关内步步进逼,直到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半壁河山沦陷,伤亡3500多万人,财产损失更不计其数。因此,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有必要认真反思“九·一八事变”的教训。  相似文献   

8.
罪恶的“包身工”制度三十年初,在破碎的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个残暴、腐败、无能的蒋家王朝,革命人民惨遭屠杀,广大劳苦大众更加贫困不堪。这时日本帝国主义迫不及待地要一口吞并中国,于一九三一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于一九三二年发动了“一·二八”事变,于一九三三年占领了整个热河,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伴随着军事侵略,外国资本象狂潮般侵入我国工业、农业各个方面,控制了我国的经济命脉。华北的铁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第四册第5课《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0074]他的战鼓振奋起消沉的民气1932年1月28日深夜 ,日军突然进攻上海。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爱国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的指挥下 ,不顾蒋介石不准抵抗的命令 ,奋起还击 ,极大地鼓舞了民族精神。注意士兵鼓手身后的旗帜 ,上面写着“国民革命第十九路军[0075]一座纪念碑●历史图片 《中学历史教学》2002年第11期●《中国历史》第四册第5课《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0074]他的战鼓振奋起消沉的民气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是以保护上…  相似文献   

10.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学说,科学分析现状而得出的正确政治策略。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党进行艰苦斗争的结果。大体上经历了“抗日反蒋”、“逼蒋抗日”、“联蒋抗日”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抗日反蒋”,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八一”宣言发表前.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个东北军,“绝对拖不抵抗主义”。第二天,日本轻易地占领了沈阳、长春等20多座城市,不过四个多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1932年,日寇又发动了“一·二八…  相似文献   

11.
《诗·卫风·氓》:“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这里的“垝垣”是怎样的“垣”呢?我们来看看汉代学者的解释。毛亨《诗故训传》云:“垝,毁也。复关,君子所近也。”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以后,李烈钧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学术界对此鲜有研究。文章认为,“九·一八”事变后李烈钧一方面积极主张抗日和民主,督促国民党政府改变对内、外政策;同时也积极做过一些有益于救亡的具体性工作。  相似文献   

13.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经常学到一些历史概念,如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一二·一血案、二二八起义、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这些概念的共同特点是用发生的日期命名的,即把发生在某月某日的历史事件命名为“××事变”、“××运动”、“××血案”、“××起义”、“××政变”。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它们的写法有微小的区别:有的在月与日之间有间隔号“·”,有的则没有。这主要区别于该历史事件发生的日期在阅读中是否会产生误解,如不会产生误解的就不用加间隔号。例如“八一三事变”只能理解为八月十三日发生的,而不会理解为其他。但是如  相似文献   

14.
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另一说是酸、甘、菁、辛、咸五种味道。其实甜就是甘,辣就是辛。《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味:醯、酒、饴蜜、  相似文献   

15.
“七·七”事变前东北抗日战争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国范围的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东北地区的抗日战争就已经开始了.对于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之间这长达六年的时间里,东北人民所进行的抗日战争,究竟应置于怎样的地位?应怎样评估其作用?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对此或者很少涉及,或者只把它作为后来八年全面抗战的附庸.历史的事实表明,“七·七”事变之前东北人民的抗日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重要的并且是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建立了独立功勋,而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放弃东北的深层原因探析雷家君张学良是民国史上东北最显赫的人物,因“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①而“功垂干古”。史学界对张学良的研究日益深入,其中,“九·一八”事变中的张学良是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对于张学良在“九·一八”...  相似文献   

17.
“一一对应”关系是数学上最基本的关系。在原始社会人们用结绳的方法来记录猎物的多少就是“一一对应”关系的雏形。经过数学的长期发展,“一一对应”的关系最终建立起来。德国数学家G·康托尔(G·Cantor)在1874。1899年的25年间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集合的论文。康托尔集合论思想包括的四个主要特征中就有着“一一对应”的思想,简单来说就是在函数定义域中的每一个取值在值域中都有唯一的数值与之对应。  相似文献   

18.
《西安事变》教学设计高云仙一、教学目的1.传授知识使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蒋介石继续内战;使学生基本掌握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事变中的主要人物及事变的简单经过;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要意义。2.思想教育通过本课教...  相似文献   

19.
王荣森 《辽宁教育》2011,(7):120-12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第一节“线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田雨 《历史学习》2010,(10):7-9
1931年9月,日本侵华军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了旨在侵吞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侵华战争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