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丝绸之路《西游记》部分故事情节原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唐玄奘取经到《西游记》问世,故事演变历经三个阶段约800年历史,取经人物由少到多,取经故事由简单到复杂.但因《西游记》故事本属虚构,正史、方志无所稽考,所以其原型故事只可能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播于民间.其中一部分故事基于玄奘取经的真人真事而又作了传奇化处理,另一部分故事则有可能出现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产生后、《西游记》问世前.这类故事应是《西游记》部分情节的故事原型,而且多来自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2.
关于唐僧取经的故事和《西游记》的研究应该有一个新的时间起点:初唐;应该有一个新的地域起点:西域。发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拼凑痕迹,是新的研究的开始;注意到队戏《唐僧西天取经》,使我们捕捉到了取经故事进入中原、进入世俗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河西走廊三处取经图画与《西游记》故事演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西走廊的石窟和寺庙中,有几幅不同时代留下的以唐僧取经故事为内容的绢画或壁画。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晚唐绢画虎伴行脚僧图,说明初唐的唐僧取经故事正在由真人真事向传奇故事逐步演化。安西榆林窟的唐僧取经图被认为是西夏时的作品,比南宋出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至少早100年。张掖大佛寺的《西游记》连环画为元末明初的作品,比《西游记》成书早200多年。这些图画是研究《西游记》文化和古丝绸之路上长期凝聚而成的取经情结最有说服力的第一手资料。挖掘河西走廊的《西游记》文化资源,在敦煌学、河西文化与《西游记》之间的关系上开辟和扩大新的研究领域,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百回本小说的产生,并不完全是吴承恩个人之功。从目前已发现的各种文学资料看,它除受有关西天取经故事、传说、诗话、平话影响外,亦与戏剧有着因缘关系,而且互为影响,使之神骏丰腴,绚丽多采。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在宋代发生质变,从释门的真实传说中解放出来,并沿着两条道路发展:一为小说,即宋人诗话、平话;二为戏剧,即杂剧、院本、戏文。  相似文献   

5.
从唐玄奘取经的真人真事到神怪小说《西游记》问世,故事几经演变。基本趋势是越变越幻,史无稽考。故其故事原型多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播于民间。其中一部分故事原型集中在玄奘取经时所经过的古丝绸之路中段的河西走廊。内容涉及到人物、地理、自然现象等许多方面。通过辨析这类故事,可以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看到其与《西游记》部分情节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取经诗话》不仅为《西游记》提供了故事的初貌和人物的原型,而且还为《西游记》提供了大量的宋元以来杭州的半官话吴语方言,特别是最具特征性的地方性的“儿尾”方言,证实了《西游记》与杭州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7.
笔者将蒙古族戏剧家场景贤及其《西游记》杂剧与吴承恩及其《西游记》小说进行了比较研究 ,从取经故事的流传及杂剧在其中的地位和杨氏杂剧对吴氏小说的影响两方面 ,论证了杨景贤杂剧对其前的取经故事给予了一次大结集 ,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对吴承恩小说的成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是在将玄奘取经的历史事实不断神化、玄化的过程中,历经几代积累成型的小说。小说最终以幻的形态稳定下来,在神奇幻想的取经故事中,作者希望通过人物和他们的经历宣扬一种"三教合一"的心学理念,但由于《西游记》是长期积累型的作品,所以,许多故事情节在流传过程中积淀了人们的更广泛的意志想法,使其内涵变得十分丰富。本文通过对取经故事中部分意象的寓意的分析,探讨取经故事中体现的生命过程的内涵,即人在一生之中对个体生命过程的关注和珍惜,以及渴望生命延续的理想和对高尚精神不朽的认知。  相似文献   

9.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现存关于西游取经故事最早的小说,有学者们认为它影响了后世的西游故事。学界关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家数及主题思想、后世影响和材料考据三方面。然学界尚可抓住其为民间口头叙事作品,在叙事特色、故事构成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现存关于西游取经故事最早的小说,其影响了后世的西游故事。以敦煌变文、诸宫调及宋元话本作为比较的对象,从标题、正文两方面考察《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体制特点,认为其体制既"新"且"旧",既上承变文又有所突破,既接近宋元话本又稍嫌粗糙,它当是变文朝宋元话本过渡的民间口头说话形式。  相似文献   

11.
从唐代玄奘西游到明朝中期长篇百回本小说《西游记》问世,前后经过了将近八百年。在这近八百年中,唐僧取经的故事经过了众多沙门弟子和民间艺人的演绎,人物和情节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取经人由玄  相似文献   

12.
张掖大佛寺取经壁画应是《西游记》的衍生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掖大佛寺的取经壁画被有关方面宣布是元代作品,早于吴承恩《西游记》200多年,是《西游记》的创作原型。这个结论值得怀疑。取经故事的形成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特征可寻。从壁画内容看,其中的一些故事相当晚出,应是吴承恩《西游记》的衍生物。  相似文献   

13.
唐僧出身故事在小说《西游记》的研究中是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论述颇多,至今未有公认的结论,特别是牵涉到《西游记》几种版本的先后承递关系问题,更是众说纷纭。笔者试略陈管见,就教于方家。 一 唐僧(玄奘)取经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小说《西游记》就是以此真实事件为根苗,经过几百年的民间传说和“俗讲”(《取经诗话》)、平话、戏曲等多种文艺形式的发展、演  相似文献   

14.
河西走廊的一系列与唐僧取经和《西游记》相关的故事和“遗迹”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出丝绸古道上的民众对玄奘舍身求法精神和《西游记》精神的无限崇仰,表达了他们对理想彼岸的某种期盼。首先,人们的深层意识中,存在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存在着把神秘庄严的宗教主题世俗化,把虚幻的神话内容生活化的文化心理。其次,部分取经故事和取经“遗迹”寄托着西北人民希求战胜严重干旱的心理。再次,体现了一定程度的自慰心理。  相似文献   

15.
姚梅 《文教资料》2010,(18):171-172
千百年来,玄奘取经故事不断演化,主旨与内涵几乎受到了根本性的颠覆。到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取经事件,单纯理解为前往大雷音寺取得大乘经典,是有失偏颇的。个人认为,纵观全文,理解为前去西天途中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经历更合乎其实。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描写了一个从石头缝中蹦出的仙猴,大闹天宫后受到严厉惩罚,后经观音点化、唐僧感化,终于痛定思痛,改过自新走上了去西天取经的道路。漫漫取经路,他历尽千难万险,战胜群妖恶魔,终于护送唐僧到达极乐世界,完成了取经的使命,自己也由此修成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取材于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唐僧取经故事,最原始的材料为玄奘弟子辩机的《大唐西域记》和慧立、彦悰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两部书虽有神异的记载,但从主要方面来说则为记史的实录,到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话本出现,才进入文艺创作时期,经过金院本《唐三藏》和元杂剧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的创作,在元末明初,又出现了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和《西游记》话本小说,到吴承恩始集其大成,写成今本  相似文献   

18.
在《西游记》研究史上,丘处机《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的存在主要与《西游记》作者的探讨联系在一起,人们几乎忽略了二书相似的命名.不过,由于丘处机的西游使道教地位遽升,从而激化了佛道二教的矛盾,导致了数次佛道大辩论,并以道教的失败告终,引起当时对《道藏》的大规模禁毁,于是,《长春真人西游记》长期未为人所知,所以虽然二名相近,但似并无因袭关系.梳理唐僧西天取经故事的源流,第一次以“西游记”为名的是元人吴昌龄的《西游记》杂剧,此剧孙楷第先生曾指为杨景贤之作,实不可信,仍以吴氏为当.从《西游记》杂剧现存孤本中可以看到将此剧与《西厢记》联系在一起的文献记录,可以推测,《西游记》一名实为吴昌龄仿拟《西厢记》而成,然后,取经故事也被纳入到这个命名之中,直到最后《西游记》小说使这一命名成为取经故事的总名.  相似文献   

19.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用“诗话”二字作为书名,与“诗”“话”相关著作的文本体制有关,其借鉴说部的文体特征,在标题、记事与语言风格上都展现出了独有的艺术文本魅力。同时,从文本传播视角下分析发现,其语言文本戏曲韵味明显、元代基础方言深厚、图文匹配的解说形式,给当时的变文发展带来了极大艺术突破。关于其文体流变特点和表现形式,历来学者从小说、故事、社会学等角度进行了多方探索,文章深入查找了相关文本资料,着重从对外传播视角分析该文本的文体流变现象,为揭示此类文学文本的历史性、时代性和艺术性提供多层次观点参考。  相似文献   

20.
沈伟 《文教资料》2012,(34):31-33
李时人、蔡静浩先生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是目前可见对《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最佳注本,该书校勘严谨,注释允当,从辨字、释义、通文等方面对《取经诗话》进行了深入研究梳理。然而其中也存在一些可供商榷的问题,本文便举出数例,乞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