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没有不可以批评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也没有不可以批评的现实生活和伟大人物,真正伟大的历史人物一定是经得起自由和公开批评的,这是历史的常识。  相似文献   

2.
正历史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就是使历史事件再现的过程。通过历史再现让学生详细了解历史发生的真实情况,他们会对这些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促进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吸收和学习。在历史教学中,如果学生不对历史的发生和发展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只是对知识点进行记忆,那么学生对历史知识只是机械记忆和生搬硬套。没有对知识的理性认识,也就没有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对学习历史不具备主动性。所以,教师要通过让学生体会历史的  相似文献   

3.
学生们接触的历史知识和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往往局限于历史课本。这样思维就会被固化,也没有探索历史的能力。本文结合实际,分析了将原生态的历史展现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思考历史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历史细节在历史的长河里可能是不起眼的浪花,有时却能让我们的历史课堂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花一天国,一枝一世界。实践表明,由于历史课堂运用精彩的历史细节,历史学科的魅力或因直抵人们的内心而不朽,或因无限超越时空而永恒。因此,不管我们走了多远,始终不要忘记我们是因何而出发的,求真、助主、合时、适度是课堂运用历史细节的原则与要求,也是我们永远不变的情怀与追求。  相似文献   

5.
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而爱国主义的前提是对民族历史化的认同,因此,历史化认同是民族精神的承接面,否则民族精神因缺乏民族特质的整合,而泛化成人类共有的优点,无由彰显“民族”的精神。实际上,离开历史教育.民族精神就没有根植之处;离开历史教育,民族精神的培育就会因为缺少民族的历史化认同这个基本承接面而难有实效。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教育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作者认为,马克思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在一般意义上绝对排斥和否定历史哲学及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他通过对历史的哲学反思,力求在整体上、深层次上探寻历史的本质及其进程的内在规律,就必然要确立和建构自己的历史哲学。作者指出,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南,把以物质资料生产为中轴的人的历史活动引进了历史哲学,在历史哲学领域内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划时代的变革,使历史哲学获得自身存在的科学形态。  相似文献   

7.
对历史一词的认知,概括起来有两个释义:一有对历史本身的释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或是称为“过去的事实”“过去的存在”;二是对历史学的释义,是“过去的事实的记载”。这样的认知已固化在人们的头脑中,其实这只是一个直观历史的表面现象的描述,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解剖”历史的认知,没有说清楚历史的本质,不具有哲学理论的高度。换用梁启超“鸟瞰”的观察方法,准确地表述“什么是历史”,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存在的物与人和事就是历史”,即历史的本质存在于一定范围的时空之中,也就是历史存在的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缺一不可。由于空间无限大,人们短暂的时间感知不到它的变化,而时间是一个矢量,永远沿着直线向一个方向飞进,即时间瞬间而逝,时间不回流,也就是消逝的历史不再现,即不可知。我们已知的历史是人类发明语言文字后留下的记忆,所以人类社会上百万年,已知的历史只有五千年到一万年,因流畅语言的产生只有一万年,文字的产生只有五千年,消逝的原生态历史已不可知,已知历史是历史家凭语言文字记载的历史记忆重新复制的历史。原生态历史只有一个版本,而语言文字留下的复制品历史可以有若干版本。因此历...  相似文献   

8.
美国没有统一的教材,也没有统一的强制性的教育标准,这给了老师或教材编写极大的自由,这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当然,美国历史教育也有其弊端,但这不是本所研究的对象。本是从多种不同的历史资料中,针对我国历史课程和教学的特点,筛选出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正南京师范大学的高德胜博士认为,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安排历史题材教学内容具有独特的意义:没有历史,学生的爱国情感是空壳,也就没有了爱国的内涵,成了没有血肉、没有灵魂的知识符号。由此可见,历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题材内容是以"散点"式"跳跃"地呈现在相关学习主题中的,存在"有混编、断联系,有事件、缺背景,有历史、少现实"  相似文献   

10.
一次生命     
1.人人都在写自己的历史,但这历史缺乏细心的读者。我们没有工夫读自己的历史,即使读,也是读得何其草率。  相似文献   

11.
历史资料是治史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没有历史资料的还原与再现,势必会造成历史课的单调、枯燥,而要使学生亲近历史也只能成为一种空想。脱离史料脱离史实的历史教学不是真正的历史教学,不用史料不讲史实的历史教师不是真正的历史教师。因此,要想让历史课使学生感兴趣,必须充分地占有历史资料。教材中引用的材料基本  相似文献   

12.
著名历史特级教师李惠军说:“什么是历史?这是一个历史老师必须思考并做出回答的‘元认知’问题。”这是很有见地的思想。毫无疑问,历史教师如果对“什么是历史”没有清澈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那他是无法理解历史教育的真谛的,教学的有效性也无从谈起。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笔者拟从历史认识论和历史哲学的视角就“什么是历史”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的历史地位应进一步肯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独秀的历史地位逐渐得到了恢复 ,但还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 ,他至少有六大历史贡献、两大杰出成就 ,并为后人作出了一个杰出的表率。他当然也存在缺陷和不足 ,犯过错误 ,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他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分析的历史哲学与中学历史教学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正如英国历史教育学者李彼得(P.J.LEE)先生在《历史教育与历史哲学》一文开篇所言:“公正地讲,英国大多数历史老师认为历史哲学(如果他们有这个概念的话)是一个事不关己,甚至是曲高和寡的活动,与他们实际考虑的事情不相关。”作者所述情况在我国也依然如此。分析的历史哲学对于日常的历史教学难道真的就如此虚无缥缈吗?其实,从现实发展来看,分析的历史哲学曾经指引和改变了中学历史教学及其研究的基本走向;从逻辑分析而言,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也需要接受分析历史哲学的批判和洗练,对于两者的关系实不可不察也。  相似文献   

15.
所谓"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历史教师在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历史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和高效呢?笔者认  相似文献   

16.
<正>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没有史料就没有历史学,高考历史命题也离不开史料。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学生总认为材料题太难,不容易得分,一些历史教师感叹材料题不好讲解。经过多年历史教学实践,我逐渐总结出解答材料题的一些方法,现介绍如下。一、信心是前提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学生对解答材料题缺乏信心。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学生一是"不敢做",材料的文字太多,看见就"怕",肯定不会做;二是"做了也白做",辛辛苦苦做了但是不  相似文献   

17.
历史,作为凝固了的过去,叙述的是人类的昨天,历史的过去性使今天的学生很难仅凭教师的课堂讲解去了解或接近历史。再加上我们现存的历史教学更多的还是重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学生对历史学习大都认为就是对识点的画画、背背,而教师的评价也更多的是认知目标的评价。因此,学生很难真正走进历史,甚至还出现为数不少的尖子生历史考试不及格,他们感觉现行历史教材的部分内容设置缺乏趣味性,很难提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来。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是教师没有让学生接近历史,没有带他们走进历史的舞台。就如何让学生走进历史的舞台?笔者粗浅地认为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对历史学习而言,关于时间的思维能力是一项必要的学科思维能力,是历史理解和历史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应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得到重视。我国中学历史课程虽然注意时间因素在历史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在教学中注意历史的时代先后和发展脉络,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但始终没有将关于时间的思维能力明确作为一项能力培养目标,也没有完整系统的概念界定。本文根据中外史论书籍,借鉴国外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学习中的时间思维能力进行尝试性阐述,并对教科书如何培养时间思维能力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学历史教育改革 ,因近几年提倡素质教育而有了很大改观 :十几年前颇感担忧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得到了普遍重视和落实 ;中学教育的试金石———高考的改革也客观上引导了中学历史教育理念的更新 ;新世纪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 ,自主探索和研究性学习等争鸣景象也令人欣慰。然而 ,作为中学一线的历史老师并不能因此感到乐观 ,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是不容漠视 ,在此提出来 ,就教于对历史教育深切热爱的诸前辈和同仁 ,以期推进史育春光的到来。首先 ,高考仍旧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心、目标 ,没有高考任务 ,历史学科仍是无足轻重。表现在 :根…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部《课程标准》颁布和据此编写的实验教材陆续在各实验区进行实验,对它们的优劣得失的讨论也多了起来。但是,尽管综合课程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对它的讨论却寥若晨星,这也许是因为人们还没有实践经验的总结。由于7—9年级的《历史与社会》与《历史》课程一样,也承载着进行历史教育的任务,它们二者又同样应该作为高中阶段历史教育的知识和能力支撑①,因此对它加以讨论是极其必要的。早在20世纪初,课程整合的理念就因美国教育家的倡导和推动而形成了社会科②,1916年被引入美国的中学课程。社会科提倡学科之间的整合,让学科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