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把移就混同于通感,把通感混同于比喻。如此简单地认识通感现象,怎能深入体会修辞的魅力?笔者不揣浅陋,撰文谈谈对通感的一己之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一、通感的含义及心理依据“通感”一词系钱钟书先生译自英文的Synaesthesia,前缀“syn”意为“一起”或“联通”,词根“aesthesia”意指“感觉”。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是指我们在思考或交流时,移用属于乙感官范畴的事物印象去表达属于甲感官范畴的事物印象,以期达到新奇、精警的表达效果。众所周知,人的感觉器官具有不同的形态构造,执行着各自不同的职能,正如《…  相似文献   

2.
“小猪”     
我家楼下的那头“小猪”,长得可爱极了。“小猪”其实并不是猪,也不是小动物,她是一个读四年级的小妹妹,她得名“小猪”并不是因为她胖,而是因为她的名字叫林朱一,有个与“猪”同音的“朱”字,所以我经常叫她“小猪”。“小猪”的学习成绩很好,而且她还非常贪玩。一天,我家响起连续不断的敲门声,像机关枪扫射似的,频率之快,声音之响,方圆十里的人都能被叫醒!我刚一打开门,“小猪”就拥了上来抱住我,像十年没见了似的。她一松开,我的脸就有黏糊糊、热乎乎加上滑乎乎的感觉,用手一摸,“啊!”我叫了起来!恶心极了!竟是“拉面”——鼻涕!更可恶…  相似文献   

3.
戴佳毅同学问:讲《荷塘月色》的“思考和练习四”时,老师说“用诉诸听觉的音乐来比香味,来比光与影的组合”就叫做“通感比喻”;现在《明湖居听书》的“思考和练习二”里的4个句子,老师又说都是“通感比喻”。但课本中从未介绍过“通感”,究竟什么是“通感”?“通感”都有哪几类?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转移到声响上面。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在视觉里仿佛有听觉的感受,在听觉里仿佛有嗅觉的感受,这些就是“通感”。但张寿康等语言学家又称这种修辞方式为“移觉”,并解释说:“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  相似文献   

4.
人体感觉是一整体动力系统,而视觉正是这一动力结构发生运作的“特殊中介”。“通感”或“六根互用”,终究是诸多感觉形态在某种特定情态下向视觉这一最重要、最能接近事物本质联系的感觉形态转移的结果。也就是说,其它知党都须借助视觉意象的参与,才能确立起自己的感觉形象;而视觉所具有的主动选择功能,也就使任何感觉都具有了某种倾向性。这即是“视觉意象”在诸“根”互换的“通感”活动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四册《威尼斯》课后有一练习,要学生说说“颤着酽酽的……”中的加点词语,“习惯上经常形容什么,用在这里说明什么,为什么这样用”。当学生回答这最后一问时,总常常反而向老师提出另外一个问题,这些词语为什么可以这样用?”这一问虽只比练习一问多两个字,却是颇值得研究的。教材参考书从修辞角度同答了练习中的问题,指出那是一种修辞上的“移用”手法,但并未说明“为什么可以这样用”的道理。要说明这个道理,则需从心理通感谈起。所谓通感,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时的感觉挪移或感官相通。心理学认为,在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中,人类有机体分析器系统是相互联系的。通感,“是在刺激一个分析器的影响下产生另一分析器所特有的感觉。”近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的几种感觉都是能互相转化、沟通的。  相似文献   

6.
“通感”是把一种感官感觉用另一种感觉形象地加以表现的一种修辞手法。由于感官发生了转移,所以这种修辞格又叫移觉。钱钟书先生曾这样通俗地谈“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旧文四篇》)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常常使用通感修辞因为对于诗歌艺术来说,通感不仅是一种意象创造的方法,也是诗人艺术思维高度发挥的必然结果。一方面,诗人感物,必…  相似文献   

7.
陈洪团 《语文知识》2001,(12):63-64
写文章有时会用到列数字,但有些数字较抽象、难懂,如果能使之形象化、明确化,就会增强表达效果。这种使数字形象化、明确化的修辞方法,叫做“换算”。换算这种修辞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一、用“计时”构成换算。例如:“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字宙里有些什么》)“一千万万”这么大的数目,人们很难想像出,但作者换算说:“一  相似文献   

8.
摹绘(摹状),是一种摹写审美主体对于客体的感觉的修辞格式。不管是摹声抑或是绘色,均需诉者人的感觉器官,前者通过人的听觉器官使人“如闻其声”,后者通过人的视觉器官使人“如见其形(色)”。既谓“如”,就意味着这种“闻”或“见”都是间接的,都要经过语言符号(语音符号或文字符号)的中介,并借此以与音乐、绘画这类直接诉诸人的感觉器官的艺术形式区分开来。以上,是摹绘这种修辞格式在审美过程(即辞格的形成)中的基本特点。 从美感(即修辞效果)上来说,摹绘又具有“再现”与“表现”的双重表达功能。首先,摹绘既然是审美主体对于客体的一种  相似文献   

9.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登纳曾经说过:“在个体可能具有的所有天赋当中,音乐天赋是最早出现的。”儿童对声音的反应在胎儿期就开始了。在妊娠的第三个月,多数胎儿对外界的声音刺激就有所感觉,他们用动作及改变内部呼吸的方法对声音刺激作出反应。新生儿可以很快地开始利用他们在胎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声音经验,去探索他们周围丰富多变的声音世界。新生儿在降生几分钟后就能有听觉反应;2~3天就能对不同的音色建立起条件反射,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也能产生  相似文献   

10.
婷子和我成为这么好的朋友,也许是因为我们在一起都觉得没有负担吧。一声怪叫,不怕对方会笑话;一个玩笑,不怕对方会生气……这种朋友的感觉不容易找啊。你可不要从她的名字“婷子”得出她“亭亭玉立”的结论来哦!她这个人,平时大大咧咧的,不知轻重,与女同学不懂得培养“细腻感情”,与男同学又不懂得“男女授受不亲”。又因外表接近“白雪公主的反义词”,故得了个雅号———黄脸婆。和她在一起,千万不要指望把秘密告诉她后,她会一脸庄重地承诺保守这个秘密直到老。相反,她会“啊——”地边惊叫边奸笑,紧接着你就会听到每个人的嘴上都挂着你的…  相似文献   

11.
“别说还有感觉,你我都知道我们只 能忠于直觉,只因为欠缺所以总不懂拒 绝,但又不再愿意为对方妥协……”每当 在街边的音像店里听到这个慵懒、富有 质感的声音,听到这首我最喜欢的,她的 《单人房双人床》,我都会禁不住想笑,心 中感到一丝舒畅。 她的声线在这个高手云集的歌坛中 不算优秀,但就因为她声音的那种与众 不同,我深深地迷上了她。她,这个成熟、 特立独行、风情万种的女人——莫文蔚。 游走在歌坛、影视界、广告界的她, 作品无数。她兢兢业业,努力地唱好每一 首歌,演好每一部电影。即使她没有像 Jay、林俊杰、F·I·R那样,拥有无数的 Fans,但她仍旧默默地努力,她的脸上永  相似文献   

12.
钱秀琴 《现代语文》2007,11(10):25-27
人的感觉器官主要是眼耳口舌鼻,为此人就有了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心理感觉等不同功能的感受.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使其产生相通,往往会启发人的联想,产生别样的感受,人们习惯上把这种连通叫做通感.  相似文献   

13.
为了增强语句的感染力、生动性,用形象的词语使感觉转移,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去,这种辞格叫移觉。它是词语移用修辞法派生出来的修辞格之一,例如:①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例①中的“光与影”,是由眼睛去看的,是视觉形象;“名曲”由耳朵听到的,是听觉形象。用“如”把它们联结起来,产生了视觉向听觉转移。从心理角度看,人的感觉是多方面的,语言表达中,用“移觉”这一辞格把人的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往往给人以更加深远的想象和联想,有时甚至达到一种出  相似文献   

14.
林熙涵 《作文》2022,(Z1):12-13
<正>我的妹妹胖胖的,像是一个“Q弹”的皮球。我觉得她是从“胖胖星球”上来的,使劲儿一跳似乎就能被弹回去。妹妹之所以这么“Q弹”,是因为她有一个“无底洞”——嘴巴。早上,太阳还没出家门,饥饿感就拉着妹妹一颠儿一颠儿地“弹”到了餐桌边的椅子上。小“吃货”就位啦!妹妹用勺子敲打着碗边儿,发出“乒乒乓乓”的声音。“喂,投喂宝宝的‘饲养员’在哪儿?”我赶快呼喊。妈妈听到后,急匆匆地跑过来,像一阵风似的。她赶紧拿起勺子喂妹妹。妹妹张开她的“无底洞”,开始“吧唧吧唧”地吃起来。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词典》中诠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发出的波通过听觉所产生的印象”。“声波是能引起听觉的振动波,频率在20~20000赫兹之间……”。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福里斯等著、梁宝洪译的《普通物理学》第一卷中释:“频率大约在每秒20次到20000次之间的振动到达我们的听觉器官(耳朵)后,能引起声音的感觉”。显然,声音和声波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声波传到耳中才能有声音的感觉、声波是客观存在的,声音则是一种感觉,但在一些普及性读物、物理  相似文献   

16.
戴“手表”     
新生入园对于小班老师来说,最感困难的事有两件:一是如何减少新入园孩子的哭闹现象,二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记住每个孩子的名字。为此,我用硬纸板画了一些手表,这些“手表”有一点特殊,表盘内除了指针和钟点外,还有孩子的名字。孩子们都很喜欢这种“手表”,纷纷集中到我身边,希望我把“手表”送给他们。于是,我就利用戴(贴)“手表”的机会和他们交谈,如询问孩子的名字、父母的情况,表明自己很喜欢他(或她)等。  相似文献   

17.
酷姐昊天     
听到昊天这名字,你是否有种酷的感觉?而这个名字用在一个女孩子身上,就显得更“酷”了。昊天是我班领导“酷潮”的“先锋人物”。她打扮前卫,常穿些稀奇怪异的服装,令你瞪目结舌。就拿今天来说吧,她理着“酷小子”式发型.一头今  相似文献   

18.
中(1)班里来了位新小朋友,老师说:“大家要多和新朋友玩。”琪琪问新朋友:“你叫什么名字?”新朋友低着头,很轻地说了,可琪琪没听清,又问:“说响点呀,你叫什么名字?”“玲玲。”新朋友说,声音像蚊子叫,川川说:“以后该叫她小蚊子了。”琪琪瞪了他一眼.  相似文献   

19.
“设问”这种修辞手法,运用范围很广,几乎各种文体都能使用。所有谈论修辞的书和中学、师范语文课本也都无例外地要谈一谈它。其中比较一致的解释是:设问是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自问自答的一种修辞方法。我们认为,这种解释不尽合理,影响对  相似文献   

20.
以色列科学家发现一种检测水污染的新方法——“听”水生植物发出的“声音”。这种方法原理简单,只需用一束激光照射浮在水面的藻类植物,就能根据藻类反射的声波,分析出水中的污染物类型以及水受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