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兴起于西汉的谶纬之学,通过依附于官方哲学——经学获得国教神学的地位。由于儒学方士的融合,"学随术变"的思想推动,谶纬与经学相互吸收,互相利用。通过神化经典、神化孔子使谶纬与经学地位平分秋色;经学借助谶纬,迎合统治阶级对谶纬的迷信,以此来维持其现有地位。在两汉,无论是今文经学还是古文经学,经学谶纬化顺应了时代潮流,成为中国思想史上值得研究的一种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2.
薛方圆 《唐山学院学报》2016,29(4):16-21,70
众所周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开始探索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道路,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民主政治理论,成为毛泽东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整理和发掘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思想便是一个比较复杂而有意义的过程。首先,从理论源流的角度来看,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既是对中国传统封建政治思想优秀成分的吸收,也有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成分,同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也是其思想的重要来源;其次,毛泽东思想并不是仅仅停留于理论的阐述,而是付诸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民主政治实践,在实践中经受检验了的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使得我们能够根据实践来总结其优缺点;最后,我国现在仍然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研究毛泽东的民主政治思想,反思其优缺点,对于加强中国现阶段的民主法制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谶纬河洛说是汉代颇有影响的学术思想。首先,它以河洛地区为帝王受命的神坛中心,从而突出了三代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正统地位;它又跻孔子于河洛圣王受命之列,因之使三代文化传统通过儒学主导而被理想化。其次,谶纬河洛说是对汉武尊儒在文化思想上的总结推毂,它为武帝尊儒之后的中国文化定位,从思想理论上提供了论证和阐释。  相似文献   

4.
早期道教与中国古代之镜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镜的使用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但在早期主要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使用.汉代谶纬神仙思想盛行,铜镜的一些普遍功能逐渐被神秘化、神圣化.这种被神化的镜思想被刚刚兴起的原始道教所接受,并被用于宗教修炼.在这个过程中,道教发展了关于镜的思想,至魏晋时期终于形成三种成熟的镜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化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谶纬河洛说是汉代颇有影响的学术思想.首先,它以河洛地区为帝王受命的神坛中心,从而突出了三代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正统地位;它又跻孔子于河洛圣王受命之列,因之使三代文化传统通过儒学主导而被理想化.其次,谶纬河洛说是对汉武尊儒在文化思想上的总结推毂,它为武帝尊儒之后的中国文化定位,从思想理论上提供了论证和阐释.  相似文献   

6.
郭象是魏晋玄学的集大成者。在郭象哲学的影响下,晋宋之际,大隐思想被士人普遍接受,大隐与庄园和山水画的兴起具有直接联系;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对个体生命予以充分、全面肯定的,是郭象哲学。这对于魏晋之际的人物品藻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两汉之际是一个喧嚣动荡的时代,经学中的一派——谶纬于思想界悄然兴起。它对圣王的神化,对圣人的神化,以及其独特的政治历史观,大大改变了先秦儒学的面貌,使汉代儒学披上了神学的外衣。两汉之际儒学的神化是思想史上值得研究的现象,本文就其神化的原因、内容及其影响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嵇康与其音乐美学论著《声无哀乐论》为研究对象,将视角置于对嵇康生活年代社会环境的分析,从《声无哀乐论》创作的重要背景入手,揭示在魏晋易代之际,嵇康内心深处思想上的痛苦、矛盾与转化。通过这种转化的实现,阐述笔者对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一文中屡次出现的被后世称为"诡辩"观点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东汉后期,佛法东迁。魏晋之际,社会动荡。佛教思想进入东土后,首先得到了上层有教养文士的认同与肯定。在《世说新语》和《高僧传》中记载了诸多高僧与名士交往辩答的轶事。本文拟从这些轶事出发,来探讨魏晋之际士僧交往与融合这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是我国流传久远的一项传统武术运动,其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以文化价值作为理论实质,蕴含了深厚的哲学、美学因素。本文试从太极拳的形体特征及其理论思想两方面入手,以探究太极拳运动中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通变》与《传统与个人才能》是中西文论中阐述文学的继承与发展问题的代袁性作品。“宗经”是刘勰一以贯之的文学主张,这正如艾略特强调传统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一样,两者对于文学经典和由此构成的文学传统的青睐,源于并服务于他们对文学创新的追求。两篇诞生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文论著作,共同传达出了对文学经典与传统的关注和认同,它们所倡导的文学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对当今的文学创新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先王观念在中国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法先王”的实质是过份强调法律传统的继承性而忽视其变异性,它对我国法律传统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积极作用,但其消极影响则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13.
"中体西用"说与近代文化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学人在建构新文化过程中一种形态比较完备的理论或模式,内涵外延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反映了东方民族的思想智慧,是20世纪中国知识精英的普遍选择,应该给予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五种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重行”的传统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日新”的传统与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勇毅”,“自强”的传统与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务实”的传统与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重义轻利”,“公忠”的传统与谈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思想上都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大力宣传和弘扬这五种精神,对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身体社会学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将身体置于研究中心。然而,对身体的关注并非社会学的专利,哲学早有研究。从柏拉图对身体的贬抑到笛卡尔对身体的忽视,从身体在尼采那里的回归到身体在梅洛·庞蒂那里成为现象主体,清晰地勾勒了身体在哲学思想史中的发展脉络。这些来自哲学思想中的身体观成为身体社会学的哲学传统。  相似文献   

16.
孔子强调诗歌讽谏功能的诗教、诗学观,对汉代产生了重要影响。《毛诗》大小序、三家《诗》、司马迁、班固、王逸、郑玄等皆继承了讽谏论诗的传统。汉儒不仅在文学批评中强调诗歌的讽谏功能,还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以《诗经》当谏书;在创作上,仿照《诗经》作者“大谏”的传统,在诗歌中寄寓讽谏之义。重视诗歌的讽谏功能,是汉代诗学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布尔迪厄认为:知识分子是“统治阶级中被统治的一部分”,“文学场”在“权力场”中的这一位置决定了它具有其独特的运作逻辑。中国古代“发愤抒情”的文学传统肇端于屈原而形成于司马迁,其形成是“文学场”向“权力场”疏离的必然,这种疏离昭示了文学场“输者为赢”的运作逻辑。“楚辞”也被作为“发愤抒情”的范型而为后世接受。  相似文献   

18.
道德训诫传统一直以来都体现在英国文学之中,英国小说也在相当程度上继承了这一传统。从十八世纪以来,英国小说批评理论对这一传统的关注从未停止过,我们可以从各个时代的理论批评中看到英国小说道德训诫功能的发展方向及其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尊师传统是一个在历史叙述、价值预设、伦理规则和资源支撑方面均存在较强异质性的传统 ,尽管它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其内在的许多缺陷使它无法很好地为现实社会服务。因此 ,必须通过强化教师的内在资源、确保较高的收入水平、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完善教师权利义务的监控机制等 ,来促进我国尊师传统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20.
周艳 《凯里学院学报》2010,28(1):103-105
语言演变有很强的规律性,但也有例外。对都匀方言中某些字的文白异读、声韵调呈现出的特殊语音现象及某些词所存的古义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都匀方言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存古现象,它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