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五个方面探析鲁迅小说中人物称谓的象征意义、与作品主题的关系、寓含的时代特征、地域色彩和讽刺意义,并涉及鲁迅小说人物称谓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2.
马海祥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正> 意境是构成文学作品艺术美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意”是作品里流露出来的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境”是作者借以抒情、明理的典型化了的生活画面和艺术形象。意境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客观事物相互交融的艺术境界。它是情与景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物与“我”的统一,内容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董继元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95,(2)
在鲁迅的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笔墨极其省俭,力避行文的嘈叨,主要觉得能够“特意识传给别入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鲁迅小说的艺术结构,总是用生活的片断和场景的相互衔接来展现故事情节,并在生活场景的设置和移动中挑选最恰当的时候和最恰当的场合,点破主题,揭示出主人公的灵魂本质或命运结局,其场景艺术具有独到的艺术效果。鲁迅小说独特的场景描写,不是为风景而写风景,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渲染或衬托作品气氛,加强故事发生时人物的情绪,服务于整个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发… 相似文献
4.
5.
6.
慕岳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1985,(1)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艺术的最高形式。黑格尔也赞誉悲剧为艺术的皇冠。别林斯基在《美学·诗的分类》里曾经说:“没有一种诗象悲剧这样强烈地控制了我们的灵魂,以如此不可抗拒的魅力,使我们心向神往,给我们如此高度的享受……。”中华民族的艺术巨匠鲁迅,以他高度的创造才能,内在深邃的思想和崇高的情感,挥动如椽大笔描绘了一幅幅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各个方面严酷现实的生动画面。在他的许多小说中,那人生有价值的事物被毁灭的真实过程及作者“忧愤深广”的思想情绪,表现出强烈的悲剧精神,震撼读者的灵魂,使人心向神往,引起怜悯、悲愤等的审美情感,精神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7.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败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以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这篇小说的感情基调是“悲”。 相似文献
8.
9.
11.
从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来看 ,人名在作品内涵中所起的作用已远远超过了代号所起的作用。好的人物取名 ,如同形象塑造 ,情节安排一样充满令人心醉神驰的艺术魅力。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创作难 ,就是给人起一个称号或浑名也不易。”这就说明了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名号决不是信手拈来 ,随意而“安”的 ,而是蕴含着作者独具魅力的艺术构思。一、暗示社会背景阅读任何文学作品 ,都不能离开作者当时特定的写作背景。离开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 ,我们就不能全面地、辩证地、历史地看问题 ,不能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 相似文献
12.
王明堂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
鲁迅关于小说创作的美学理论,很值得新时期小说家学习与继承。本文通过对鲁迅《药》《孔乙已》《明天》《白光》《社戏》《故乡》等小说的具体分析,从自描手法、心理刻划、人物塑造等三个方面,论述了鲁迅在小说创作中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3.
吴作歆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6):21-25
力图用“道具”这个概念,涵盖鲁迅小说中博大精深的对“物”的运用,深入分析了“道具”在鲁迅小说中的作用和特殊意义,并以此为契机,切入鲁迅广袤的艺术世界,管中窥豹,领略大师精湛的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14.
许奕谋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1989,(2)
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充满丰富的艺术辩证法.本文结合鲁迅先生的创作实践,对鲁迅小说的艺术辩证法的主要方面进行了论述,即以小见大,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有机统一,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与人物的外部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17.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114-116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上发端,又在鲁迅手上成熟,鲁迅小说以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鲁迅留下的文学遗产包括与文言小说迥然不同的语言风格,颇具现代意味的叙事视角,对于形而上学的人生思考,戏剧化以及实际的表现,都是后世作家可借鉴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8.
19.
20.
王鹏 《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13,(6):114-116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上发端,又在鲁迅手上成熟,鲁迅小说以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鲁迅留下的文学遗产包括与文言小说迥然不同的语言风格,颇具现代意味的叙事视角,对于形而上学的人生思考,戏剧化以及实际的表现,都是后世作家可借鉴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