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伟英 《考试周刊》2022,(52):23-27
作业是学科知识存储的途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应用和拓展。基于“塑其形、辅其行、助其省”的理念进行分层作业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作业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有益于学生形成优异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2.
于欣 《考试周刊》2013,(52):168-169
学生只有和老师亲近了,才会信任老师,相信老师所说的,接受老师的教育。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平等、宽容、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课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要把"亲其师,信其道"放在第一位,让学生亲近老师,亲近课堂。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美学思想以老庄的宇宙本体论和万物生化论为哲学基础,形成了鲜明的独特风格,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结合老庄哲学对其形美、德美、道美的美学思想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4.
5.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实现"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把"以德治国"的思想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坚持以德治校,以德示教,以德育人.  相似文献   

6.
葛梦薇 《考试周刊》2007,(33):101-103
庄子的人生哲学以实现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为其根本宗旨,通过对人的境遇的理性思索和对儒家仁义礼法的批判,庄子从外在的处世之道(委蛇其形)和内在的精神超越(逍遥其心)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给予了深刻回答。委蛇其形为实现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逍遥其心则为这种追求指出了方法和道路。对当代人来说,这种处世智慧和精神追求仍有着许多积极启示和可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庄子"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之说,是审美领域里一个独特而重大的发现,在先秦不仅代表了一种崭新的审美观,向当时社会上认为"有诸内而必形诸外"的以貌相人的观点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而且在世界美学史上也具有开创意义.庄子的寓言故事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丑中之美,开创了我国怪奇艺术的先河.  相似文献   

8.
《庄子·德充符》描写了六位形残貌丑的有德者。庄子通过德与形的对比充分阐发了其贵德忘形思想。德是人得之于道的常心,形指人得之于道的形骸外之事;德是形的根本,形是德的寓所;成德与否由人心决定,而形的得失由命决定。面对德与形,人应该"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并通过在心上下工夫,最后达到"才全而德不形"的理想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9.
黄河 《华章》2008,(16):97-98
本篇论文主要从电子政务的实现谈到高校办公自动化建设的特点、必要性、功能以及在建设工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儒家经典中,《礼记》对于德的阐发较为系统全面,《礼记》的德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明显的整体性,探讨《礼记》中的德论,不但对于把握儒家思想的“德”这一范畴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可以为我国现代的治国方略提供借鉴,还可以丰富和发展我国当代的思想道德建设理论和德育思想,对改进我国德育观念与方法有重要而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纳兰性德是清代词人中颇为引人注目的一位满族天才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被并称为”清初三家”。朱、陈二人都曾提出了自己明确的创作理论,并开创浙西、阳羡二派。纳兰性德虽未开宗立派,但其词学见解、思想在诗、词、文中亦多有涉及,体现在对词的认识和创作方法上,还有对词作内容及风格流派的理解和把握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更新一代词学观念方面做了可贵的努力,并提出了“情致说”,对其词作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真德秀的哲学本体论与朱子理学有明显区别。其“道”是自然规律,主要体现为天时与地利;其“理”是必然与应然的统一,必然是因果,应然是中正标准;其“太极”追求乾元与吾身的一体,集中体现了他贯通形上形下关系的努力。其“气”范畴具有阴阳之间感应、人赖以生存的条件、生命现象和人的精神等多重含义;其“器”范畴包括人的才质和独立人格等含义;其“物”范畴则具有客观对象和人的创造与实践成果等意义。真德秀专门讨论形上与形下二者关系时,既认识到“道”、“器”不可分,同时又强调“道”、“器”不相混。在“理”与“物”的关系中,强调二者未尝相离,以论证社会规范与自然规律的统一,避免了“理”独立于“气”的概念虚化之弊。  相似文献   

13.
14.
当前有很多新的课改模式,在学习这些模式时,可以先学其形,后忘其形,从而得其神。在运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出极大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纳兰性德作为清词"中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词人,生活在具有"盛世"气象的康熙王朝,却能够处繁华写寂寞,在这个王朝鼎盛之时,唱出了时代的哀吟。纳兰词多哀婉苍凉之音,这跟他在词中抒写悼念亡妻的悲恸、与朋友离别时的伤感和羁旅生涯有关。文章把纳兰词放在清初的大背景下,从纳兰性德家族史以及仕途经历、和明末主情思潮、清初时代环境三方面探讨了纳兰词哀婉苍凉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17.
论德与得     
古代"德"与"得"通假。今天,人们追求得,仍然要体现"德"与"得"相通的思想,以"用德谋得"的方式,才能长得、真得。反过来,对待所得,要以"用得促德"的方式,才能体现出得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德"字在古代以会意的方式凸显其意义。船山"德"之涵义,承接了古代会意字义并实现了价值开新。从天德到人德,船山对"德"之起源作了明确说明。教、习、修是达德的三个基本环节,达德与成德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达德是成德的逻辑前提与理论基础,成德之后的礼乐验德是船山"德"论的一大特色。德乃修身制行之善与表正万物之本,此乃德之价值的两个层面。"德"之终极价值指向和谐,德到优时横天际地、左宜右有。  相似文献   

19.
对德目的理解有三种:一指德育内容的条目,二指道德条目,三指德育目的具体化而形成的条目。德目在教材和教学中具有多种具体的形式。笼统、简单地把德目模式称之为德目主义并加以批评是片面、错误的。德目模式是古今中外实施德育的基本模式,不能一概否定与抛弃,只能改进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往的研究常常仅从句法结构的角度分析,认为"曷其"、"彼其"中的"其"可有可无,或释为"助词无义",或以为可以不译。本文从汉语认知功能、篇章语法的角度分析了相关例句,指出这些"其"在特定的语境中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