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艺术创作的形神观主要是由"赋形""传神""意气"等组成,苏轼对神的观照是建立在形的基础上,他突出的贡献有两点:一是从气化形神到艺术形神动态转化过程中,苏轼以自身艺术创作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将"神"意化和韵味化。苏轼"文人画"主张是这一理论的具体体现,同时揭示了诗情画意的审美理想是苏轼对"形"与"神"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2.
六朝论体文,是其时理性精神的产物,但在理性中又涵泳着诗性。其"理"以审美化的方式存在,是思、情与诗的结合。理感为六朝论体文运思之起点;理趣为其审美特征,具有意趣之美,兴味之美,气势之美;理致为其审美表现。六朝论体文中的"理"是超越于理性而又融合了情韵的审美形态,是一种审美化存在。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讲究天人合一、心有万象、天马行空的创作方法和心态,并视此为作画的最高境界。那些突破客观物象的明暗、体积和写实手法的作品,将人对事物的认识提到“神会意通”的理念高度,从而使中国画创立了自己“意在笔先”“不求形似”“以形写神”的特殊画风。这种更富于“情”“理”“性”以及艺术愿望的表现法则,构成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4.
传神论是顾恺之绘画思想的核心,这是魏晋玄学流行、尤其是人物识鉴影响的结果。他的《魏晋胜流画赞》可见以“神”为首的创作思想贯穿其中。要将传神思想付诸创作,他提出了“以形写神”说,“悟对通神”成为“以形写神”的基础,“写神”首要是强调眼睛的重要,还要写出“骨相”,要营造环境。顾氏又倡“迁想妙得论”,其创作思想与魏晋以来“文的自觉”有关,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他的《画云台山记》。  相似文献   

5.
"美人"意象内涵丰富,是古代诗歌抒情言志的常见载体。诗歌中对美人的描写以虚写为主,重在画神。"追寻者"孜孜以求,上下求索,表现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6.
岁月的痕迹     
有人说,旧时光是个美人,回忆之所以美,是里面有故事。所谓美,不一定指单纯的美人美事美物,而是对现在的自己有意义有触动的人事物。故事,要么是把闪光的碎片拼起来重现,要么就是将蘖枝去掉,留下主干,经过一番修饰美化,娓娓道来。不仅作家写作如此,每个人心灵深处都存有着这种行为。时光飞转,几年一回头,过去的事儿又有一番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7.
鲍桑葵的"使情成体"说是在其"心物统一"的哲学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他认为美就是使情感在有形的事物上得到体现,如果不能体现就不是审美对象。鲍桑葵的"使情成体说",是在用黑格尔的"理念论"为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美是情感的表现"提供一种合法性的论证,由此以审美心理过程为表述形态的"情感表现说"就获得"理性主义"中"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之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8.
关注高中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情理美教学",通过"导情引理——悟情明理——拓情辨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提升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让师生真切体会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价值,从而提高师生的生活品位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著名的文言小说。小说讲述了很多千奇百怪的故事,描写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这些人物生动传神,妙不可言。作者在塑造众多人物形象中,很善于绘痴:痴人、痴鬼、痴妖等等,各种各样活跃于纸上,传神于读者,令人过目难忘。  相似文献   

10.
“以形写神”在中国画论中是流传既久而又影响深广的口号,对中国画的健康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良好作用。画论家们历来把它看作是顾恺之提出的一条可与其“迁想妙得”并列的重要创作原则。近来笔者重读长康《魏晋胜流画赞》,研玩之余,窃以为我们当初实在是误解了古人。 长康原文是:“凡生人无有手揖眼视而前无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象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 从这段引文可以看到,“以形写神”不但不是顾氏所主张而恰恰是他所反对的。而我们所理解的“以形写神”却又正是顾氏所谓“悟对”。“悟对”是既有所“悟”又有所“对”的,“悟”依据于所“对”,而且始终不舍弃所“对”。所以,“悟对”始能“通神”,始能以对象之形写出对象之神,并发抒作者独  相似文献   

11.
杜甫的诗歌理论推崇"神"这一审美范畴,"神"既体现出诗歌审美创作是诗人对审美对象进行心灵化加工的主客体双向异质同构的精神活动,同时,又规定着诗歌作品审美意境的创构应以"有神"为最高境界.在杜甫看来,只有达到"有神"、"神妙"的作品,才是艺术杰作,因此,他把是否创构出"有神"、"神妙"审美境界作为作品艺术成就高下的重要标准."有神"、"神妙"、"神",体现了杜甫的审美意趣与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2.
<正>所谓语文审美化教学,就是以美育的观点审视和处理语文教学全过程,使语文教学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最佳状态,从而实现以美促教,以美育人。而情感熏陶是语文审美化教学的核心,教师一定要很好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通过生动的情感分析,使学生既能通晓文中的形象所蕴含之"情",又能明白文章所表达之"理"。进而从"以形感人"到"以情动人",最后达到"由情入理",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净化。因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从服务于审美教学目标出发,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等各感官的参与,使他们自然地产生审美情感,进而激发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认为"美"源自审美状态,而审美状态并非是主体的某种精神状态,而是"存在"的本然状态。美是存在者自身的显现,"存在"即是美的本质,也是美的功用,美不是显现的结果,而是"显一现"这个动态过程。存在之显现之所以美是因为,人无法在流变的世界中领会与观照存在之本质,存在必然在生活的日常状态中被遗忘,只有打破了这种遗忘状态,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获得存在之澄明,这种获得存在之澄明状态过程,就是获得美的本质与本源的过程,美就是存在者的澄明之光,是存在之光。  相似文献   

14.
唐代道士吴筠从形与神、性与情,神与情、形与性及阴阳等方面入手,通过对神仙本质特性的揭示,阐发了其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虚静去噪"的审美心态。认为只有在这种审美心态下,才能体悟到大道的至美境界。  相似文献   

15.
庄子以"通天下一气"的哲学认知为基础,建构了"形美神丑"、"形丑神美"与"形神俱美"的身体审美观。汉末魏晋时期,由于"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关于身体的政治化、伦理化、宗教化等认知被逐步消解,加之战争、灾荒和疾病等频发所导致的现实死亡的严重威胁,使身体感性得到凸显,从而为身体审美巅峰在魏晋时期的形成奠定了现实基础。魏晋身体审美在以庄子身体审美观为理论资源、将"神人之美"作为身体美最高理想的同时,又在实践中高度重视身体感性自然的审美,实现了对庄子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教学理念《小镇的早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课文抓住小镇早晨的“恬静”“、热闹”“、紧张”三个方面的特点写出了它的美丽。文章词如珠、语如诗、景如画、情亦真,字里行间跳跃着“美”的音符,绽放着“情”的花朵,真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情,是一篇加强审美教学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为此,我以“美”为核心,以“画”为线索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高语文素养。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相似文献   

17.
汤显祖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著名作家。在其最广为人知的传奇《牡丹亭》中,汤显祖将"情"提到了生而有之的高度,与"理"及"性"相抗,以阐扬自然人性的正当。但贯穿于汤显祖文学思想及戏曲创作中的"至情说",并非对"理"及"性"的完全否定,而是强调"情"、"性"之间度的把控,是明代主流思想由程朱而陆王复又回归程朱的反映。受罗汝芳及达观禅师影响,汤显祖的"情"虽有时混入了庄、禅的成份,但积极入世、醒世、救世始终是其思想观念及现实践履的主要导向。  相似文献   

18.
庄子选择的审美实践方式是"游","游心于道"意味着否定和化解。一方面否定智识和道德,另一方面用自然而然的至理化解俗情,这两者是统一的。由此可以引出审美心理的特征乃是超功利与非逻辑。"游刃有余"是游的心灵境界在现实层面的落实,它启发了艺术创作由必然到自由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情”的涵义大致可以归纳成三个层面:事物之情实,人内心之真实,以及情感的真实。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更侧重于对个体生命的关怀,重视道德情感;道家则侧重于个体的生命情调,特别是对自然自由的审美情感的观照。儒家要求以理节情,标示了其伦理化、道德化的思维倾向;而道家情感自然论则标举自由任性的思维取向,主张缘情求美,强调情感的个性化和超越化。  相似文献   

20.
《小镇的早晨》是一篇质兼美的写景散。课抓住小镇早晨的“恬静”、“热闹”、“紧张”三个方面的特点写出了它的美丽。章词如珠、语如诗、景如画、情亦真,字里行间跳跃着“美”的音符.绽放着“情”的花朵,真是中有“画”,“画”中有情,是一篇加强审美教学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为此。我以“美”为核心,以“画”为线索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高语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