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80年的自身建设,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实际,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创造性地提出了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从制度上建设党,按照"三个代表的"的重要思想建设党,适合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特殊条件的建党理论.做到党的建设的理论与党的建设的实践与时俱进,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里概括的两大转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走向执政,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两个带有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和毛泽东、邓小平发展思想是这一科学命题制订的理论基石;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社会主义建设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的变化则是提出这一科学命题的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从党自身览强有力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并加强理论创新,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忠实地代表中国最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建立和健全一套科学、严密的治党方略;要实现党的执政方式由"以党治国"向依法治国的根本转变,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水平.  相似文献   

5.
从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路线出发,科学揭示并牢牢地把握住党的建设的主题,明确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设方向,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党的三代领导人为此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党的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83年来的理论创新和具体实践,其关键在于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执政为民,灵魂在于创新.在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长河中,无时不在创新.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为改革开放扫清了思想障碍,给中国的改革注入了勃勃生机,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同志为了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运用和发展了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思想,为深化中国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为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建设中,在复杂的情况下驾驭全局,提高党的威信,增强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政治品格。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深入推进,需要从理论、历史、现实、内涵、路径5个维度加以论析。从理论之维看,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的理论构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理论依据;从历史之维看,自我革命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经验总结;从现实之维看,直面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担当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从基本内涵看,坚持自我批判,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从实践路向看,实行多措并举,构建党的自我革命推进体系。全面把握以上5个基本维度,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突出地强调共产党的先进性,把党从"一个代表"的观点发展到"三个代表"的思想,优化了党的思想理论基础;全党必须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思想,把理论转化为现实存在,中国共产党将是不可战胜的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80年来,党的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努力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党的阶级基础将进一步得到优化.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证明,对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得好与不好,决定着群众对党的拥护程度如何;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民群众发生了新的变化,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中国共产党必须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从根本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群众基础必将得到新的优化,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讲话中 ,全面论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作用思想及其相互关系。“三个代表”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总纲领 ,是我党立党之本 ,执政之基 ,力量之源。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论断 ,对我们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任何政党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共产党也是这样。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 ,就把解放、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们党在成立之初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文化非常落后。我们党为了解放发展生产力 ,以毛泽东为核…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形成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以及"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这分别奠定了和谐社会经济制度的哲学基础、路线基础和目标基础;这种探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相似文献   

12.
“胶合材料学”是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以华南农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举措。通过课程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增加、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深化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基于CDIO的机械设计类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内外高校工程类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入手,提出借鉴全面质量管理思路构建课程质量体系的思想,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课程质量诸多因素进行了评价,得出了课程综合教学改革的方向。该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既可以定量研究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又可定性研究以完善的手段建立健全课程质量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过程中,作者发现在非机类"机械工程基础"课程中存在着课程内容繁多,课程结构紧密度不够;学生不够重视这门课程;课程缺少实验环节;课程的课后讨论环节较少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措施,以期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在新工科“理念引导,结构优化,模式创新”理念的倡导下,将虚拟仿真技术与传统物理模型实验相结合,对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本科生实验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以桩基冲刷实验为例,针对现有物理模型实验中的不足,运用数值计算手段,建设“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平台,探索“线上线下”的教学新模式.实践表明,建设波流对桩基作用的数...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生前根本没有正式使用过“卡夫丁峡谷”一词,这个词也不能正确表达他的思想。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意思是避免资本主义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俄国农村公社在种种前提条件下,可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但并不是跨越资本主义直接进人社会主义。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一个所谓的“跨越理论”或者关于东方社会的理论,也无法为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是跨越资本主义提供理论依据,与此相反,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否定了“跨越论”,而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缩短阶段的观点形成了有力的互证。邓小平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互相补充”的思想,找到了首先胜利的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在没有得到胜利的西方无产阶级帮助下,获取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根据钱学森先生关于科学、科学层次的划分及其关于地理科学的思想,依据地理科学特征、本科地理教育培养目标,对我国高等本科地理教育课程分类中普遍执行的“属性分类”、“程度分类”、“理论—应用—技术分类”及其实施效果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提出高等地理本科教育应实施按功用将课程划分为“培养地理素养课程”、“培养地理技术能力课程”、“培养地理工程能力课程”的课程“功用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8.
《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向文 《高教论坛》2008,(1):104-106,109
分析了《汽车电子技术》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课程内容优化配置、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的理论教学改革方案,教学方式方面提出采用多媒体技术、实物现场教学、问题启发和分组讨论、整体系统思维训练等改革思路。在实践教学方面,提出实验、课程设计和实习三种改革途径。通过这些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针对性,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专业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经过长期调查研究,针对这类课程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江西教育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开设了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导论》(以下简称《导论》)课程。文章论述了增设《导论》课程的原因,课程的教学安排,介绍了开设《导论》课程前后的教学效果比较以及该课程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未来学校"是新加坡"智慧国2015"计划在教育领域使用信息科技的先行范例。"未来学校"通过在教学中使用最新的应用软件,开发3D仿真学习情境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方法 ,培养师生自主创新能力等,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互助协作能力等得到全面发展,也使新加坡走在了信息科技运用的最前端,为其2015年实现所有学校都能使用信息科技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