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有句谚语“Translators,traitors”是讲翻译无法绝对忠实于原文,译文与原文时有出入。事实也的确如此。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历史悠久,包含有大量的熟语,由于文化的差异,这些熟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有些熟语译文未能准确地反映原文语言中所包含的各种文化信息,导致翻译的“文化不等值”现象。“等值理论”作为西方翻译理论的一种新兴理论,在五六十年代已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重视。“等值理论”中的“文化等值论”能帮助译者从“文化”这样一个崭新的角度,去分析熟语译文中的不当之处,对提高译文质量可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方曙明 《学语文》2003,(3):40-41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是一条比较常见的熟语,但通常人们似乎都将该熟语的后一分句理解为“不狠毒就算不上是大丈夫”,这实在是对“大丈夫”的一个莫大的冤枉!其实,“无毒不丈夫”中的  相似文献   

3.
“为人作嫁”得失说略“为他人作嫁衣裳”,成了一句比喻编辑工作的尽人皆知的熟语。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见仁见智,有褒有贬。褒者认为,编辑具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贬者则认为,这种工作纯粹是“替人效劳”,得不偿失。这两种说法,或者“奉献...  相似文献   

4.
“胆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是民间习用已久的一句老话。顾名思义,太岁是动不得的。动了太岁头上的土尚且要遭殃,动了太岁本身,那当然只有死路一条了。“太岁头上动土”,又说明太岁是住在土下的,属土地神一族,只是较之慈眉善眼的土地公公,要更凶恶,更使人望而生畏罢了。 “太岁”是什么?在民间传说中颇有些众说不一。 金良年著《民间诸神》“太岁条云:“太岁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有名的凶神,俗语常以‘太岁头上动土’来比喻触犯强有力的人而自取祸殃之意。这样一个无法无天的恶煞神,仔细追究起来,却是一颗根本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2004年语考试大纲中“正确使用词语”这一考点现在已经扩大为“包括熟语”。什么是熟语?它包含哪些类型,有哪些特点呢?这是广大考生迫切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立足于高考考生的知识层面以及高考熟语的备考,笔者反复研究了近十年的高考熟语题目,对高考熟语题的设题类型总结如下:一、“表意脱节”型。是指句意言此而熟语义言彼,造成表意上前后不一致的一种题型。例如:“千年杜鹃王”是森林公园工作人员在马岗子海拔2160米处发现的,树围达175厘米,鲜为人知。经专家鉴定,其树龄已在900年以上。(2005年北京卷)他三天两头到厂长办公室磨洋工,希望厂里解决职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2004年广东卷)点拨:做此类题一定要严审句子,明确话题,千万不能“只见熟语不见话题”。抓句中的“王”这个关键词可确定句意是…  相似文献   

7.
“正确使用词语(熟语)”是高考语文中的一种常见题型。而熟语的考查,实际上主要考查成语,且强调的是在动态语境中考查成语的使用,即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强调语境在成语分析中的重要性,既考虑成语的基本义。也要结合上下文考虑它的感情色彩、词义轻重、范围大小等。如何应对高考“正确使用词语(熟语)”考点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现对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50例成语作以透析,以期从中得出一些启发。[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是民间流传甚广的一句熟语,意思是说听了对方的一番谈话后,自己受益很多。大都用来称赞对方知多识广,颇有见解。这句熟语来自古代一个十分有趣的民间传说。明代初年的四川成都附近,有位穷举子上京赶考,他只顾赶  相似文献   

9.
以往的高考《考试说明》中有一条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2004年高考《考试说明》将此改作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成语”改成了“熟语”.那么“熟语”包括那些内容呢?  相似文献   

10.
何为"太岁"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太岁头上动土"。这句话的意思相当于说"用鸡蛋碰石头",比喻不自量力去触犯那些超出自己应对能力之外的人和事。这句话出自哪里?太岁究竟是什么?下面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作个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地球上的动物一直是人类的伙伴和朋友。所以大概每种语言中都有与动物有关的熟语。(以下简称“动物熟语”)泰语和汉语也是这样.这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动物熟语。作者从泰语工具书中共查到了720条动物熟语.从汉语工具书中找到了5430条动物熟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熟语分类又多.所以.汉语动物熟语的数量远远多于泰语动物熟语.阅读和...  相似文献   

12.
基础知识指选择题的前6题。我们分这些考点为“拉网型”和“理解型”。所谓“拉网型”是指需要尽可能全地梳理、归纳的考点,高考题目一般在此网中,这些考点有拼音、别字、实词、虚词、熟语。所谓“理解型”是指需要理解考查要点,熟练设题角度,掌握答题技巧的考点,这些考点有病句、标点、简明、连贯、得体等。  相似文献   

13.
教学生正确使用成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语”,是熟语的一种。它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短语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它们  相似文献   

14.
“变体”这一概念在音位学、社会语言学以及熟语、网络语言、辞格的研究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但它所指称的具体含义与我们对“变体”的一般性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即并不都包含“变异”这一因素,尤其音位学、社会语言学和熟语研究中所谓的“变体”与“变异”无关而更接近于“差异”。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汉语中,“彼”一般用作代词,其特殊用法是位于句首,表示提挈语气的语气词。“无所”为一熟语,“无”与“所”字结构组成动宾关系,若句中主语是“所+V”中的V的施事,“无所”的含义则为“没有……(的)”;若是受事,其义为“没有被……(的)”。  相似文献   

16.
对双宾句认识分歧的原因之一是依据的标准不同。双宾句是一个句法概念,不应以语义为标准来确定之,“双宾”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句法关系。“送、给、求、叫、扔”类动词构成的句式和拿_1、欠_1、熟语_1是双宾句。双宾句分为真双宾句、准双宾句、类双宾句三类。  相似文献   

17.
引言1本文讨论结构格式“不X不Y’。“不……不……”这一格式具有多种语义关系,格式中的“X”与“Y”可为单个语素,也可为多个语素,一般多见于四字格,也有非四字格的。“不”与“X”、“Y”在语义关系上互相影响,使得这一格式复杂化。这一结构格式表现出的复杂语义关系本文不可能全都讨论,主要讨论复句中和熟语中的这一格式。2本文在讨论时分成了复句、非复句与熟语结构三部分,我们知道,熟语是从语汇角度谈的,复句是从语法结构角度谈的,它们不在同一平面上。但为了讨论的方便这样分开进行,而语汇与语法中间有交叉,熟语中也…  相似文献   

18.
从今年开始,高考《考试说明》将“成语”改为“熟语”,这就意味着对词语的考查,将在以往命题的基础上加入熟语的考查内容。这既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一、朱熹与武冈城 大家都知道“邵阳狮子东安塔,武冈城墙迈(迈,超越之意)天下”这样一句熟语,但很少有人知道,武冈城的修建竟与宋朝大理学家朱熹有关。  相似文献   

20.
高考《考试说明》要求“正确使用熟语”,可见熟语的使用是我们复习备考的重要知识点之一。熟语包括除成语之外的俗语、谚语、歇后语和格言等,使用的常见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现将错例汇集于此,供考生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