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3构建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来自四所高校的343份有效问卷数据分析表明,该模型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整体拟合度较好。研究发现,大学生对网络学习的有用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均与大学生网络学习意愿呈显著正相关,易用性感知和工作绩效与有用性感知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外部支持、感知娱乐性和客观使用与大学生网络学习易用性呈显著正相关。这给制定相关对策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基于TRA和TAM的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模型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作为国内网民中的第四大群体,却存在网上教育普及率偏低的现实问题.本文借鉴理性行为理论(TRA)与技术接纳模型(TAM),构建起具有9个潜在变量的因果关系模型--"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模型(MABNLB)",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进行实证分析.经过对7所高校1126项有效数据的校验处理,证明该模型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整体拟合度较好.据此提出改善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四项对策建议:(1)加强校园网络设施建设,改善网络学习环境;(2)优化网络学习资源内容,激发学生使用兴趣;(3)增加网络学习技能讲授,提高学生使用水平;(4)鼓励教师引导网络学习,促成学生群体文化.本文对学习者掌握网络学习行为机制和有效学习的行为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各式各样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应用,移动学习成为近年来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整体上,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趣味性对大学生移动学习行为意愿有直接显著的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开展移动学习活动和开发移动学习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移动通信设备的易用性、有用性与趣味性等潜在的影响因素,以提高大学生对移动学习的接受度和使用意愿。  相似文献   

4.
合理接受网络协作交流工具,能提高师生交互效果,促进协作效率。为探讨网络协作学习中影响学习者接受交流工具的主要因素,本文根据技术接受模型(TAM)理论,提出了基于TAM的协作交流工具接受行为模型,并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技术特征、任务特征和个体差异显著影响个体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学习环境显著影响个体的感知有用性和接受行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显著影响接受意愿,而接受意愿又对接受行为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从实证角度对协作交流工具接受行为模型提供了支持,也为优化协作学习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TAM模型视角下的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移动环境下普遍使用的手机上网服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考察了大学生采纳手机上网服务的态度和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TAM的大学生手机上网使用行为模型,利用SPSS对模型量表进行分析,并对研究模型假设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6.
教师对网络教学行为的态度是影响网络学习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借鉴计划行为模型(TPB)和技术接受模型(TAM),构建具有九个潜在变量的因果关系模型——教师网络教学行为模型(MTNTB)。并采用验证性分层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预测教师采用网络教学行为的意图。据此提出促进教师网络教学行为的对策。本文对于高校实施网络教学和有效促进网络教学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厘清大学生群体网络集体行为意向的驱动机理能够为信息时代大学生行为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文章基于扩展的技术接受模型,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利用问卷调查与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当代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意向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道德义务、身份认同、集体情绪、信息感知均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意向,其中道德义务可以通过身份认同、集体情绪两条途径,影响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意向。研究结果进一步探索了网络集体行为演变机制,能够为政府、高等学校合理预判舆情、应对大学生网络治理风险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网络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网络环境下个性化、虚拟化、协作化的自主学习行为,是一种全新的网络学习行为,是当代大学生学习行为的新形式。对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网络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规律,促进大学生网络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信息产业高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的社会环境下,利用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以安阳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主要对安阳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网络学习动机,网络学习中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网络学习资源的喜好及操作方式,网络学习中师生交流及教师指导情况等进行分析,提出目前安阳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网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在校大学生网络学习技能的培养,促进大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开发适合大学生的网络教育平台、资源等,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作为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休闲方式是否健康,休闲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将影响其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心理品质、道德修养等素质的形成。文章通过以长沙市高校大学生的休闲行为为例进行调查与研究,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休闲教育应采取的相关措施,这对提升大学生休闲生活的质量和层次,促进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高校的休闲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作为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休闲方式是否健康,休闲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将影响其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心理品质、道德修养等素质的形成.文章通过以长沙市高校大学生的休闲行为为例进行调查与研究,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休闲教育应采取的相关措施,这对提升大学生休闲生活的质量和层次,促进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高校的休闲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引入感知风险可靠因素,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构建本文研究模型,模型中主要影响因素有:感知有用因素、感知易用因素、感知风险因素。通过问卷收集数据,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大学生互联网购物决策机理。研究结果显示:感知有用对大学生互联网购物意向正相关;感知易用对大学生互联网购物意向正相关;感知风险可靠对大学生互联网购物意向正相关。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电子商务平台如何拓展大学生消费市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社交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日益引人注目,对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采取调查问卷法和随机访谈法,以福建工程学院在校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情况分析为例,分析了社交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在针对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需求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利用社交网络,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对贵州地区教师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及应用现状进行调研,探究当前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存在的问题,总结制约教师使用网络学习空间的因素,为贵州省后续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整体推进以及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玉制品具备珍奇、稀少、高雅、昂贵等特征,更富有文化底蕴的特质,蚌埠玉器的雕琢与制作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研究表明蚌埠玉器行业的发展具有三阶段特征:形成期、发展期、瓶颈期。这种阶段特征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的基本过程。蚌埠玉器产业化发展必须抓住经济转型的机遇,从人才培养、政府扶持、创立品牌等五个方面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注重加强区域人文情怀的融入,唯此才能保证玉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Web2.0环境下的社交类应用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并成为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之一,而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网络使用普及率和网络活跃水平的群体.通过对常州工学院的学生进行调研,描述网络社群中大学生的网络社交现状,探究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特征,为应对这一现象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工作提供实证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城市发展中具体指标制定的问题,以安徽省蚌埠市重返安徽省第一方阵的目标为例,根据索洛模型计算蚌埠市资本产出弹性、劳动产出弹性和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确定蚌埠市经济增长路径,即2015~2019年每年需要达到的固定资产投资、就业量和全要素生产率,并针对蚌埠市在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技术进步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对于蚌埠市经济发展战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徐方  彭飞 《教育技术导刊》2020,19(6):273-276
高校 MOOC 平台建设要考虑学生对平台的接受度。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对学生接受大规模在线学习意愿进行实证研究,构建 MOOC 平台接受度模型,对学生选择某一平台进行学习的影响因素作出合理假设与验证。分析得出影响因素主要集中于在线学习方式、与平台匹配度、用户满意度、学习效果等方面。该结论可作为平台改进及升级依据,也可为引进新平台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网络游戏大学生消费者为研究样本,基于消费者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利用访谈、问卷调查和统计学方法,对网络游戏大学生消费者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对网络游戏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的,网游开发高和运营高应基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定位策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推广策略和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