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的意义绝不是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上,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思想、激情、灵感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情趣、情操,并最终积淀成为一个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本质的东西: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下结合本人教学实际来谈一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郭蓓 《江苏教育》2000,(11):22-23
我以为语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在于通过一篇篇凝聚作智慧和情感的章,让学生获得美感、语感和表达方式,从而影响一个人的感受力和思考方式并最终积淀为学生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本质的东西——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正>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个性,让他们去追求自己的个性与自由,给他们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由、快乐和幸福地生活。生命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应该渗透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4.
精神是人类心灵的港湾,灵魂的家园,给予生命崇高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的成长需要精神的关怀,精神关怀以人文精神为主导,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精神成长和他们未来的精神发展。精神关怀应该是向善的、向上的、启智的和审美的,它使学生的心灵生长出精神、思想、情感、道德、意志与想象的一翼。缺乏这一翼,就难以拓展人日益狭窄的心灵空间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5.
<正>教育是一项培育生命的事业,当一个个孩子满怀希望地进入校园,他们的生命体验就开始了,语文课堂就应该成为儿童精神世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就应该成为他们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就应该成为他们心灵世界的一股清泉。在孩子的眼里世界是美好的,是充满诗意的,孩子也只有在诗意的课堂上,才能充分发挥诗意潜能,诗意的课堂是灵动的,是蕴含着意境的。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像一首诗,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状态下收获语文知识,让学生得  相似文献   

6.
张越 《山东教育》2020,(1):37-37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眼中,学生是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有自己的情感、自尊,有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在班里,他们是学生;在家里,他们是孩子;在社会,他们是公民,是未来的工人、农民、教师,是未来的父亲、母亲。因此,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应该给予全面的关怀.  相似文献   

7.
美术教育本质应是让学生扬起想象的翅膀,飞翔于自由蓝天;陶冶学生情操,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艺术是表达他们内心情感的载体,艺术活动本质是丰富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没有创造就不是艺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贯穿于艺术教育整个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充满幻想的、愉快的艺术活动中,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采表达,用自己的意愿来创造,实现个性优化和身心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美好的生存才是艺术教育的意义所在.而多媒体的使用能让学生更加充分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本文从4个方面就如何运用多媒体在美术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表述.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他们动手、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素材、时间和空间,为他们自我表现和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机会,让学生多种感情并用,“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感波澜中,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和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上生命的涌动与成长。一、有情感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动情地朗读,可以充分发掘文章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融入情感,体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联系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必须担负起的社会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语文索质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唤起学生的同情心、慈悲心、羞耻心、孝顺心、关爱心,让他成为有情之人,让他情感丰富健康,生活有滋有味,充满情趣,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无疑,这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高价值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课堂上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使他们自主地、创造性地参与认知与实践活动,这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以下是我校教师在实践中采取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2.
写作,源于一种生命的觉醒,源于心灵对世界、对人的一种惊喜和感悟,源于对自身情感、自身经验的一种珍惜。因此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真实的感受,是一个人个性与人格的体现。只有有足够的空间,深入生活,观察自然,洞察社会,了解历史,并坚持不懈地用心去感悟、思索,学生的笔端才能流淌出有灵性和活力的欢歌。写作才会成为学生表达情感、展现美景、认识世界的一种需要。让学生写作时感受到心灵沟通、感情宣泄的快乐,感受到发现真理的自豪,就要给他们一片蓝天,让他们的思想自由放飞。  相似文献   

13.
小学英语课堂应该是充满快乐的课堂,也应该是让学生焕发活力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会展示其个性,会将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体。《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教学要“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这就表明了教师在教学中每个决策环节都应尊重学生这个主体,以他们的需要为依据,赋予他们自由的选择权和发展权,使他们成为自由精神与创新精神和谐发展的个体。  相似文献   

14.
语文阅读教学能培养人的精神趣味,拓展个人的精神空间,陶冶人的情感,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增进人对自我、对他人的认识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以艺术化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想方设法诱发学生阅读的需要、愿望和动机,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几年来,我从实践中积累经验,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要走进学生心灵,就应该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作者心灵世界的精神通道,让学生  相似文献   

15.
很久以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教导我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也正是通过一篇篇课文例子的教学,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并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吗?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学习致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自主探索,经历一个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钱进 《教师》2011,(34):80-80
法国哲学家巴特曾说过:“学生有一双属于自己观察世界的眼睛,有一颗属于自己认识生活的心灵。”作文课上,应是充满灵性和创造的乐园,学生在这里真实地感觉自己,感觉喜怒哀乐,感觉生命,感觉人的灵动心性。因此,教师要从心灵深处将学生当作作文的主人,让他们从写作中获得精神的自由呼吸与思想的飞翔。学生在学习作文中能张扬个性,这样的作文才更给力。  相似文献   

18.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作文就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这种产品属于学生的所思所想,应该有新意。能够充分展示一个人的个性。我们的个性化作文教学就是要在充分尊重还原学生的个性自由的基础上发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增强他们的写作兴趣.写出具有新颖的视角、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判断、真诚的情感体验的个性化作文。  相似文献   

19.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识潜能,鼓励他们去“再创造”。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引导学生不拘形式地写见闻、感受,要重写“实”,写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人、事、景、物,做到实实在在地说真话.写自己真实的情感和体验;还要不拘形式地写想像,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思想自由地翱翔;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鼓励自由表达,强调习作的个性化,尊重并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使他们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