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雪梅 《考试周刊》2010,(38):36-37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与教师、作者在生动、形象的语文环境中互动交流,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语文教学的"美"。教师应使学生在新课导入中体会愉悦美;在课文朗读中感受情感美;在文本感悟中品味生动美;在语文实践中体味成功美。  相似文献   

2.
发展素质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中职体育教学"教什么?""如何教?"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中职学生的成才需求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游戏是一种特殊的体育锻炼方法,深受学生们欢迎,体育游戏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传统体育教学变为快乐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建春 《文教资料》2011,(19):60-61
学习兴趣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是学生把社会和学校教育的要求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的过程,是一个长期教育和训练的过程。作者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在新课程实施中激发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探究体验,培养学生的"情趣";启迪反思,形成学生的"志趣"。  相似文献   

4.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之一。现在的数学教学有一种新的提法,叫做"做数学",即把数学课堂教学设置成一种活动,让学生在做中感悟,做中发现,做中理解、做中创新,从而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乐趣、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语文教师和学生仅把写作看成一种任务,甚至是一种负担,没有任何乐趣可言。长期以来,教师始终霸居课堂,作文教学每况愈下,逐渐"退隐",甚至游离于语文教学之外,教师学生都抱着"望年收"的心态,这种现状令人堪忧。笔者发现目前初中作文教学确实存在较多的误区,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放手,不妨做一名"旁观者",把精彩和体会留给学生。要积极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交流与表达的平台,让语文教学充满激情与活力。  相似文献   

7.
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从研读、研透教材开始。研读教材是教师与文本进行个体对话、交流的过程。教材中的文本基本都是"文质兼美"的,静下心来,反复阅读,仔细品味,不正是语文教师的一种享受吗?教师研读教材,应该做到"走进教材"和"跳  相似文献   

8.
陈雪芹 《考试周刊》2009,(38):67-68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是指语文教学要有"情感,美感,语感"。语文教学能给学生一种"立体的形象",给学生极大的精神享受。这"立体的形象"就是情感、美感、语感完美的和谐与高度的统一。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蕴涵着情感、美感、语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突出这一特点,上出"语文味"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欣赏品评、体验领悟到一种情感、一种美感、一种语感,获得立体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文味"在我国学术界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广东深圳的程少堂先生。他认为"‘语文味'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得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丽莉  苏宜溥 《教师》2011,(6):82-82
"问题解决"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也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一条重要途径。"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是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获得和应用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学到知识。它具体体现在: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氛围中,从而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使他们的学习变为自身的需要,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终身学习和创新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当今语文新课改的浪潮中,语文教学只有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创设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渗透"快乐语文"的理念,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从而收到语文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新型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效教学策略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大家对新课改下的"快乐语文,快乐课堂"的教学模式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2.
语文素养中过去在理论上有争议、在实践上被严重忽视的,首推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实践层面上看,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总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记、辛辛苦苦地练,语文教学不讲方法,不留余地,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不营造思考问题的情境,学生呈现一种"零思考"状态。值得欣喜的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界定"语文素养"时,把"发展学生的思维"作为主要内容明确提了出来。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目前语文教学界迫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美国的"问题解决"教学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发展语感",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口语交际双向互动,不但要求说者会说,还要求听者会听。倾听可以说是表达与交流的前提,语文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听"居首位,这也说明了"听"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把倾听落到实处呢?一、排除干扰,奠倾听之基培养低段学生的听课习惯,首先要"净化环境",消除影响学生听课的不良因素。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注意力不集中,随意性大,家长为孩子准备的多种功能的  相似文献   

14.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将这个基本理念融入我们的语文教学之中,其关键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而形成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和习惯,实现教师的语文教学观念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有人曾将中国和美国的基础教育进行过比较。他们先从中国留学生的感受和对比中去了解美国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15.
大学教育中,"语言学理论"课历来是老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学的"两难"课程。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提出了一套立体交叉的"五化"教学法,即知识"系统化"、记忆"日常化"、理论"实践化"、作业"常规化"、学习"兴趣化"。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中心,通过对知识的"系统化"梳理,用加强日常记忆和布置常规作业的方法,在实践教学中让"语言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由深奥变为浅显,由机械变为灵活,由陌生变为亲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6.
沈佩 《考试周刊》2011,(15):29-30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过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课堂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生命的活动,心灵的颤动。语文教学要上出语文独有的"语文味"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获得"语感",而且获得"美感"和"情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7.
"应试语文"不但使语文在学生眼里失去了应有的魅力,而且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最终我们所追求的语文教育成效也自然无从谈起。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最近我潜心学习了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于漪等语文教育大家有关"语文与生活"关系的一系列精辟论述,深感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  相似文献   

18.
从古代先哲"因材施教"的遗训,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一些有识之士发出的"教育的出发点是人"的呐喊,再到现在教育界提出的"向以人为本的创新能力教育加快演进"的口号,都体现了对受教育者的深厚的人文关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这门学科的特殊地位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但是,我们在具体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总会有那么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最终使得教学目的无法实现、教学目标无法完成,而这个问题在"写作教学"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19.
作者受到绘画技法"留白"的启发,运用虚实对比,在绘画内容和绘画布局上运用“减法”原理,使绘画的意境和情趣呼之欲出。“留白”的技法转化成一种语文教学方法,可以解决《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让学生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来感知古典名著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道家云,"至法乃无法"。教学的最高境界也应是"雪落无声""静水流深"。教师不刻意去指导学生,而是做一名语文课上的"麦田守望者",让"交流"成为主旋律,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探讨"成为语文课的灵魂,以求索精神去探寻作品的精髓,人生的要义。让"拓展"成为语文课的延伸,在拓展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诗意的语文课堂上,感受语文的千般美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