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形成。教师要在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想像联想,产生情感体验;品味语言,获得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特别强调"体验",按照《新课标》的标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体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对学习过程中场景的创设,学生自读自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加强学生的体验,语文教学尤其应该如此。通过体验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让"精彩"在学生脑海里经常出现,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体验学习,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程目标"中提出"注重情感体验";在"实施建议"中提出,编写教材要"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专题",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谢煜 《考试周刊》2011,(50):79-80
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采取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使他们产生一种愿意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我们要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学习数学。让学生在与老师的对话中,在与同学的交流中,获得知识,点燃智慧,体验学习的乐趣,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重视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刘玉梅 《教师》2011,(36):92-92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不仅要"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还要在获取知识时"感受、体验、探索"所学知识。教学活动除了传授知识这条主线外,还应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情感体验影响着学习效果。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呢?  相似文献   

6.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更多的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知识要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体验,已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热点。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关注学生阅读体验生成的有效性,又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要以学生为主体,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动起"手"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9.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主要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自身情感的感染作用,加强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出教师、学生、和文本在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10.
杨和斌 《考试周刊》2012,(27):43-44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而在我们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多数教师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提问不停,学生应接不暇,课堂上根本没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更谈不上什么情感体验了,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只能是教学研讨会上的一嘴空谈。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体验是学生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学科活动中的行为、认知与情感的整体参与。这里的"体验",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它包含师生与数学活动的体验,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共同探究,学生与学生相互启发、合作探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与感悟中获得知识"。"体验和感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化教学内容后的内心反省、内在反应或内在感受,是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依据从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情感等对新问题、新信息进行解释、推论、探索。笔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对利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来破难释疑进行了一些尝试性实践。  相似文献   

13.
刘晓燕 《考试周刊》2012,(32):127-127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新课程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真实体验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强调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思考"与"情感与态度"和"知识技能"与"解决问题"并列为四大目标,体现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体验和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视,反映出时代精神.在"情感与态度"目标中,指出学生要"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能积极地"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加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以文本为载体,在自主感悟情感的基础上,经过教师引导、点拨而实现的深层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应精心设计行之有效的体验方法和过程,从而使学生在体验情感的过程中习得体验的方法和能力。创设情  相似文献   

16.
陈雪芹 《考试周刊》2009,(38):67-68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是指语文教学要有"情感,美感,语感"。语文教学能给学生一种"立体的形象",给学生极大的精神享受。这"立体的形象"就是情感、美感、语感完美的和谐与高度的统一。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蕴涵着情感、美感、语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突出这一特点,上出"语文味"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欣赏品评、体验领悟到一种情感、一种美感、一种语感,获得立体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刘永森 《文教资料》2010,(27):140-141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和生活体验,不仅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是提升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现实需要。为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发掘与引导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而且要创设恰当的课堂教学情境,更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以使学生升华情感,加深道德情感的体验,从而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要重视他们心灵的感受、情感的体验。要激发兴趣,以兴趣促情感;要关爱学生,以情感促情感;要合作交流,以活动促情感;要用"心"施教,以爱心促情感。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