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旨在通过对《儿子与情人》中的人物进行重新分析,从而阐释它不只是一部"成长小说"或者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再现,更是一部女人战胜男人的小说。通过这部小说,劳伦斯道出了两性关系的另外一种形式:女人控制男人,从而展示了无论生活在父权统治之下,还是重返母系社会,都不能够和谐地生活。男女各尽所能,平等相处,这才是生活之道。  相似文献   

2.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主人公"狂人"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小说中,他异乎常人的思想和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了排挤、敌视,被认为"有病"。在以"狂人"为例对鲁迅小说中启蒙者思想进行解读中看到:作为传统社会的"独异力量",启蒙者与社会传统有着无法割舍的悲剧性联系,正是这样的尴尬处境造就了启蒙者复杂而又具有超越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潮流,是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的重要一环。在五四运动从高潮到落潮的这段时间,以冰心、庐隐、叶绍钧、王统照等为代表的"问题小说"作家通过其小说创作,表达了对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深切思考。以五四"问题小说"中的家长形象为切入点,将小说中的家长形象进行了类型划分。在细致的文本分析中梳理和分析家长形象在五四"问题小说"中的独特作用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透过这一新的视角能够更好地理解五四时期"问题小说"的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九尾龟》是晚清"溢恶"型狭邪小说的代表作。小说将上海作为叙事场景,展现了十里洋场声色犬马的生活,通过与以往狭邪小说截然不同的叙事角度,彻底颠覆了传统文人心目中诗意化的青楼生活,并通过"功能性人物"章秋谷的所见所闻,揭露了上海等地烟花巷的黑暗及官场的腐败,反映了晚清文人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及困惑。  相似文献   

5.
民初"社会小说"在创作宗旨和形态上都是承继晚清"谴责小说"而来的,把小说作为"舆论监督"的工具。民初社会小说虽然没有晚清那么尖锐,但是它们其实是在更加广阔的社会面和更加深入的人物内心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百花文学"在新世纪当代文学的研究中,是个既旧又新的研究领域。新世纪以来,此领域的研究,参与者颇众,成果颇丰。但"百花文学"中两类小说研究并不平衡,研究者对爱情小说的关注远超"干预生活"小说,"干预生活"小说研究成果的贫乏不能不说是一大欠缺。  相似文献   

7.
小说《日蚀》叙写了民国后期的一场日食,讲述了一串发生在永康镇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揭示了一个重大而深刻的主题。从科学遭受"日食"、真相遭受"日食"、伦理道德遭受"日食"三个方面的剖析,挖掘出小说的主题在于通过一场自然界的日食隐喻一场天昏地暗的"社会日食",从而再现那段黑暗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的文学观受到卢梭"返归自然"学说影响,但将"自然"推到了"生"的力量的层面,强调以"艺术的真实"来表现生活,主张在保证文学的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发挥其社会效应,把自然作为小说人物的精神栖止所,表现的是人化的自然。卢梭则将自然作为批判近代社会的参照物,强调以朴实风格来表现生活,主张小说创作的教育作用,其在创作中极力表现自然之美。郁达夫在吸收卢梭理论的同时,立足于贫苦多难的祖国,以艺术家的自觉,大胆地进行了突破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流行于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具备两大叙事要素:“才”与“情”。“才”是男女双方必备的条件,是小说情节展开的起点。“情”是故事发生的依据,是贯穿始终的主线。才子佳人小说对“才”与“情”的重视,与明末清初的社会时代思潮有着密切关系,也与小说作者的生活处境与心态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0.
林渤 《文教资料》2011,(16):25-27
本文利用文化空间理论对雷蒙·威廉斯的小说《第二代》进行研究和赏析。威廉斯所创作的"威尔士"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小说《边界》和《为蒙诺德而战》都围绕主人公的威尔士情结展开叙述,甚至以此为主题。本文认为,《第二代》与这另外两部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在小说中关注的是牛津这个工业化社会的社会现实。小说中的社会是一个工业主义影响深远的社会。作者写作该书的真正目的在于对该社会中纷繁芜杂的现实提出自己的洞见。工业主义就像是一台大石磨,在工业化社会里,无论是无产阶级、资产阶级,还是知识分子,都会被它所碾磨,它才是作者谴责的对象。  相似文献   

11.
李渔和艾衲居士是清代最出色的短篇白话小说作家。《十二楼》及《豆棚闲话》是清代短篇白话小说成就的最高代表。二人类似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特征,使其作品都体现出一种"社会反论";不同的创作目的和创作心态使他们的"反论"表现在不同的层面上。  相似文献   

12.
余华的小说《活着》是他转变对世界、对人生、对生命和对现实态度的一部标志性小说。虽然作品写的是中国的乡土社会但它所以要表达的主题远远超越乡土之上。主人公福贵是苦难的象征,他在经历了人生的大灾大难之后体悟出;面对不完全的生命状态,要想"活着"就要能够承受生命中的苦难、对生命和生活怀有希望、保持乐观的精神。世界上最珍贵的是生命,而活着就是生命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符永懿 《考试周刊》2012,(49):25-27
人物形象赏析是小说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人物形象体现了某一类型的人物特征,蕴含着深刻的社会主题,折射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形态。作者在结合学生的现时小说鉴赏水平、遵循阅读认知规律、秉承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的三重思考下,着重用借助描写技巧析人物、联系社会背景懂人物、个性化探究评人物这"三块砖"帮学生搭建起人物鉴赏之桥,引领学生得以信步闲赏书中人。  相似文献   

14.
如果从荒诞的视角考察,正是由于"存在"和"本质"的分离,《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众多人物才出现了所谓的"道德疯狂",他们都是荒诞世界的受害者。因此,对小说和其中的人物草率地进行"不道德"的定性是失之偏颇的。在小说中这场有关道德的战争中,小说的主人公尤索林,不仅不是传统观点中反英雄式的小人物,虽然势单力薄却英勇无畏地站在了正义的一方。  相似文献   

15.
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对中西方学界所忽视的辛克莱·刘易斯小说《巴比特》中社会群体的文化特征及其文化观进行了分析,主要表现为一种"保守实用主义"特征:一是打上了很深的消费主义的烙印:赚取更多的金钱以满足炫耀和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二是打上了20年代新旧文化激烈冲突的烙印:表现出了一种典型的消费文化中的等级、阶级偏见。此外,刘易斯以一个文学家的敏锐判断力,捕捉到了社会学界在其半个世纪之后才意识到的"文化资本"、"广告的符号意义"等问题,表现出了他在社会文化方面超前的预见性和认知性。  相似文献   

16.
周梅森的小说《国家公诉》真实展现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政界、商界、企业界乃至法律界的具体情况,塑造了一批典型而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并且提出了"法律高于一切"、每个人都要拧紧自己这颗国家机器上的"螺丝钉"的深刻主题。小说具有社会生活反映的真实性、人物塑造的典型性、主题开掘的深刻性,堪称一部现实主义的佳作。  相似文献   

17.
陈丽婷 《考试周刊》2010,(51):34-35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作文教学的美跟教材直接相关。教材是通过教师的"教"才"活"起来的。新课改实验教材,目的是把作文教学通过"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生活体验"激活。在此,我谈谈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8.
赵霄 《学语文》2012,(3):15-16
新课标对文学鉴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不可否认,小说中隐含的博大深沉的心灵世界是很吸引我们去探索的  相似文献   

19.
以"三言"、"二拍"为杰出代表的明代拟话本小说,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人情世态与宗教信仰生活,但这种反映来自于其所包含的"现实因素",而并非是其题材与母题。"三言"、"二拍"以描画"尘世"为根本特性,因此其中的道教角色并不多见,并体现出非否定性、叙事功能性、仪式行为的强烈世俗性三个特点,生动展现了当时一般民众的宗教信仰生活实际,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一般信仰的核心以及十四世纪以降世俗道教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写作强调真实,大都有过亲身感受。他的散文化小说比较接近当今流行的"非虚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有原型,小说的背景都在家乡等作者居住过的地方,表达的感情大都是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文章淡淡忆儿时"的真实感和与现实的疏离感,构成了汪曾祺小说独特魅力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