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教学是问题发现和解决的过程。问题发现教学法,很早就引起了心理学家、教育家们的兴趣,最有代表性的是布鲁纳的"发现法"和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问题教学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事实上,不仅学习从问题开始,人类的每个发展创造或进步,也是从对问题的认识开始的。"问题发现与解决"教学法就是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相似文献   

2.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把原有"两能"转化成"四能"。在原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发现、困惑的阶段,就是让学生会质疑,敢于质疑从而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新课标》同时对于学生学习惯的培养,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目标首次提出"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由《课标(实验版)》的"两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为"四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由"两能"发展为"四能"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谢佳军  张晓灵 《教师》2011,(17):83-83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问题的解决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蒸汽机的发明源于"水壶盖为什么会冒起来"问题的提出;万有引力的揭示源于"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提出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但是不是所有问题的提出都会带来"问题的解决"呢?  相似文献   

5.
孟惠 《考试周刊》2012,(12):126-127
本文对在高中地理选修课教学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及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构建高中地理选修课"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即主动参与、问题发现和自主探究模式,通过激趣导学、自主探究;解疑引导、合作探究;归纳点拨、实践探究;展示评价、总结探究四个步骤达到"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6.
"问题链·导学"模式的基本结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悟问题。该模式是以"问题"为载体,"链"为纽带,"导"是关键,"学"是核心。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通过"问题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实施和全面推广中存在着一定的困惑和问题。  相似文献   

7.
陈菊 《考试周刊》2009,(50):85-86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发现现发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给数学教学提供了一个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平台,我充分利用人教版中的"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等栏目和"阅读与思考"、"观察与猜想"、  相似文献   

8.
白翎 《考试周刊》2012,(5):76-76
数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数学发现是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要标志的,随着对数学对象研究的深入,联想成为数学解题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联想是思维的一种形式,也是记忆的一种表现。联想是回忆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手段,即所谓"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等。  相似文献   

9.
金庆莉 《教育导刊》2011,(11):72-76
新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文章通过"编图",即以问题为中心通过组织和表征知识和方法,以图表形式呈现的一种数学复习策略,以求培养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发现问题"的"学会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邹清坤 《海南教育》2014,(12):87-88
问题是数学课堂的灵魂,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一堂有实效的课,并不是单纯看教师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要看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发现了、提出了多少个问题,思考了多少个"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教师又通过哪些途径和学生一起解决了多少个"为什么"。只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有了强烈的提问意识,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源泉。那么,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呢?  相似文献   

11.
"龙"对于中国古代文化而言,至关重要,但是关于见诸报道的考古发现"龙"之界定问题,目前众说纷纭。本文以"龙"的考古发现为基础,对此做一探讨,兼及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龙"之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新课标改革特别强调对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四种能力。随着我校课题《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引领学生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如火如荼的进行,我发现"以大问题导学"的教学,从问题设置、课堂提问到问题解决及反思与评价,无一不在贯彻《新课标》的思想,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上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下面我就从"大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几个环节诠释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研究探讨了不同社会线索下风险决策的框架效应。实验一采用经典的"亚洲疾病问题"任务,验证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结果表明正面和负面描述下被试不同程度地倾向于选择风险性选项。实验二采用据"亚洲疾病问题"改编的"拯救水兵"问题和"拯救游客"问题,探讨不同社会线索下风险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结果发现框架效应消失,且在两种不同任务中被试选择倾向恰好逆转。  相似文献   

14.
"问题意识"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善于发现问题,并驱动其运用已有知识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状态。它是"问题解决"的前提和条件。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启动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认知规律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5.
张红梅 《现代教学》2014,(11):41-42
探究课是围绕问题的探究,问题是探究的起点,需要在情境中激发和发现。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教师不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问题情境创设不恰当"现象比较普遍。实践证明,缺乏问题情境的课会影响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探究兴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倡导先创设问题情境,再开展探究。  相似文献   

16.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从中我们体会到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无论是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学校的学习环境中,还是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以疑促学,为学生自主学习添上翅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建军 《文教资料》2014,(26):152-153
新疆高校"两课"教育实效性问题关系重大。调查发现当前新疆高校"两课"教育存在认可度低、教学方法单一、联系实际不够等问题,导致学生在某些思想认识问题方面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改革和方法创新方面进一步努力,切实强化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广西文学桂军崛起形成文坛冲击波。针对广西文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向提出"决战长篇"的战略和策略,无疑会推动广西文学桂军新崛起和新突破,这需要在反思、反省和重建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现问题、找准对策,形成创作与批评的合力,在"持久战"与"攻坚战"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决战"。  相似文献   

20.
鲁启虎 《考试周刊》2011,(54):183-184
好的物理教师是让学生发现自然界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用优质的问题去召唤学生,让学生在思维的火花中解决问题,并自觉地发现新的问题,是教师的责任。这种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叫"问题激励法"。"问题激励法"要求教师具备高超的设计问题的能力,在适当的环境中恰到好处地抛出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问题,引领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团队协作跨越一道道问题坎,一步步迈进物理学宫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