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近十年来,有一类杂志异军突起,它们的销量之高,效益之好令其他杂志难以望其项背,《时尚》、《新周刊》及《城市画报》等便是它们的代表。由于其目标受众是新兴的“小资”阶层,因此也有不少人称之为“小资刊物”。小资刊物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它们从无到有,从只现身高档社区、  相似文献   

2.
郑坚 《新闻界》2004,(6):56-57
1,小资:网络空间中虚拟的身份认同。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社会、文化的“现场”里,小资、小资情调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空间,在各种大众媒介的想象和塑型中,其身影越来越清晰并日益庞大。2001年,几乎可以被称为“小资”年,一些主流时尚文化消费类报刊大张旗鼓地推出“小资”系列。可以说,时尚类杂志的兴旺本就表明了这一现实:“它们成功地、耐心地、从无到有地培养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消费群体和趣味群体——‘中国小资’。  相似文献   

3.
很多人批评我,说我对于小资行为和小资人群有种天生的先入为主的厌恶,这样是不对的,“如果中国都是小资,那么我们的街道就不会这么脏,不会这么没有美感了。”她说。  相似文献   

4.
一不留神,“小资女人”就挤了进来,漫山遍野地烂漫起来,像深秋的一抹阳光,灿烂了整个书市。 到书市上随意转转,发现最近“小资女人”的书似乎一下多了起来,《小资情调——一个逐渐形成的阶层及其生活品位》(吉林摄影版)、《小资女人》(华文版)、《我是时尚穷女人——北京小资完全读本》(文化艺术版)、《小资的私人幸福手册》(中国时代经济版)……要不是怕浪费笔墨和宝贵时间,还能再列出一大堆有关“小资女人”的新书来,书市就这么“小资”起来。  相似文献   

5.
一、《上海壹周》打假的目的 2002年3月14日的《上海壹周》新闻版为了配合即将到来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推出了名为“小资打假”的专题报道,整个报道占据了四个版面。B1版上有点明主题的一篇声讨檄文,指出目前小资风尚席卷城市每个角落,时尚小资媒体趁势纷纷登场“淘金”,但在这表面的繁荣热闹之下作者“发现两者(真小资和假小资)比例,赝品远远盖过真货。”作者认定,“小资们最钟爱精致的生活质量,最  相似文献   

6.
《大观周刊》2010,(36):37-37
城市CBD周围汇聚了众多的白领阶级,他们拥有的小资情怀.让这里的餐饮也具有了鲜明的“小资”特色。中秋将至,就在附近的小资餐厅过中秋吧.月圆之日一样浪漫、一样激情、一样怦然心动……  相似文献   

7.
“你快乐吗?”是《城市画报》的一句广告语,这句直接追问人心的广告语以及《城市画报》的形象代言人李艾,总是会在人们快要淡忘它的时候,占据各大传媒的一角,提醒人们注意它的存在。这本被《新周刊》评为“最小资的传媒”的半月刊,创刊于1999年10月,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它迅速地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并创造了小资的阅读情趣,让“小资”概念广为传播。《城市画报》卷首的“读者在线”栏目,曾登载过一封读者来信:“我只是需要那种感觉——光鲜的纸质和包装,看着杂志满溢的那种美丽的笑容和活色生香的物质(包括无数美眉和中产阶级的物质生活),我就心满意足了。”这体现了它的热心读者的小资阅读方式——注重形式、消解崇高。  相似文献   

8.
二手生活     
为什么在信奉“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的中国,还有那么多的白领、小资会去选择一些二手货来装点自己的生活。[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小资遗风还未散尽,“小私”业已到来。这种局面多少会令人措手不及——然而,对于追赶潮流的人士来说,如果现在还没有过上小私生活的话,未免有些落伍。  相似文献   

10.
讲究人     
对于“讲究”这个词,我一直不甚明白,它确切的是指什么意思。是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是“够哥们,讲意气”还是“铺张奢华”?是严肃呆板的按传统行事还是处在时尚前沿的小资行为?或许,这都有一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史奇 《出版参考》2005,(8):49-49
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近几年来,“白领”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传媒上,人们的口语中。白领的崛起成为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衍生出“粉领”、“金领”乃至“小资”、“布波族”、“IF族”(international freeman),联翩而至,五彩缤纷。面对日益壮大的白领阶层,如何提高他们的素质,对于有关部门和出版者、作者,这既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也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相似文献   

12.
小资的直接源头并不远,只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虽然当代小资们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但其内涵则早已为前人所规定,所实行。 先要正名,小资者,小资产阶级,小布尔乔亚之谓也。按经典的词典解释,“小资产阶级,占有少量生产资料,自己劳动,一般不剥削别人的阶级。”  相似文献   

13.
万凡 《新闻天地》2004,(1):27-31
艾滋病,最初被西方人认为是一种富贵病,只与上流社会、小资阶层有缘,所以今天还有人把这种病称之为“爱资病”,虽是音译词,却极富隐寓意味。此后另一种论说充斥于市:性是艾滋病的罪恶之源。因而,人们又把艾滋病称之为“爱之病”。  相似文献   

14.
文学类 绘本:最早应该追溯至蔡志忠的中国文化漫画本系列,然后就是现在的“几米”热。“几米”的作品贵在内涵,短短一段话语,往往能拨动读者的心弦,给现代社会的“小资”们带来思考的空间。从画工来看,内地的美术人才也很多,于是也出现了一些“仿版”书,但看起来还是有差距,问题就在绘本背后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买乐谱     
我平时喜欢逛书店,买回一些在书店里翻两页后就再也不会看的装帧精美的图书。看着我家如墙的藏书,本本崭新,养在深闺无人识,朋友们每每惊艳:“你这个小资真是暴殄天物啊!”  相似文献   

16.
自2006年初起,在国内各大城市,我们发现那些走在时代前沿的小资人群的生活中,多了一个新面孔,它就是一款蓝白苗条利乐包的牛奶。它有个很特别,很优雅的名字“特仑苏”。  相似文献   

17.
“我们曾经被《新周刊》评为中国最具小资情调的杂志,那是一个很好的品牌。”主编李迪生在新华传媒工场的一次沙龙上说,《城市画报》所有的营运工作都是围绕品牌进行的。“我们的推广,我们的采编人员,我们的广告,我们的发行人员,一切围绕这个中心推进。”  相似文献   

18.
现在层出不穷的模仿秀让大家忙得像个听见铃声的狗,吐着舌头东奔西跑,直到快累瘫了还不知道丰盛的午餐在哪儿。前些年流行“格调”,一本翻译的书给我们列出了格调生活的样本,所有的人突然在那一年变得风情万种活得有滋有味;等转过年来,“格调”们就成了“恶俗”,它同时还有了一个动听的名字,叫“小资”。  相似文献   

19.
美女辩证法     
一个多年未见的好友,从网上传来她和夫君的照片,是在法国普罗旺斯。摄影师的技术很一股,把著名的小资圣地拍得跟“俺们乡下那疙瘩”似的,让人相当失望。但好在有阳光,把镜头里那两个人照得很清晰,很——好看。女的白净妩媚,奶糖似的,男的也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的,清爽,好看。  相似文献   

20.
《城市画报》创刊于1999年,由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它立足广州,面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新生活的传播者”为理念,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城市阅读时尚。精致的“小资”情调在2001年《城市画报》进行的读者调查中,47%的读者认为’新生活”是指“注重享受与质量”的生活。近年来,日益兴起的“小资”情调越来越成为时尚。媒体的大力渲染,以及充满诱惑的安逸舒适的生活,使无数的年轻的中产阶级心向往之,他们有资本、有文化,向往新鲜事物,《城市画报》定位于这一部分目标读者群,针对性鲜明大胆。整本刊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