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归属,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某一个对特定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与维系。[1]归属感则是这种划定、认同与维系的心理表现,它属于文化心理范畴的概念,是指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件或一个现象的认同程度。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学校这一组织的认同和关联程度。有归属感表示有安全感并认同爱你之人的感觉,有集体感。安全感包括被照顾、不忧虑、被保护的感觉。归属感的增加有助于减少甚至消除学生的疏离感,而且相应地,能够积极地影响学生的自信、自尊、自我控制以及责任感。本文所探讨的对象主要是中学生,而且大部分…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将归属和爱的需要列为第三层次,即"人在满足生存与安全需要之后,还需要获得一种归属的需要,特别是某个群体或集体归属的需要"。归属,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个体对特定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与维系。归属感则是这种划定、认同与维系的心理表现,是指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件或一个现象的认同程度[1]。班级归属感是指学生对所在班级在价值观念、行为取向、情感意识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的接受、认同和执行程度,主要体现个体对班级的信赖和依附程度。  相似文献   

3.
张传安 《江苏教育》2022,(95):57-59
儿童在学校以群体为单位学习和生活,班级是儿童自我发展的重要平台,他们对班集体的认同是获得归属感的重要前提。儿童对集体的认同与个体认知、他人的评价导向和班级文化氛围有关,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班主任要帮助他们建立对个体身份的认同,优化班级教育评价机制,突出集体价值的引领,构建和谐的班级生活场。  相似文献   

4.
牛蓝 《辽宁教育》2008,(1):18-19
我们总是在对学生讲人的社会性,人要与他人和谐相处.人应当在集体中获得温暖的归属感.新世纪的青少年尤其要有团队意识,等等。这些当然都是对的。归属感的问题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大问题。没有获得集体归属感的学生,会产生形形色色的心理波动,会觉得自己根基漂移.会有不安全的感觉。他们多希望自己能够尽快融人集体,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新朋友。在集体中获得安全感、温暖感与荣誉感啊。那么。他们为什么没能像大多数同学那样获得集体归属感呢?一般认为,那是因为他们孤僻、冷漠、要强、偏执,因此难以得到集体的认同,教师一般也不太喜欢这样的学生。  相似文献   

5.
“所谓学生的归属感,是指学生自觉地将自己看成学校集体的成员并对学校产生一种寄托感”。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在满足生理与安全需要之后都希望寻求一个自己所归属的群体,在这一群体中获得他人的尊重与帮助、关心与爱护。学生正是有这种内心需求,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社会对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已成为一种重要形式.联合培养本科生的身份认同分为个体认同、归属群体认同、组织与管理认同以及社会认同四个维度.作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联合培养职教本科生在身份认同方面表现出自我身份否定和学校归属感缺失、自我角色冲突和理想信念模糊、未来认同不足和生涯规划迷茫等困境.面对身份认同危机,通过准确定位个体自我、探索自我归属、加强教育引导、规范社会舆论等方式重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7.
学生干部是学校社团、班级中的具有领导角色的佼佼者,兼具老师得力助手与学生双重身份,这就要求学生干部不仅在学生群体中要有威信,而且还不乏亲和力。在面临多重角色和身份时,难免会出现心理冲突与压力,适时地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加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培养同理心,体验积极的情绪,提升幸福感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归属感是指个人认同所在群体并感觉到自己被这个群体接纳和认可而产生的一种隶属于这个群体、与这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觉,它使幼儿构建形成“我是谁”和“我能成为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大班社会领域部分要求幼儿阶段应树立对集体、家乡、祖国初步的归属感。本文将抽象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大班归属感教育中,注重幼儿对所属群体的情感体验、行为参与和认知提升。  相似文献   

9.
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教师管理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所以,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个体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增强办学活力,是当今中小学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分类理论指出,在个体心理融入群体心理的过程中,可以以群体特征,即群体的信念、态度、感受和行为来规范自身,最终产生群体认同并形成群体特性。由此可以推知,组织凝聚力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个体心理向群体心理的融入过程。鉴于此,学校行政管理应当遵循相应的个体心理规律来进行,以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陈亦珠 《课外阅读》2011,(10):119-119
心理归属感是在一定的群体心理环境中产生的。群体心理环境是组成群体的个体之间和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积淀下来的、具有共同心理反应的、使群体成员都能感受到的心理环境。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受群体心理环境的心理因素制约,会发生一种彼此接近、趋同的类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便接受群体中的某些心理体验、感受,同时,个体也自觉地把自己归属于该群体,产生了与改群体的归属感。本文主要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缺乏城市归属感的心理分析与团体干预,使这一群体成员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相似文献   

11.
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学校的认同、依恋、寄托与卷入,是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因素,它包括身份归属感、情感归属感和精神归属感.高校自考管理部门应围绕这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实现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学校育人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正>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边界是指家庭或学校的集体认同与身份意识,边界的划分为家庭成员或学校教师提供行为特征和标准,有助于其社会分工以及角色定位。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边界在家校内部维系了秩序,在外部起到了保护教师和家长个体、学校和家长群体的作用。家长的职责不应局限于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3.
梁显超 《教师》2012,(34):9-9
自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情绪,不利乎个体健康成长。“‘自卑情结”,从个体因素来看,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心的缺乏,自我能力的不自觉和对自我与世界关系的扭曲认识;从群体因素来看,自卑源于合作精神的缺失,集体观念的无法体认;从客观环境来看,外界对有自卑倾向的个体缺少关注,加之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难以使他们产生强烈归属感。这几方面因素导致个体心理、情绪、性格、精神等方面失调,不能正确对待自我和自我以外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新时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战略思想,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其根本保障在于教师的素质。为此,作为最基层的教育部门——学校,不但要重视培养教师的个体素质,而且要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一、教师团队建设的重要性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学生的身心素质向预期目标的转化;教师群体关系的好坏,不仅影响着教师之间的交往效果和心理满意度,而且影响着学校集体的巩固和组织效能的发挥。良好的教师群体关系是教师理想工作环境的重要条件,不仅有助于教师群体对学校教育目标和工作任务的认同,而且有助于教师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它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5.
“空心病”是由于价值观缺陷引起的一系列精神障碍,主要表现在个体抑郁、孤独、自我缺失、外部认同和自杀倾向这五个方面。针对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空心病”问题,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空心病”的影响因素。应对“空心病”需要从学校层面和大学生自我层面共同努力,在学校层面,真正贯彻OBE理念、充分利用资源以及用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吸引学生,让学生动起来;在自我层面,建立明晰的目标、调整自我认知、增强归属感以及提高自我认同,让“空心”学生认识自我、走出自我。  相似文献   

16.
人际关系是群体成员在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联系,是群体赖以形成和维系的心理基础。在班集体中,人际关系的协调,主要指同学间关系的协调,它是一个优秀班集体形成的必备条件。所谓同学关系,包括按学校和班主任规定组成的正式群体,以及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不断接触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非正式群体,俗称小群体。正式群体听命于教师的指挥,以校纪  相似文献   

17.
所谓课堂教学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个特定的环境中给人以某种强烈感觉的精神表现,即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所集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群体情绪、情感状态。从一定意义上讲,课堂教学气氛实质上就是课堂上师生群体的心理气氛。群体的心理气氛是指群体中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表现为个体在群体中的认同程度高,积极的群体心理气氛占优势。这种占优势的积极的心理气氛一旦形成,反过来又会对个体心理产生如下的作用:一是自发性。个体在一定的群体心理气氛下,尤其在特定的情境中,往往会自发地产生一定的情绪倾向,这种心理倾向一…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群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探析所谓群体素质,是指在一个集体中,每个成员素质的总和,是各个成员素质的综合体现。好的群体素质,要求集体中的个体成员都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品德素质。在班集体中,要培养学生的群体素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协同做好如下工作:一、首先要...  相似文献   

19.
我们总是在对学生讲人的社会性,人要与他人和谐相处,人应当在集体中获得温暖的归属感,新世纪的青少年尤其要有团队意识,等等。这些当然都是对的。归属感的问题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大问题。没有获得集体归属感的学生,会产生形形色色的心理波动,会觉得自己根基漂移,会有不安全的感觉。他们多希望自己能够尽快融入集体,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  相似文献   

20.
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我效能是一种影响行为的主体性因素,在诸多领域内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学校教育中,它主要通过学生个体效能、教师个体效能和学校集体效能来影响学生的发展。自我效能理论要求学生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自我效能,加强主体性教育,同时应重视教育个体和集体效能的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