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在对知识创新体系中知识交流途径、交流特征和灰色文献概念的内涵、外延分析的基础上,说明知识的非正式交流与灰色文献之间存在着某种密切关联。从理论上阐述了图书情报机构重视灰色文献管理,对于提高知识创新体系信息保障能力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正式交流模式和非正式交流模式两个方面阐述了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模式与传统信息交流模式相比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信息交流的概念、类别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正式信息交流虽由来已久,但仅当网络时代到来后才焕发出极强的生命力。本文探讨了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交流的兴起,给出了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信息交流的定义.提出以有无专职信息人员的参与作为网络环境下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分界,同时,分析了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交流的类别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科技出版社融合出版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布局融合出版的实施路径,对加强融合出版发展战略谋划、树立融合出版发展理念、强化融合出版内容建设、充分发挥技术支撑引领作用、打造融合出版重点工程项目、打造内容资源多元化业态、促进融合出版跨越式发展等进行了重点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媒体融合语境探索传统编辑转型路径。【方法】结合媒体融合语境下媒体发展特征,阐述了传统编辑转型的重要性以及媒体发展形态变化,并深入分析了传统编辑所面临的转型挑战,以适应媒体环境的新变革。【结果】针对传统编辑转型挑战,从文化重构、广开言路、保持权威、扬长避短等纬度提出了转型路径,尝试在媒体融合语境下调整编辑思维,竭力满足新时代的媒体工作需求。【结论】互联网技术的演变属于时代潮流,深刻改变着社会的发展方式,面对媒体形式的持续变化,传统编辑工作方向或内容均应积极适应媒体环境的变化,实现媒体形式及编辑方法的同步转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意义]针对当前非正式信息交流主题演化研究在分析层次和测度指标两方面存在的局限,提出一种具有通用性的演化分析方法,从微观和中观层面探究主题演化特征与规律.[方法/过程]引入会话分析理论,以新浪微博和知乎为例,通过对主题和主题簇运行过程进行分析,从会话内容和讨论方式两个维度揭示非正式信息交流演化特征与规律.同时,...  相似文献   

7.
许鑫  叶丁菱 《情报学报》2022,41(3):275-286
伴随数据论文影响力的凸显,数据计量逐渐兴起。本文基于数据计量,融合多维度、多指标综合评价数据论文的影响力。首先,本文通过信息传播模式分析数据论文影响力的产生机制,解析出数据论文影响力可以划分为潜在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三个维度。其次,融合Altmetrics与引文分析甄选指标构建数据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最后,利用相关性分析以及三维空间差异性分析解构数据论文影响力评价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三维度影响力反映出数据论文综合影响力,三者相互补充与促进。同时,数据论文应在整体上促进评审机制、引用机制和激励机制的针对性发展,在内部促进数据论文质量、内容、逻辑和时效的优化。  相似文献   

8.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之下,传统媒体的发展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也正是因为众多新媒体形式的出现,才诞生了媒体融合的时代。对于新闻领域来说,媒体融合为其带来了更加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例如微博、微信以及各种网络平台等。但是,在媒体融合的时代中,人们对新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新闻节目的制作和播音也应该满足人们的相关需求,进行相应的改变。特别是对于播音人员来说,在媒体融合的时代中如何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一趋势对文化资源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决定了其对数字文化中国的打造同样具有显著影响.文章在探讨数字文化中国主要构成和发展动力的基础上,分析文化科技融合影响数字文化中国的路径和机理,提出数字文化中国主要由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和数字文化产业两大部分构成,其动力源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创新、技术进步和人才培育.文化科技融合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加快文化资源开发,提升个体创新能力,增加文化生产领域从业人口,来强化数字文化中国的动力,从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数字文化产业,进而助力数字文化中国的打造.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新闻资源的传播范围及途径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突破。尤其在网络媒体的影响下,电视新闻资源在实现交流与共享的过程中,打破了传统的资源垄断模式,在推动网络媒体和传统电视台新闻行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广大受众提供了更加便捷丰富的新闻获取渠道。在此,本文针对媒介融合下的电视新闻资源交流与共享这一问题,做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科学交流的载体,科学交流的语言分布反映了全球科技话语权的格局,本文基于科学推文视角揭示了非正式科学交流中的语言分布,并与基于科技文献的正式科学交流语言分布做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①科学推文语言集中分布在英语(91%)、日语(24%)和西班牙语(17%),而科技文献语言集中分布在英语(942%)、中文(43%)和土耳其语(04%);②科学推文和科技文献的语言分布均存在学科差异,体现出不同语言作者对特定学科关注度的不同;③除了沙特阿拉伯之外,世界各国即使母语不是英语,均以英语科学推文占主导地位,母语科学推文屈居第二;④英语、德语、日语、法语等语种的科技文献获得科学推文最多,而科技文献量和质量名列前茅的中文和土耳其语文献获得的科学推文很少。结果表明,英语俨然已经成为非正式科学交流中的通用语,提高中文在科学交流中的国际影响力任重道远。图3。表3。参考文献15。  相似文献   

12.
赵冰峰 《情报工程》2016,2(4):008-013
本文重点阐述了我国科技治理的三角模型和科技情报事业的三阶段历史演变,以及如何借助时代大势,转换好“建设者”的职能定位,全面提升科技情报功能,通过多项制度化建设,根本上破解我国科技情报事业面临的战略难题,以顺利迎接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高潮。  相似文献   

13.
刘兵 《图书馆杂志》2006,25(11):31-32,28
本文对西安图书馆科技期刊阅览室读者类型、读者在科技期刊方面的阅读取向以及电子科技期刊利用三个方面做了大量的调查统计工作,揭示了公共图书馆科技期刊阅览室读者服务工作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与读者需求匹配的科技期刊服务工作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成都分馆启动中国科学院科技会议文献资源库的研究与建设,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从软件系统配置、系统安装、系统中文检索功能的实现和界面汉化、资源库元数据规范的制定、资源组织结构设计、用户管理、资源管理以及对OAI协议的支持等方面具体介绍该库的研建内容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在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支柱角色,网络环境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从转变服务观念、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技术、深化与拓展服务内容、升级信息服务人才管理五方面来探究网络环境下高校科技创新的新型信息服务模式。参考文献8。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促进科技人才信息资源的描述规范化、科技人才信息共享、交换和利用,需要研制科技人才元数据标准。文章阐述了科技人才元数据标准研制的目的和意义,对科技人才元数据描述的实体进行定义,研究了科技人才元数据的特点,进而确立了科技人才元数据标准的三层框架,设计了科技人才元数据的核心元素和扩展元素,以及扩展规则。期望通过科技人才元数据标准的研制与推广,使当前结构各异的科技人才元数据更加规范,为科技人才的信息利用和数据共享提供标准化的支撑。  相似文献   

17.
利用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推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激活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对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和转化率具有双重的意义.本文从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概念和形式入手,分析了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科技情报事业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步,经过多个阶段的发展而逐步迈向更加智能的科技情报时代。本文运用历史追溯和归纳总结的分析方法,梳理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总结中国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及应用体系和配置,提出需求导向的科技情报研究的工作体系,指出科技情报研究方法探索路径的6个主要方面,为促进新形势下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见解。  相似文献   

19.
温芳芳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21):117-127
[目的/意义]自引本是科学交流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在科学评价问题上却陷入了长久的争议。自引研究综述有助于增进学者们对自引的认识和了解,理清对自引的偏见与误解,启发更多人对自引做持续的关注与思索。[方法/过程]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系统调研分析,客观描述自引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梳理其学术脉络和演化轨迹,归纳主要成果和思想,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预测未来研究重点与方向。[结果/结论]自引研究经历了长期的质疑和反复的求证,至今并无定论,分歧源于研究视角的差异。自引研究亟需新的突破,重心将从单纯的计量与统计分析转向数据背后规律和机理的深度挖掘与解析,自引在考察学术传承和知识扩散方面的功能也将被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20.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价值定位和培养需求的转变殷切呼唤新型科学教育实践载体和教学方式的支撑,在此背景下探索依托科技馆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势在必行。国际科学场馆教育在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了诸多经验,其主要实践特征表现为:注重树立特色化的教育品牌、着力建设系统化的教学组织生态、全面推进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教育的协同发展、专注打造分层次模块化的创新课程体系。借鉴国际场馆创新教育的先进经验,我们可从科技馆教育的政策理念、学习资源、教师发展、课程教学、社会互联和技术支持维度入手映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选才、育才和评价环节,构建依托科技馆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