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红辉 《出版参考》2007,(7S):I0005-I0005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有人把出版称为“茅屋产业”。当然这个人不是中国人,他是Bookscan美国公司总经理JimKing先生。 他说:“我们把出版业叫做‘茅屋产业’,是因为写书太容易了,只要有台电脑坐在家里就可以写书,只要付钱找人把这本书打印出来,然后找个印刷厂把书印出来就可以了。所以理论上讲作者自己可以出版,而且做起来一点都不难,  相似文献   

2.
信息大潮来袭,连方程式、药方等都进了数据库,"0"、"1"成为这个世界的通行语言.数字化时代,出版是不是"茅屋产业"?本刊专栏作者江红辉开始探讨这个有趣的话题,并提出从理论上讲作者自己可以做出版,而且做起来一点都不难,实际上最大的挑战是在分销,怎么样才能让零售商来销售自己的图书.  相似文献   

3.
英文里的self-publishing指作者不经过传统出版商,自己出版图书,中文多译为"自出版"或"自助出版",强调的是作者"自力更生".但是,作者自己出版图书,不可能事事都"自助",许多环节必须雇佣专业人士来做.现在,越来越多的作者意识到,即使自己出版,图书编辑、封面设计、营销推广的花费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费用,可高可低.  相似文献   

4.
英文里的self-publishing指作者不经过传统出版商,自己出版图书,中文多译为"自出版"或"自助出版",强调的是作者"自力更生"。但是,作者自己出版图书,不可能事事都"自助",许多环节必须雇佣专业人士来做。现在,越来越多的作者意识到,即使自己出版,图书编辑、封面设计、营销推广的花费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费用,可高可低。自费出版一部七万字的书稿,所需的收费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相似文献   

5.
未来,怎样做编辑胡怡,南平从本期起,“跨世纪出版人论坛”更名为“走向新世纪”。之所以更名,是为了扩大作者面,使更多的出版工作者和关心出版事业的人们,对未来世纪的出版工作进行理性思考。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这个星球日新月异,通向新世纪之路,充满着新奇、...  相似文献   

6.
柳萌 《中国编辑》2005,(1):57-58
真不知如何给自己的职业定位。因为出版了10多本散文随笔集,有时参加相关会议。主持人介绍的时候,总要在我名字前边冠以“作家”称号,好像是对我的厚爱和抬举。其实打心眼儿里我更愿意被称呼为“编辑”,因为编辑这个职业,可以说消耗了我大半生精力,而且一生中的苦乐忧欢滋味儿,都是做文学编辑时尝到的,自然会有种真诚的缱绻情感;然而又觉得自己算不上个好编辑,  相似文献   

7.
徐迅雷 《青年记者》2005,(11):66-66
从18页到35页,9月21日出版的《南方人物周刊》用了这么多的页码做了崔永元。崔永元这次的“实话实说”是一个“孔”,小孔。光透过了这个小孔,不仅让我们看到崔永元自己,也看到了各色人等,看到了他所在的中国中央电视台,鲜明。  相似文献   

8.
“一字之师”:编辑应当追求的美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40年来最权威的编辑业务教科书”——《编辑人的世界》如是说:“编辑在手稿上画下第一个修改符号之前,作者和编辑就已展开创造性的合作过程。作者的责任是尽最大努力写出一本最好的书,编辑的责任是帮助作者达到这个目标。”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对出版工作如此定性:“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是出版者和译著者共同的工作,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在论及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时,学界一直保持着“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这一“口径”,一般不越“雷池”。  相似文献   

9.
人心向背和“水”“舟”关系,是史学界关注的永恒主题,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却是隔膜的。学习出版社出版的《兴亡明鉴录》,以中外古今十个王朝盛衰和政权兴亡的实例,作为解析的对象,以区区10多万字,向学界以外的人讲述了这样一个分量很重的话题。作者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有自己研究的观点和见解。他们不仅占有丰富翔实的史料和资料,而且对材料驾轻就熟,运用自如。因此能用如此紧凑精炼的文字,把这个大题目演示得清晰透彻又明快生动。 作者是在“实说”而非“戏说”,却以流畅的文学笔法,将这一主题展现为一幕幕活生生的悲喜剧。…  相似文献   

10.
实行三审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行三审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崔庆喜【武汉审稿是编辑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编辑六艺”中的一艺,在我国出版工作中,无论是出版社所约稿还是作者自投稿,都要进行审读。这种审读方式,一般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这个程序,便是人们常说的“三级审稿制度”...  相似文献   

11.
也谈“衣食父母”魏世弟【武汉】读《出版科学》杂志,一位学者因自己的专著稿无法出版,求售无门,后来一位编辑慧眼识金,终于使之变为铅字,变为沉甸甸的书本,于是这位作者感慨系之,叹道:“编辑真是作者的衣食父母!”时隔不久,又一期《出版科学》上,登出了一位编...  相似文献   

12.
台北出版业杨一峰投身出版业只有三年时间,最近他在岛内出版界做了一件倍受关注的事——出版《毛泽东语录》。该书在台湾出版后热销,一版再版,迄今已出第四版。这样的业绩连他自己都诧异:“本以为是要‘为人民服务’,如此热销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杨一峰说,出版像《毛泽东语录》这样的书,就是要填补学术“拼图”上的空缺。  相似文献   

13.
编辑室是文化流通中的一个特殊驿站,是各种文化交汇的大熔炉。从这个知识的大熔炉里,曾走出过许多昂扬世界的名流才俊:除思想文化界泰斗鲁迅,文学巨匠茅盾、巴金外,在文化建设上特别是在出版工作中做出卓越贡献的胡愈之先生也是其中之一。胡愈之先生(1896-1986年),是一位集编辑、记者、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于一身的少有的全才。他在我国文化领域特别是出版领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巨大的,只因其“不愿把自己的事情写得太多”,或用胡绳的话说“他做的许多工作是人们所不知道的,后来他也从不和人谈起自己做过的这些工作”,…  相似文献   

14.
苏轼 《出版广角》2023,(4):55-59
随着出版工作的舆论导向作用不断增强,主题出版物作为出版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出版的内容、质量、形式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梳理和总结地方出版社主题出版工作的经验,将有助于地方出版社更好地从选题策划、内容打造到宣传推广再到“双效”价值的实现,从而助力主题出版不断做优做强。文章以贵州人民出版社策划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出版物《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百年大党的红色地标》为例,探析“十四五”时期地方出版社主题出版的发展进路:建立系统化管理机制,搭建合理考核体系;加强提前谋划,紧扣主题策划选题;提升策划能力水平,与专家有效沟通;延伸选题深度广度,增强选题内容亲民性;广泛接触优秀作者,建立作者资源库等。  相似文献   

15.
在空前繁荣的科普书市场中 ,有一些短视的做法 :选题雷同是一种表现。“百科”、“大全”、“十万”、“千万”一哄而上 ,重复出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有的出版社本来想赚钱 ,结果适得其反。在市面上也有许多高质量印制精美的国外的科普作品 ,但是也有一些盲目的引进。引进是为了学习和研究 ,但是一味的引进 ,不发展自己国家的科普作者队伍 ,无异于竭泽而渔。近来国产卡通片“宝莲灯”“西游记”的成功 ,是不是给我们科普出版一些启发呢?过去 ,我们电视台的儿童节目被外国的卡通片占领 ,许多人大代表都呼吁这个问题。“宝莲灯”、“西游记”…  相似文献   

16.
有同志问“一稿能不能两投或多投”,我想,这个问题恐怕不能简单用“可以”或“不行”来回答。据我所知,在制订了版权法的国家里,版权法中一般都规定了作者可以行使以出版、表演、广播、展览等方式利用作品的各种经济权利。因此,从理论上讲,对于同一部作品,作者可以同时行使多种经济权利,也就是说,可以一稿两投或多投。例如:一个话剧剧本的作者,可以同时将剧本送给出版公司出版、剧团上演、电台广播,还可以将剧本译成其他文字同时送交其他出版公司出版、其他剧团上演、其他电台广播。又如:一位英文小  相似文献   

17.
胡欣 《当代传播》2001,(2):31-32
出版或发表自己的作品,在几年前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还可能像一场梦,许多人甚至连这样的梦也没做过,周围有人仅仅是名字变成铅字出现在书报上,便成为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但今天每个人都有机会“出版”自己的作品,虽然形式与传统出版不同,但就其出版是向公众传播精神产品的本质来说,甚至具有更广泛、更快捷的优势。是什么让人们拥有了这种变革性的权力?恐怕仅在十几年前,谁也不会想到“ 0”和“ 1”这两个简单的数字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古登堡发明印刷机给人类传播领域带来的是一场风暴。作为“思想的武器…  相似文献   

18.
创造读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造读者”虽是由发行直接导出的话题,但讨论这个问题则要复杂得多,不可能局限在发行策略的探讨上。我想,创造读者的前提应是创造作者、编辑。只有这个先决条件具备了,才有讨论“创造读者”的空间。我们凭什么去“创造读者”?当然得拿出东西来。这就是精品图书。所以,首先需要“创造”的,乃是生产精品图书的作者和出版者。创造他们以得出他们的创造,“创造读者”才不致沦为空手道。这一点,本文不拟多谈。身处商品社会,绝大多数人都有一个深刻的感觉,那就是自己的消费往往总是被引导着的,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  相似文献   

19.
提起万韵,熟悉的人们都称呼她——万老太。这位长期身患风湿性心脏病的弱女人,从事编辑工作已有35个春秋了。想来她对编辑的素质、修养、职责和作风等一定有些见解。笔者带着这个问题,同她作了长谈。一个出版社要建立自己的作者队伍笔者说明来意后,老万脱口就道:“一个出版社要建立自己的作者队伍,出版社才有希望。”如何建立作者队伍?老万说,除了知名的作者外,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发现新作者,培养新作者,这是做编辑工作的一个最基本条件。她回顾了1961年,在《北京文艺》上看到作家杲向真的一篇描写抗日战争的文章,其中有一段很有故事性。她想把这段故事变成儿童读物。于是就把自己的想法、打算写信告诉作者,请他重写。果然改写得很成功。不久以《金桂》为书名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少儿出版态势常被人以“多元化”这个词来形容,其实“多元化”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少儿出版还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方向。比如前二三年几乎所有的少儿出版社都在跟风炒作,看见“哈利·波特”来了,大家一窝蜂地去做魔幻,去引进外国的所谓魔幻、奇幻文学。很少有出版社愿意认真研究少儿图书市场和少儿的文学创作,也很少去深入地探讨少儿出版与少儿教育的内在关系。从2005年上市的少儿图书和2006年1月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推出的少儿图书来看,少儿出版开始出现令人欣喜的新动向。一、少儿阅读新主流。2006年一个亮点就是一些少儿出版社开始从过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