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豹 L L Jl 就是一个叫愚公的 人,把他家门前的 山移开了! 琳《愚公移山》@蜜桃~~  相似文献   

2.
《新作文》2007,(1)
夜色如青蛇一般在天地间穿梭,天边最后一丝绯红也褪尽了。在太行、王屋山下,喘息声、锤子撞击岩石的叮当声依然不绝于耳,人们机械地埋头劳作着,如同木偶一般。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一书保存了不少富有教育意义的古代寓言和神话故事。《愚公移山》便是其中突出的一篇。这篇寓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心雄胆壮,勇于斗争勇于实干的英雄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变革现实改造环境,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一九四五年六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引用了《愚公移山》这则寓言,并且把它作为  相似文献   

4.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很高兴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篇课,《愚公移山》,请大家看这个题目,其实就其中的“大”和“小”而言,这样四个字的排列似乎不是很合理,合理的应该是这样一种排列。  相似文献   

5.
关于《愚公移山》的种种问题,师生间进行了三次讨论即三次思考。现择其要点,简记如下。  相似文献   

6.
话说玉皇大帝命夸娥氏二子搬掉了两座险峻的大山,从此,豫南和汉阴畅通无阻,可谓“望望头上天外有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在冀北,河阳的老百姓都欢腾了,称愚公为“移山英雄”。于是乎愚公这名声一传十,十传百,不胫而走,名扬四海,威震五岳,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此事传到县太爷耳中,县太爷觉得愚公为老  相似文献   

7.
本文严格依据古代寓言《愚公移山》原文,从分析太行,王屋二山不必移。不可移,不应移、不能移入手,阐发了愚公精神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8.
说教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本篇课文是本单元的第二课,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上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正>学生: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明德雨花实验中学高三163班时间:2019年7月15日作课缘由:2019年长沙市雨花区暑期初中语文骨干教师素质提升专题培训一、课堂导入——经典之"常读常新"师:班长在哪儿?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班吧,如果现在要你给你们班制作一个名片的话,你会用什么关键词来介绍你们班?  相似文献   

10.
最近,笔者听了一位老语文教师的两堂课,讲的是《愚公移山》。课堂上学生们的回答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因此,想说几句话。这里先将师生有关的对话抄录于后: 教师为了要得出“愚公大智若愚”的结论,提出问题:“大家说说,愚公愚不愚?”学生差不多一致回答:“愚!”教师:“愚公的‘愚,表现在哪里?”  相似文献   

11.
12.
……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队万难,去争取胜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  相似文献   

13.
天气格外晴朗,太阳把大地照得暖洋洋的。而在此时,愚公一家人却在埋头苦干移泰山,因为这座山,使他们出远门必须得绕很长的路。为了方便后人,于是,愚公决定要挖掉这座山。山可真高呀,向上望去,望不见顶,却被太阳照得眼花。这时,连愚公最小的儿子也出来帮忙,这儿用手抓抓,那儿用手捏捏,山就一小块儿又一小块儿地被挖下来了,公鸡也不肯歇着,把别人挖下来的碎块衔到另一边,不让他们挖完后再费劲地往边上挪。  相似文献   

14.
一、文体辨正《愚公移山》节选自《列子》。《列子》一书共八卷,相传是周朝郑国人列御寇所作。书中保存了许多优秀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杞人忧天》《歧路亡羊》《愚公移山》等。《愚公移山》是寓言故事还是神话传说?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又带有神话色彩。”此说值得商榷。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绝大多数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正是由于拟人化,一些动物故事在长期流传中形…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词意,把握课文大意。2.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办法。3.理解寓言的含义,感受愚公的精神及形象。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分析愚公这一人物形象;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语文》2006,(7):F0004-F0004
  相似文献   

18.
讲读目的:理解故事寓意,学习愚公精神;掌握多义词和通假字;体会衬托、对比手法对表现人物性格和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讲读步骤:一、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掌握梗概:1、抓住“方七百里”,“高万仞”和“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的矛盾,理解移山的原因;2、抓住“吾与汝毕力平险”,理解移山的决  相似文献   

19.
据说欧洲儿童在听了中国《愚公移山》的故事之后,大惑不解地说:“既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路,愚公为什么要住在那个地方呢?如果是我,我一定要设法搬到另一个开阔的地方去住,何必祖祖辈辈挖山不止呢?”而这类的寓言故事在我们中国世世代代流传着,却从不曾有人提出疑义。这正是中西民族性格差  相似文献   

20.
[设计简说]作为一篇文言文,本文主要是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课堂上在理解课文、疏通文意之后,能通过文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进而能深刻理解故事寓意,学习愚公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为此本篇课文设计为三步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词意,疏通课文意思。2.体会文章用对话描写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3.理解寓言的含义,感受愚公形象,学习愚公精神。[教学重点]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寓言结尾借助神灵的力量的用意。[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