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古代中国宗教的基本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宗教的基本传统在于.古代中国宗教与原始宗教保持了连续性.由此.原始信仰或宗教中的一些基本元素都在以后的中国宗教中得到了体现,其中两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多神信仰和巫术崇拜.上述基本传统在道教、佛教和儒教中均有体现.其中道教的原始信仰品格最为典型.同时,道教与佛教的原始宗教精神还包括两个重要方面:功利主义特征和非理性特征.儒教由于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因此也难免原始宗教中的一些陋习.但儒家的无神论色彩和对巫术的斥逐都具有矫正作用.道教和佛教也有与原始或早期宗教不同的部分,这是指其中的伦理内容,具体说是与善恶和惩戒观念相关的内容.但道教和佛教都受到巫术性质和功利主义特征的深刻影响,而佛教还包括精英与大众双重性的困惑以及与此相关的宗教共同体疲弱的深刻原因,这就直接削弱了其伦理性质.对儒教而言,汉代以后善恶二元论逐渐得到确立,并且受佛教影响.宋代以后以家族或宗族这一共同体为基础的惩戒观念与体系也获得建立,这些都担保了儒教伦理成为真正可能.与道教和佛教相比,儒教真正成为一个伦理型宗教.  相似文献   

2.
日本是多宗教国家,其固有的宗教为神道教.外来佛教传入日本后,由于圣德太子对佛教的大力传播和发展,使佛教在日本扎根立足,外来佛教与本土神道教的逐渐融合使日本宗教有了新的发展.对日本神道教教与佛教的早期融合关问题进行研究,将在两国民众友谊桥梁的架设中突显更加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寺庙是佛教、道教等宗教信徒供奉神灵和聚居修行的宗教建筑.各宗教信徒供奉本教信奉的神祗,在泉州有的寺庙除供奉本教神祗外,也供奉其它宗教神祗,如佛教寺院奉祀佛、菩萨、天王、罗汉等,也奉祀玄天上帝、关帝、文昌帝君、广泽尊王、保生大帝、通远王等.道教的元妙观奉祀道教神祗,也奉祀萧太傅、天上圣母、广泽尊王等.泉州寺庙奉祀神柢多元化,反映泉州多种宗教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4.
道教的心理健康思想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公教)、基督教(新教)中四个是从国外传进来,只有道教是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土生土长的宗教。从宗教教义学来看,道教是诸多宗教中最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基督教、伊斯兰  相似文献   

5.
文学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所形成的方外世界,是诗人作为逃避现实世界的理想王国。唐代佛教、道教的发展跌宕起伏,但唐代文人对佛教、道教并不计较其高下,而是一视同仁地当作一种方外世界。由于李唐王朝与道教的特殊因缘和皇帝对佛学禅理的推崇,佛道二教弥漫社会各阶层。文人们是最先与  相似文献   

6.
日本是一个有着多重宗教信仰的民族,有"一亿日本人两亿宗教"的说法。除了本土宗教神道教外,还有佛教、基督教等宗教。佛教在传入日本后经历了与神道教对立、冲突、融合的阶段,现已完全日本化了。而基督教是在比较晚的16世纪才传入的,对于日本民族而言,如何面对这一异质的宗教的确成了很大的问题。该文拟通过对基督教在日本的传播发展的考察,探讨日本民族性和基督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道教是深深根植于中国古代社会,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型宗教,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道教与别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道教的思想渊源是多源的.它继承了古老的巫术和神仙学说,利用老子的威信并改造了道家的理论,吸收了儒家学说中的某些伦理道德规范,借鉴了佛教的戒律,最终从一个最初没有明确教主和基本经典的原始宗教,而发展成为一个在理论上、组织形式上、教义教规等方面都比较完备并能与佛教、儒教相抗衡的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的宗教.  相似文献   

8.
贺知章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回乡偶书>是贺知章最具代表性的诗作.这首诗所表现的少小离家、暮年归乡和人事沧桑、物是人非等主题,是贺知章宗教信仰和人生感悟的产物.学界一般只知贺知章信仰道教,而对其所受的佛教影响注意很少.其实,贺知章既笃信道教,同时也深受佛教的影响.贺知章晚年皈依道教的宗教选择,有其个人因素,但主要是受唐朝前期特别是唐玄宗时期宗教文化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云南是我国宗教种类最多、宗教形态最为多样的省份。不仅存在各少数民族的各种传统宗教(原始宗教),而且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五大宗教均有传播;各种宗教门类齐全,每一种宗教内又有诸多支系和教派。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云南境内各种宗教、各个教派相互交织、互相尊重、包容并存的发展态势,构成了云南多元宗教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兼容并包、和谐发展的良性格局。  相似文献   

10.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一种宗教,大约形成于东汉顺帝年间(126—144),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早在道教产生之前,我国已存在着各种原始宗教习俗。夏商周三代,卜筮流行,崇祀鬼神。战国时,神仙方士自成一家,将长生术与阴阳五行相结合,开始有了较系统的鬼神理论。汉初,黄老思想大兴,崇尚道术之士将老子作为祖师崇拜。东汉初,佛教传入,其组织形式、仪式、戒规为中国本土宗教所借鉴,于是中国道教就在古老的宗教习  相似文献   

11.
在敦煌地区历史时期早期的总体文化格局中,居于主体和主导地位的是原有的中原传统文化;从宗教流行格局方面说,当时的敦煌地区道教流行不仅早于佛教,而且比佛教更广泛、更深入和更有优势,既和儒家文化等共为当时敦煌地区总体文化格局中的主体和主导,又在当时敦煌地区流行的各宗教中居于优势地位。如果仅从宗教流行格局方面说的话,当时的敦煌地区是以道教为主的地区和社会。  相似文献   

12.
滇越瑶族崇信"万物有灵",并道教经义和佛教教规为核心,又结合本民族原始宗教及伦理道德,发展成具有个性名称和用途十分繁杂的瑶族宗教经籍。度戒是瑶族男子的成年礼,既是瑶族男子度戒入教仪式,又是其宗教以沿袭的传承形式,是瑶族社会生活中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重要内容。滇越瑶族宗教活动,受道教和佛教的影响,除崇奉的神祗大体相同外,使用的法器与道教无甚差别,对滇越瑶族宗教的教义和活动调查研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发扬光大滇越瑶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殷剑 《考试周刊》2007,(23):42-43
佛教和道教都是中国的四大宗教之一。但是外来的佛教似乎在中国的传播要比土生土长的道教更为广泛,这显然不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习惯,但综观两种宗教的历史背景、基本教义及其宣传的价值观,这个结果又是必然的。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宗教史研究的角度,对道教名山汉唐时期的宗教活动进行了考察,揭示出西晋王隋唐五百多年间,佛教、道教同时在武当山开展宗教活动,共同开创这一宗教基地的历史事实.文章认为,武当山早期的宗教建筑,是西晋时羊祜所建的武当山寺,比唐代的五龙观早四百余年.南北朝时期,许多著名高僧入山,扩大了武当山的影响.隋、唐之际,禅宗主要人物都曾到武当山活动,太乙延昌寺的创建,是武当山佛教事业的高峰.文章最后推断,晚唐武宗法难,佛教受到沉重打击,因而退出武当山,此后,武当宗教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便由道教独立担当了.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所形成的方外世界,是诗人作为逃避现实世界的理想王国。唐代佛教、道教的发展跌宕起伏,但唐代文人对佛教、道教并不计较其高下,而是一视同仁地当作一种方外世界。由于李唐王朝与道教的特殊因缘和皇帝对佛学禅理的推崇,佛道二教弥漫社会各阶层。文人们是最先与其接触,受其影响最深的阶层。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佛教和道教对洛阳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留下了很深的宗教文化烙印,唐代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的咏洛阳诗也源源不绝。本文以唐代咏洛阳诗为例,探讨佛教和道教文化对唐代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公元1473年,上座部佛教始由缅甸景栋传入耿马,是临沧地区最早区别于民间信仰的宗教。1624年及清雍正年间,汉传佛教和道教始传入凤庆。明代时期,云县即有回族群众。同时有清真寺,17世纪上半叶,伊斯兰教在回民中较为盛行。1905年,及其后20年问,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西方基督教(新教)传入全区。临沧地区有了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相似文献   

18.
敦煌遗书有一批归义军时期的道教斋文,受佛教斋文和当地民俗的影响,这些斋文的文体形态和内容与当时中原地区的传统道教斋醮文书迥异。归义军时期的道教斋文充分展现了以生命关怀、伦理道德和祈禳信仰为核心的多元文化内涵,揭示了道教文化在敦煌社会生活传播领域的另类生存状态。究其根本,归义军时期道教斋文的演变是宗教文化之间以及宗教与世俗文化之间依附共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宗教与旅游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印度传进来的佛教一开始就是通过僧人云游而传播的,道教的修炼场所后来也大多成为旅游胜地。宗教与旅游始终存在的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宋代的旅游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宋代的旅游中,佛教和道教与其关系最为密切,它们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在宋代由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是宗教歌曲记录的重要时期。佛教歌曲、道教歌曲和西方赞美诗采用了不同的记录方法,大量刊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