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虚实”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求“虚”与“实”的妙用 ,追求一种“虚实相生”的审美模式。虚实分写 ,情景互见 ;实象涵虚 ,融情入景 ;虚中有实 ,景藏情中 ,是“虚实相生”的三种常见形式。  相似文献   

2.
在古诗词赏析活动中,我们常提到“虚实相生”这种表现手法,这里所谓的“虚实”,是从意象的角度来说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谓之“实”;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未来之境和神仙鬼怪世界等,当为“虚”。虚景和实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转化,最终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即通俗所谓的虚实相生。  相似文献   

3.
虚实转换法     
《新读写》2010,(7):31-34
“实”与“虚”是写作学里一组相对相反的概念。“实”是客观的。“虚”是主观的;“实”是具体的。“虚”是抽象的;“实”是眼前的,“虚”是远处的。所谓虚实转换法。是指面对抽象的、无形的话题(文题),应该把它落到实处,即虚题实写;而面对具体的、有形的话题(文题),应该诠释出题目的虚指意义,即实题虚写。  相似文献   

4.
虚实乱谭     
读名画《风雨归舟图》,但见堤柳数条,远沙一抹,孤舟蓑笠,宛在中流。或问:“雨在何处?”答曰:“雨在画处,又在无画处。”我国画论历来讲究“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其实,任何艺术都贵于此道。古戏上的虚拟动作,现代剧的静场、潜台词,音乐上的“歇拍”、弦外之音,诗文中的象征、虚写,等等,都是极好的例证。“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陇西行》)两句诗,  相似文献   

5.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诗词中的“虚”,指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境界,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实”,是指诗人描写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与实往往是相对的,虚实相生可以使作品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主要表现为:一、追忆已经消逝或虚幻的人事物景诗人常借助这些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即以虚象  相似文献   

6.
<正>今天,我们要从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说起。清代书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有云:“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也就是说,虚实结合,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无画的地方也会有美妙的境界。绘画如此,文字亦然。在文学作品中,运用虚实结合,让两者相辅相生,互相映衬,同样会呈现出妙句、妙段、妙文。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虚,什么是实。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虚幻、梦境等;实,是指客观存在的景物、实象、实境等。虚实结合,就是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常见形式为先实后虚和化虚为实。  相似文献   

7.
陈振林 《中学时代》2022,(17):41-43
<正>虚实相生本是绘画中的一种技巧,“虚”指绘画时的轻轻几笔或适当留白,“实”则是一笔一画地描绘。我们在记叙文写作中,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可以让文章精彩无限,更好地表达情感和主旨。一、由实入虚,渲染气氛,表达主旨彭荆风先生在《驿路梨花》中,实写助人为乐的哈尼族小姑娘之后,写道: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相似文献   

8.
宋人范晞文《对床夜话》卷二引文:“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这里的“虚”是指思想感情,“实”是指景物形象。如果只在诗中写“虚”,干巴巴地抒情,当然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堆砌景物,定然缺乏生气。因此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是一种将某种心情加以物化来表达的手法。所谓将心情物化,就是将无形的抽象的心理状态,用有形的景物状态去加以表现。  相似文献   

9.
空白·重复     
绘画艺术在构图上常有虚实相生、虚实互用、以虚显实、以实破虚等手法,以加强形象和突出主题,使“无画处皆成妙境”。文章构思也必须“权衡损益,斟酌浓淡”(刘勰《文心雕龙》)而虚实相生。语本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其虚实相映的表现便是空白和重复。空白,是语文科进行有效教学的必备前提。选进教材的课文,作为思想、知能点的载体,其内涵是非常深刻与丰富的,为了使学生有所得,就必须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草木烟霞为实写,是正面描写事物的形象;春之精神山之精神为虚写,是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的写法,描绘出那些难以表现的对象特征。在这里,虚写与实写的关系是以实为体,以虚为用。古人写诗十分重视虚实相生的技巧,那么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时,有时也要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1.
诗歌创作成功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但意境的创造尤为重要。意境的创造又有“实境”与“虚境”之分。“实境”为根本 ,“虚境”的创造以“实境”的创造为基础。只有在“实写”的基础上适当地予以“虚写”,方能达到虚实相生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记叙文是中学生写作中常见的体裁。一篇好的记叙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能否灵活处理虚写与实写的关系 ,做到虚实相生。所谓虚写是指使用间接手法 ,通过描绘环境 ,渲染气氛 ,或刻画其他人物的言行 ,以便更加鲜明地描摹中心人物的精神风貌及性格特点 ;而实写则是直接通过人物自身的外貌、言语、行为等来揭示其心理特征。巧妙处理虚实关系 ,使其虚实相生 ,水乳交融 ,可使记叙文的写作如同插上翅膀飞向成功。具体做法是 :一、从虚入手 ,以虚带实为了把主要人物刻画得更加鲜明突出 ,从虚入手 ,以虚带实 ,以虚托实是常用方法。刘鹗的《明湖居听书…  相似文献   

13.
虚与实是文学艺术广为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虚,多指空灵超脱或引人产生联想、补充的笔墨;实,指真实具体的描绘文字。它们是一对矛盾的辩证统一体。“虚”并非是虚无缥缈,而总是依托于一定的“实”;“实”也不等同于生活中的实,而是艺术再造的“实”,导向一定的“虚”。构思行文过程中.虚笔与实笔兼使,二者密切配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种技法即所谓的“虚实相生”。我国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论诗有言,诗家写景“必须写得又清真又灵幻”。这其实是对诗“贵虚实见意”的强调。所谓“写得太实则无诗”,此理也同样适用于写作中,请看《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段的精彩描写。  相似文献   

14.
虚实相生是常见于诗歌、绘画、书法中的创造和开拓意境的艺术手法。所谓“实”即据实描摹,是眼前之景,当下之境;所谓“虚”是指虚拟想象,是想见之景,虚设之境。虚境可以是过去或未来之境,也可以是神幻或梦中之境。虚境和实境既可以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5.
好的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会成为“亮点”,使文章意蕴丰富。写人可借景抒情,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叙事能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甚至成为线索,贯串全文。如何写景?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种方式:一、虚实之式。所谓“虚”,即写胸中之景;所谓“实”,即写眼前之景。胸中之景虚幻,充满诗意;眼前之景真切,客观,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故乡》中写“我”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所见的是一派萧索、荒寂的图景: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这不仅渲染了悲凉气氛,更与“我”胸中美丽的故乡形成强烈反差,从而暗示人物命…  相似文献   

16.
诗歌意境“虚”与“实”的辩证关系,“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创造意境的一条重要的艺术辩证法则和总的创造方法。实现诗歌意境虚实结合的三条途径是: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分呈。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草木""烟霞"为实写,是正面描写事物的形象;"春之精神""山之精神"为虚写,是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的写法,描绘出那些难以表现的对象特征。在这里,虚写与实写的关系是以实为体,以虚为用。古人写诗十分重视虚实相生的技巧,那么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时,有时也要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8.
<正>虚实相生,即虚写与实写相结合。在这里,解释"虚写实写",可能大家难以理解,也难解释清楚。我们主要了解虚实结合到底包括哪些。下面结合鲁迅的《社戏》谈谈粗浅的认识。第一眼前与想象的虚实虚实结合就是把眼前现实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实"就是实物、实景。眼见为实,心想为虚。比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的《邶风·静女》是成功运用虚实相生表现手法的典范作品。它描写一青年男子与心爱少女约会和由约会不遇引起的回忆。诗歌中的人物有二 :一是青年男子 ,以叙事人的身份出现 ,是实写 ;一是静女 ,在男子的叙述回忆中交代 ,是虚写。诗中巧设虚实 ,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便于读者联想 ,增强了作品的审美情趣。诗歌 1 2句两个层次。第一层为前四句 ,写青年男子与静女约会。直接出现于画面上的人物是男子 ,他由于没有见到意中人而“搔首踟蹰” ,其焦急之态 ,可眼见 ,可触摸 ,生动传神 ,呼之欲出 ,这是实写的功效。而男子所钟爱的静女 ,却…  相似文献   

20.
记叙文是中学生写作中常见的体裁。一篇好的记叙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能否灵活处理虚写与实写的关系,做到虚实相生。所谓虚写是指使用间接手法,通过描绘环境,渲染气氛,或刻画其他人物的言行,以便更加鲜明地描摹中心人物的精神风貌及性格特点;而实写则是直接通过人物自身的外貌、言语、行为等来揭示其心理特征。巧妙处理虚实关系,使其虚实相生,水乳交融,可使记叙文写作如同插上翅膀飞向成功。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