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理采访笔记是个十分琐碎却重要的事情。它是采访到写作之间的过渡,是采访的完善与写作的准备。采访告终,面对许多“自造符号”,面对潦草的字迹,面对大量急需过滤的信息,整理是非常必要的。 一般而言,整理笔记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将背景材料与新闻事实分别开来。因为说话的习惯,采访对象提供的材料往往是事实与背景交织在一起的。将背景材料单独列出,有利于思考和写作时取舍、安置,将新闻事实单独列出,则有利于下面步骤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2.
有几次,我跟大学毕业不久的记者一道采访,发现他们中有人笔记不勤,对一些重要的,生动的情况甚至不作记录。还有一次,看一位记者写的稿件内容很单薄,问题没讲清,难以修改,于是请他补充改写。他说:情况就是这样。征得他同意,我看了他的采访笔记本,仅记了一小页,疏疏几行确实看不出什么名堂来。  相似文献   

3.
~~  相似文献   

4.
岁末年终,打扫卫生,整理书籍时,翻开那厚厚一摞子形状不一,纸质不同的采访本,颇有感触。采访笔记,是我劳动里程的记录,是我内容丰富的资料库,我的许多获奖新闻作品便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我非常珍惜和爱护它。采访笔记,每个记者和通讯员都有。作为广播记者,电视记者,在广泛使用录音机、录像机的同时,仍应做好采访笔记。它不但能帮助你记录录音机、摄  相似文献   

5.
一、记者团与大型采访活动这里所说的记者团和大型采访活动,指的是由多家新闻单位组成的记者团,围绕同一个采访主题,或围绕同一个新闻人物、新闻事件,在同一时间地点,相同的条件和环境下的大型采访活动。这类活动一般由党政部门直接投意、策划、组织,或推出重大先进典型人物,如对徐虎、李素丽、邱娥国的报道;或推出重大典型经验,如对镇海炼化、邯钢的报道;或对反映某一主题的报道,如张家港市、天津市和平区。还有诸如‘才华环保世纪行”、“中国质量万里行”等等。二、便利条件与不利因素一般说来,组织者对这类采访活动都非常重…  相似文献   

6.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万卡》,写一个当学徒的小孩,在圣诞节之夜给他唯一的亲人爷爷写信,诉说自己的痛苦和孤独,恳求爷爷快来接他.这个叫万卡的苦孩子在信封上写了“乡下爷爷收”,又琢磨了一会,写上爷爷的名字投寄后,就安心入睡,做起了甜蜜的团圆梦。这封信爷爷是永远收不到的,因为万卡没有写地址,他不懂得联系的方法。小说揭示的悲剧就在于此. 在几何学上,光有一个点,没有和第二点联系,就形不成线,更组不成面。电子技术的先进,在于把庞大、复杂的线路,精缩于方寸之中.彩色电视机只要断一处线路,或者有短路(联系不当),整个机器就会失去功能。世界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新闻  相似文献   

7.
中国田径协会给你打电话说下午有个通气会,你准点到了,发现你的同行装满了一屋子;你希望能单独跟某位人士聊聊,他沉吟半晌,说提这样要求的还有几位记者,关系都不错,要不就一起谈了吧……当今的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体育记者,最大的感受恐怕就是采访的难度日趋加大:任何一个事件,都会同时有几家甚至十几家、几十家媒体同行到场采访.为了应付众多媒体记者,一些机构或单位这两年纷纷设立了"记者接待日"或"开放日",统一接待记者.记者采访,从以前的单打独斗,更多地演变为群体采访:场地是公开的,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公开的,接受采访的人的回答也是公开的,哪一个环节都不再有私密性.在这样的环境下,报道的同质化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同一事件,各家报道大同小异,读者看了索然无味.那么,在这种环境下还能做出独家新闻吗?又如何能做出独家新闻?作为一名体育记者,笔者想结合同行和自身的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新闻,包括特写、通讯等,要有实在、重要的内容,又要具有广泛兴趣。要新鲜、真实、生动,具体形象地反映客观实际。于是,多写“视觉新闻”,即形象直观性强的新闻,被提了出来。要做到这些,和采访中善于观察是分不开的。观察,不就是“看”吗?不,细琢磨一下,两者不完全相同。“看”,可以只是接受客观事物的表象,只看到一些零碎皮毛,仅仅是“看到”而巳,未必真正理解,未必知道“个中三昧”。观察不仅是“看”,而且要有所“察”,观其形而察其意,有深层的理解和发掘。能通过和利用表象,显示事实的内在奥秘,深挖出其中包含着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9.
小徐同志: 你来信说,你看了《新闻战线》一九八二年第九期上的《“私访”违背新闻道德吗?》一文后,对文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搞不清楚。现就这些问题谈谈我的看法,以供参考。首先,我不赞同将“私访”一词引人新闻采访学。“私访”一般是指旧时官吏隐瞒身份、改换服装到民间调查。现在,连我们的交通部长,省长以乘客、顾客的身份去了解下情,大家也不称之为“私访”,何况我们记者的某种采  相似文献   

10.
会议,顾名思义,就是集中各方人士的聚会,针对某些问题的各种思路的交汇。新闻界一提起会议消息,大多无不感到是件头痛的事:记者不乐意写,编辑不乐意编,因为根本问题在于受众不乐意接受。要说通常的会议消息写作,看来并不难,不外乎就是会议名称、内容、时间、地点、领导讲话及出席人员等,干巴巴的那么几条筋而已。电视记者把拍会议消息说成是弹“扫描三部曲”:空中扫描会议横标,上面扫描主席台,下面扫描与会者。受众对频繁出现的雷同的电视会议消息十分反感,有人则借用幼儿园孩子的语言加以嘲讽;看,又出来了——排排坐,喝茶茶,吐烟烟,有时再加吃果果。  相似文献   

11.
谈谈电视采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采访是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一种形式。我们的电视新闻节目,是整个电视节目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传达信息与政令、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国内外大事,沟通各行各业情况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办好新闻节目是办好电视节目的重要标志。电视新闻的特点不仅仅是用声音传播消息,而更突出的是有视觉形象,即指所要报道的事物,都有图像展现在观众面前,而视觉形象往往比声音更能吸引观众。电视就是要充分利用展现视象的手段,更好地为宣传服务。  相似文献   

12.
典型,较早地出现于文学理论之中。恩格斯说,文艺作品应该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新闻作品中,也存在着典型,许多新闻是典型新闻.人们在读了一些好新闻后,常会说:“真典型”,就包含着这个意思。典型新闻在世界各国的报纸、广播、电视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它数量大,影响强烈,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表现力,为广大读者、听众、观众所关注。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延安革命根据地的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就非常重视典型新闻,报道了关于申长体、陈德发、吴满有等边区劳动英雄  相似文献   

13.
在记者繁忙的工作中,采访笔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近年来,由于新闻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记者的采访工具、采访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如今,记者手中早已不是一支笔、一个本了,微型录音机、数字录音笔、笔记本电脑、新功能手机等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笔 本"的传统采访方法.  相似文献   

14.
作风,是人们的一种工作态度和行为表现。它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处不在,无事不显。一个人工作作风的好或差,对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的影响是很大的,有时甚至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新闻采访作风,属于记者、通讯员的工作作风的主干部分。采访作风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报道的良莠和成败,并推动或制约着新闻人才的成长。常常碰到这种情况:两位记者或通讯员,在起步时的新闻工作能力差不多,难分伯仲。但是,一位采访作风扎实,另一位采访作风飘浮,结果,几年之后,他们  相似文献   

15.
韩伟功 《记者摇篮》2005,(10):52-53
采访笔记作为记者采访的工具,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近年来.由于新闻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记者的采访工具、采访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其速度甚至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如今,记者手中早已不是一支笔、一个本了,微型录音机、数字录音笔、笔记本电脑、新功能手机等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笔+本”的传统采访方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采访笔记还重要吗?  相似文献   

16.
谈谈采访中的心理障碍黄道弘在新闻采访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特别是初学采访的记者和初次与记者打交道的被采访者,最容易出现这个问题。由于心理障碍严重地干扰着采访,影响采访的成败,因此,我们必须使采访者了解和掌握产生心理障碍的规律,随时校正自己和被采...  相似文献   

17.
使用采访工具是新闻记者和通讯员的“人之初”,或者叫做ABC。也许因为这件事太平常了,有些初搞新闻工作的同志便不经意,很少加以认真考虑。其实,这里面还是有一定的学问的。大家知道,采访工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丰富、复杂、先进。古代仅有纸和笔,近代有了照相机,现代又出现了录音机、摄像机,等等。这些新采访工具的出现,对新闻事业的发展无疑正在起着推动作用。那末,一个记者或通讯员,应当怎样选择采访工具呢?亦即哪一种工具最好,最合适?从大的原  相似文献   

18.
“会议新闻太多,枯燥、干巴,不吸线人。”这个意见有道理,会议新闻的采写要研究改进。几个人、几百人聚于一堂,讨论、研究、决定事情,这就是开会。从原始社会至今,从酋长会议到电子计票会议,会议的历史悠久。现在,各国的会议很多,联合国似乎以开会为主。会议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和决策的一部分,会议新闻有其不可避免性。记者、通讯员采访的会议,种类繁多。有人代会、政协会,工农科教专业会,经验交流会、鉴定会,有政府部署工作、作出决议的会,国际学术会,联欢会,群众大会;此外,还有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心记不如手记”。不管采访设备如何先进,记好采访笔记永远是记者、通讯员的一项基本功。怎样才能记好采访笔记?简单的用一句话说清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采访时的客观环境、采访对象、采访任务,以及记者、通讯员素质、水平的高低和习惯的不同,记采访笔记的方法和内容就有很大的差异。尽管这样,还是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可以遵循的。笔者整理出记者、通讯员记好采访笔记的六法,供同行们参考探讨。一、记“眼见”要注意抓特征。有经验的记者、通讯员,采访中都很注意用眼睛观察。采访时眼睛观察到的东西很多,一般说与采…  相似文献   

20.
新闻记者、通讯员能完成编辑部交办的采访任务,那当然好。但仅能“交差”,还不一定完全“胜任”。记者、通讯员应是时刻准备投入、时刻能投入采访的人。如果只是8小时工作,8小时外就“消停”去了,那很难做好新闻工作。有人说,要当24小时的记者。这种用语不确切,不管什么人,总要睡觉,但用意是明白的。因为新闻姓“新”,随时都有产生新闻和需要传播新闻的可能,所以新闻工作不能按部就班,这是它的客观规律之一。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