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民工小说是指以农民工作为题材和叙述对象的小说。悲情叙事是农民工小说的基本表现形态。农民工小说的悲情叙事首先由于叙述主体对于现实的沉痛体验。不过对绝大多数农民工小说的叙述主体来说,传统文化的弱点和民族的创伤记忆,还有小说的传统和使命也让他们难以抑制地展开悲情的叙述。但是,促使农民工小说相当一致地相守悲苦叙事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叙述主体内心的现代性焦虑。  相似文献   

2.
泰华作家司马攻主要通过他的怀乡叙事来重新构建生活经验断裂后的文化身份,以此来释放身份焦虑。司马攻的身份焦虑不仅体现在他个人移居所造成的两地生活经验断裂后的个体文化身份焦灼,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中华文化之根的失落与追寻的民族文化身份焦虑。  相似文献   

3.
从欲望叙事考察以虚幻的时空中的人物活动为叙事中心的架空历史小说,可以发现这类作品通过满足读者的权力欲望、对安全感缺失的焦虑、对物质的欲望追求,表现了现代人的的核心欲望。  相似文献   

4.
雷平阳的诗歌是叙事的。他的叙事独特,而又"合法",与当代文化、社会、历史的真实情况高度一致,与当下审美十分合拍;他诗歌中的叙事与散文是互补的,他的叙事指向内心;他的叙事虚实相济;他的叙事时空观念十分强烈。  相似文献   

5.
黑夜小说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杜鲁门·卡波特于20世纪40年代创造的一种小说类型,表现了现代人的异化心理。小说通过一系列黑夜型意象,侧面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孤独和恐惧。塑造了黑夜型人物形象,即幽灵式人物:这些人物要么真实存在,要么存在于主人公的潜意识中,两种情况均表现出人物的内心异化。另外,小说还运用了黑夜型叙事策略,即循环式叙事,这种叙事导致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讲述效果,进一步凸显了人物内心的异化程度。  相似文献   

6.
李晓娜 《文教资料》2013,(14):17-18
美国现代小说在整体上表现出关注灵魂"救赎"的特质,在意识本质上具有对人类生存困境和人类生存苦恼的疑问与反思。美国文学和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价值观是基督教伦理精神,揭示人类的普遍罪性及对这罪性的悲悯与救赎。美国现代小说折射的"救赎"渴望与努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失败者"的焦虑、"反荒诞"英雄的塑造、对"酒神"的寻找和内心膜拜。  相似文献   

7.
《秦腔》叙事艺术的复杂性表现在叙事视角的复杂性、叙事节奏的混杂性、叙事内容的繁杂性等方面。在其复杂性叙事艺术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情感原因。现代化浪潮对传统乡村文化的侵蚀和贾平凹面对正在消逝的乡村写作时内心的矛盾从根本上形成了这种复杂性叙事艺术。从某个层面上说,贾平凹对复杂性叙事手法的熟练运用显示了其高超的叙事能力,他在叙事手法和风格上的实践为20世纪末以来转型中的乡土文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余华用他独特的叙事技巧与方法,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的现代叙事系统。但是在这个自足的系统里,还是体现出了余华这一土生土长的中国作家身上传统中国文化的印痕。他通过看似吊诡的画面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在面对肉体与精神选择时,内心对于肉体的摒弃,对于精神永生的向往。  相似文献   

9.
邹舒淇 《英语广场》2022,(31):47-51
《小小小小的火》讲述了富裕的理查德森一家和租客米娅母女相遇后发生了碰撞与冲突,最终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的故事。本文运用精神分析学家霍妮的焦虑理论分析理查德森太太和伊奇以及米娅母女的焦虑状态,通过描写两个家庭人物内心焦虑的表现以及他们应对焦虑的防御策略,揭示人际关系和社会文化是焦虑产生的重要因素,并指出应对焦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余华用他独特的叙事技巧与方法,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的现代叙事系统。但是在这个自足的系统里,还是体现出了余华这一土生土长的中国作家身上传统中国文化的印痕。他通过看似吊诡的画面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在面对肉体与精神选择时,内心对于肉体的摒弃,对于精神永生的向往。  相似文献   

11.
易性叙事在现代中国女性小说中较多呈现为一种具有目的性、策略性的表达技巧和叙事手段,具有代表性的是关于民族梦想、女性个体情感体验和两性沟通的易性叙事。尽管有时其中仍留有传统性别关系模式和文化分工的痕迹,但它更多表现为现代女作家通过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实践新的性别书写方式的努力,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性别书写策略。  相似文献   

12.
台湾的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精神现象,也可以理解为个体认同危机与文化认同焦虑的一种复杂呈现方式,即战后台湾知识者精神私史的一种文学叙事。台湾现代派小说所揭示和隐喻的精神困境,既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认同危机,也是战后台湾政治文化生态中的文化与价值认同危机。对于现代派小说作者群而言,无论是某种极端化的文体修行,或者是认同文化中国的乡愁叙事,抑或是孤独隐遁的自言自语,以及浪迹天涯的精神漫游和离散书写等都是经由艰辛漫长的艺术追寻来实现精神突围和建构自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70年代,当代美国著名伦理学家麦金太尔的研究立场发生了转变,宣告了现代普遍理性主义研究方法的失败。他跳出现代性道德概念的研究框架,以历史叙事的方法,转向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中心的道德文化传统;进而提出道德文化传统多样性问题,指出道德探究传统各有其合理性,其合理性是在解决自身道德困境、应对道德挑战中表现出来的卓越能力;进入新世纪,麦金太尔叙事方法进一步发展,从历史叙事发展为对道德文化传统的理智探究与对个体道德生活的实践探究的辩证统一。麦金太尔叙事探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指出了一条美德伦理探究的新路,为美德伦理在现代社会找到了理论和实践根基。  相似文献   

14.
赵苗 《现代语文》2009,(6):129-130
《赫索格》在叙事策略上运用了流浪汉叙述方式与意识流手法,展现出美国文化和犹太文化的冲突,彰显了身份焦虑的叙事意旨。  相似文献   

15.
论文从回忆这一诗学范畴探讨了京派小说的审美回忆类型即儿童视角叙事、回叙型叙事和梦想的叙事,京派小说的审美回忆首先是小说叙事的技巧和形式,具有文体学上的意义,也是京派作家审美体验和人生体验的一种方式,是进行沉思与回顾的场所。通过回忆,因为时间的生成与现实生活的分离,对往事的远距离审视使京派小说获得一种“间离效果”,呈露出和谐蕴藉的审美风貌。京派作家用回忆消解了由现实困境带来的不安与焦虑,在颠覆现代都市文化的同时,也建构了一个乡土神话——理想的文化图景和生存模式。从这一层面上讲,京派小说回忆的诗学不仅仅是一种叙事策略,更是一种文化策略。论文把京派小说置于现代小说多元发展的背景下,考察其独特的意义与贡献。  相似文献   

16.
《麦田里的守望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以中学生的口吻和措辞对其想象的听众叙述,并赋予听众一些特质.本文从对主人公霍顿的口头叙事策略及他的“虚拟听众”的分析着手,触摸他的内心,感受他的孤独与焦虑、困惑与迷茫,进而去理解他,同情他.  相似文献   

17.
第六代导演张元执导的电影《看上去很美》摈弃宏大叙事,选取幼儿园“小人物”方枪枪的教育经历为叙事对象,反映了在现代性规训的过程中,理性、权力、秩序对人的肉体灵魂的全面规训。它从人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教育模式入手,表现出了对现代性文化的深切焦虑。从规训与秩序、惩罚与监视两个层面对《看上去很美》的镜头语言和危机焦虑进行论析,有助于理解张元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女性文学叙事情结始终呈焦虑态,显出对现实生活中坚挺的男性中心话语的柔软无力。为此,女性作家群体被迫无奈地转向寻觅自我的身体、内心、性灵,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文学演义业已突破了男性文化霸权的困境,反而是过多彰显了女性自我灵魂的分裂、搏斗和挣扎。可见,中国女性文学似乎总是在刻意突显女性长期被遮蔽的情欲渴盼,肆虐袒露女性隐秘的本能欲望,张扬个人化的性爱自慰体验,从而始终洋溢着女性主义文本叙事的生命意蕴。  相似文献   

19.
阎真的小说《曾在天涯》成功塑造了高力伟这一新时期留学海外的知识者形象,在百年中国留学生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小说的表层叙事是高力伟在中西方文化的撞击中对于本土文化的坚守;深层叙事是高力伟文化身份的焦虑,而身份的焦虑则与他东方式的自我意识有关。高力伟形象从一个特殊的侧面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20.
张琳 《培训与研究》2007,24(10):4-6
以中国叙事传统中诗意追求的思想基础和形式技法为基本依据,具体分析苏童小说细腻诗意的抒情笔调和传统特点的人名修辞与江南文化、中国叙事文化的关系,透视中国传统叙事文化的现代转换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