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胡”“洋”语素词的考察,论述了含有“胡”“洋”两词语素的词中保留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和许多事物传入中土的大体时间、路线。众多带“胡”“洋”语素的语词记录了早期汉民族优越的民族心态和后来自卑、自信心不足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
石州即离石,该地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族群传统,是“离石胡”的聚居地之一。中古时期“离石胡”动乱频发,统治者采取多种措施抚绥稽胡,以缓和矛盾。“离石胡”叛乱对石州的行政建制以及社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各民族迁徙、杂居的过程中,石州境内的“离石胡”呈现出“杂胡化”趋势,成为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过程中的一环。  相似文献   

3.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历尽艰危,他也用诗笔真实地反映了战乱的过程,其中对参战“胡族”的记述十分突出。当时唐朝与西北、北方、东北的“胡族”通过战争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了一场大交流。胡汉文化的交汇在本来就是胡汉杂居的边地显得越发鲜明,而吐蕃、回纥等地则出现了“一半胡风似汉家”的风貌。  相似文献   

4.
“胡”即胡须或络腮胡。今人所说的胡须,是指长在颔下的长须。络腮胡子是指长在两颊下的长须。“胡”在古代又是对北方与西方各族的泛称.北方人多胡须,有人便以为胡须的“胡”与北方人有关,其实是不对的。“胡”本是人或动物颔下下垂的肉,胡须正长在那里。  相似文献   

5.
在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知识和训练中,编者谈到“古字通假现象”时,认为“胡不见我于王”的“胡”通“何”,“从弟子十人所”的“所”通“许”。对此我不敢苟同。我觉得在这里“胡”“何”、“所”与“许”不是通假字,而是同义词。其理由是: 首先,如果“胡”通“何”,按照惯例,“胡”当读“何”的音“hé”,像“亡”通“无”时读“wú”,“信”通“伸”读“shen”,字典上清清楚楚,人们也都如此读;而“胡”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上却只有“hú”音,没有“hé”音,也未言“通  相似文献   

6.
《天津师大学报》1982年第5期87页,纠正王季思先生把“兔胡”释为“猎鹰”的错误,这是很对的。但“兔胡”到底是什么东西,还嫌语焉不详。元关汉卿的家乡,今天的河北安国县仍说“兔胡”,指一种用多层布缝制的宽腰带,扎在腰间干活行动利索有力,有的地方叫“腰里硬”。老乡俗话说“上扎兔胡,下穿衩裤”。“衩裤”是一种只有裤腿,没有裤腰的夹、棉裤筒,劳动人民穿  相似文献   

7.
也谈教育的"三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有一位年轻朋友问我:你怎样看待“三胡策略”?我被他问“胡”了。反问他:“三胡”是哪三胡?他说:“胡思乱想、胡说八道、胡作非为。”我脱口而出:“胡闹!”他郑重地拿出《教育参考》杂志2003年第12期给我看。我翻开这本杂志,上面真的赫然刊载一篇文章,题为《三胡策略》。我浏览一遍,不禁为自己的无知和唐突感到惭愧。  相似文献   

8.
胡屠户是《范进中举》中刻画极为生动的人物之一,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几乎家喻户晓。但细读课文,我却发现了胡屠户的另一面——他对女儿、女婿的特别的爱。其独特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范进中举前,胡屠户时常以教训和臭骂的独特方式来表现对女儿、女婿的特别的爱。胡屠户毕竟是屠夫,他根本没有所谓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他和中国大多数老百姓一样,有自己的生活逻辑,那就是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所以,当范进要向丈人借盘缠去参加考试时,被胡屠户骂了个狗血淋头,让他“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  相似文献   

9.
看过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的同学,恐怕都知道吴敬梓笔下的胡屠夫吧!在范进中举前,他说范进“尖嘴猴腮”,不像张府那些老爷,“一个个方面大耳”,说范进赶考是“想天鹅屁吃”;范进中举后,胡屠夫却说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府上那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胡屠夫前面对范进  相似文献   

10.
找提包     
“胡老师的提包丢了,忘在一辆出租汽车上了!”这个让人惊奇的消息在同学们中传开了。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大家都为胡老师着急,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怎么帮她找回提包。“我们去问问胡老师有关情况吧,看看有什么线索。”有个同学说。“好!”于是,我们几个同学一起跑到胡老师那儿,对她说:“老师,您的提包是什么样的呢?您还记得那个司机有什么特点吗?车子是哪家公司的?”胡老师想了想,说:“我的HAONIANZUOWENFUDAO提包是黑色的,里面有教案、教科书和几十元钱。司机留着小平头,皮肤比较黑,说话声音比较大……哦,对了,那辆车好像是鸿基出租汽…  相似文献   

11.
小议胡屠户     
谈到《儒林外史》,许多人会联想到“范进中举”这个情节。通常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范进中举后如何发了疯,我以为最令人咀嚼的不是范进本人,而是他的丈人——胡屠户。胡屠户本人是个杀猪的,没文化,属于社会底层。但他完全通晓阿谀奉承之能事。作品描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先前范进中了秀才,胡屠户拿了“—副大肠和一瓶酒”,与其说是来贺喜,不如说是来训斥。他把范进称为“现世宝”(丢丑的家伙),说范进“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称范进是“烂忠厚没用的人”。还自以为是地“教导”范进:“看…  相似文献   

12.
西北汉简是考察汉代西北民族关系的珍贵文献,其中关于胡奴、胡婢、胡客、胡译的记载值得关注。地湾汉简中的胡奴,可与史书记载张骞出使西域的“堂邑氏胡奴”相印证,参考南阳“胡奴门”的汉画像石,可知汉代有以胡为奴的情况。悬泉汉简记载的胡婢能用米汁治病,受到边塞士卒欢迎,是胡汉文明交流的体现。悬泉汉简记载的胡客,为西域诸国到汉地奉献的商人,他们“通货市买”而以献为名,受到边地驿置饮食住宿接待,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经贸交流。居延、玉门关、悬泉汉简中的“胡译“”匈奴译“”羌译“”羌胡译“”译者”等记载,可见汉代边地与少数民族交流的真实状貌。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治学方法》一文中引了鲁迅先生的一段文学;“古人告诉我们唐如何盛……其实唐室大有胡气……此种物件,都须概其华兖,示人本相”,其中“唐室大有胡气”颇令人费解。愚认为,这是鲁迅先生对唐代历史作了深入研究之后而综合得出的大异于前人的结论,其意似在说明,对唐之盛的传统说法应持保留态度。“唐有天下三百年,子孙善衍”,特别开元年间,史谓盛世,然大唐皇室却依然残留着脱胎未尽的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道德、习俗,即“胡气”,对此,鲁迅先生主张应“示人本相”,那么,其本相怎样呢?兹不揣浅陋,姑妄言之: 1.李唐皇室血统源流胡夷,这是其“大有胡  相似文献   

14.
叫一声小名     
一天,李劼的妈妈告诉我这样一条信息:李劼:“妈妈,胡老师最喜欢我们班的翟艺琳。”妈妈:“为什么呢?”李劼:“因为胡老师很少叫她翟艺琳,老叫她通通。胡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妈妈:“不会的,老师喜欢每个小朋友。”李劼:“不,胡老师要是喜欢我为什么不叫我念念,总叫我李劼呢?她叫张斯雨的时侯也总叫她弯  相似文献   

15.
说明:《儒林外史》堪称中国讽刺小说的登峰造极之作,这一点在阅读《范进中举》时可见一斑。在中举之前,胡屠户对范进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中举后,胡屠户换上了另一副嘴脸;昔日“尖嘴猴腮”,如今却变成了“方面大耳”;“癞蛤蟆”摇身变成了“文曲星”。不仅如此,他还要跟在“贤婿”的身后,将滚皱的衣服小心地扯上几  相似文献   

16.
我的老师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们班换了一位女班主任,她中等身材,长相很美。新学期第一节课,她走上讲台,对我们说:“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你们的班主任,教数学,我姓胡,叫胡宝琴……”然后转过身去,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胡”字。写完,她笑了,笑得像一朵花,她微笑的表情异常生动。刹那问,她有意无意地征服了我们。  相似文献   

17.
狐意象自进入文学视野以来,一直是为人们所喜爱、所敬畏的。然自有唐一代,狐之形象却发生重大转变。究其原因,则为唐人对“胡”存在偏见,因“狐”与“胡”有诸多相通之处,则借“狐”以表现,这与唐人“有意为小说”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8.
电话打给我     
闲时找出部坏了的电话机给“娃娃家”的孩子们,这下,电话成了“娃娃家”最受青睐的玩具。这天,孩子们正玩得起劲,丁零零,电话打到了我这儿。“喂,你好,请问胡老师在吗?”当时我不太舒服,便懒懒地应了声:“对不起,胡老师不在。”打电话的孩子本来挺高兴的,一听就焉了,说了声:“噢,知道了。”情绪一下子低落了许多。正在游戏的孩子们似乎也都受到了影响。我感觉不妙,于是拿起电话:“喂,你好,我是胡老师,刚才谁找我?”打电话的孩子马上高兴地说:“噢,胡老师,是我找你。请你到我家来,参加我的生日晚会好吗?”“好的,…  相似文献   

19.
王文豪     
上周五,胡老师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写一篇周记。星期一,胡老师让同学们站起来读周记,有写拾金不昧的,有写师爱的,也有写母爱的等内容。胡老师一一点评并表示赞扬。轮到王文豪了,他战战兢兢地站起来,从书包里摸出了一个本子,翻开一页,眼珠子往周围扫了一下,慢慢地念了起来:“捉黄鳝。”声音很小,但老师和同学们都听见了。“题目尚可,有童趣。”胡老师点评道。“星期天我和狗蛋、二娃子、草妹子去放鸭。我们把鸭子赶到田畈里,让草妹子看着,我和狗蛋、二娃子就去找黄鳝洞了。”“文贵开门见山。这开头简明扼要,并且点明题意,不错。”胡老师微闭…  相似文献   

20.
社会发展有关原理和史实说明史籍中“杂种”、“杂胡”等称是对“小种”“小胡”的互释,源自游牧社会,并非出于中原农业社会“汉人的华夷之辨观念”。“杂胡”指称也不仅仅是对匈奴各种别部的专名。即是说,凡是沦为部落联盟奴隶政权的任何草原部落或部族(包括后来沦为奴隶部落的匈奴部族)都得称为“小部落”、“小种”或曰“杂种”。所以,作为奴隶部落的“杂种”、“杂胡”的社会地位之卑微是可想而知的,故其弱小的实质确实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