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文化派学者勒费弗尔认为,影响文学译作的决定性因素是意识形态。在此理论观照下,我们对中国武侠小说代表人物金庸的开山之作《书剑恩仇录》英译本进行个案研究,从中发现,在对待中国文学中的独特文体———武侠小说的翻译中,译者的翻译行为和翻译策略确实受到意识形态的操控,即社会意识形态和个人意识形态的双重制约。  相似文献   

2.
《林海雪原》是一部红色经典作品,《书剑恩仇录》是一部武侠小说。两部作品在传统小说的继承、主要人物的配置、英雄群体的塑造三个方面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共性。探究这一点以便对《林海雪原》文本作出合理的价值理性判断,旨在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红色经典与通俗小说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校园恩仇录     
原来在电视上看过名为《书剑恩仇录》的电视剧,据说是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今天要给大家.讲讲我的校园恩仇录,这是根据我的个人经历写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相似文献   

4.
《广西教育》2007,(7C):42-42
金庸,原名查良镛。他自幼酷爱读书。并且笔耕不辍。是一名成功的报人、社会评论家和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1955年发表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1972年9月《鹿鼎记》连载完结。金庸宣布封笔。20年间先后完成“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四部小说。成为武侠小说的典范。在大众中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徐志摩和当今武侠小说一代宗师金庸同是浙江海宁人,早为人知。然而,他俩是一对表兄弟这件事,却鲜为人知。其实,海宁袁花查家(金庸本名查良镛)和硖石徐家,同是名门望族。由于硖石与袁花两镇相距仅十四公里,因此两家祖辈素有来往,早结姻亲。徐志摩五岁时在家启蒙读书,塾师便是查家的查桐轸。后来,查桐轸的儿子查猛济也到徐家,当徐志摩的独子徐积锴的塾师。1915年前后,查家的查枢卿娶徐志摩的堂姑徐乐为妻。徐乐嫁到查家后,先后生下良铿、良镛、良钰、良镐四子和良琢、良璇二女。金庸年幼时,常随父母到舅家做客,并与回乡度假的表兄弟徐志摩做伴。抗战胜利后,金庸任《东南日报》记者。期间他读了徐志摩写的《西湖记》和一些新诗,深为表兄的才华所吸引。若干年后他所写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从书中人物陈家洛的身上,即隐约可见徐志摩的书生形象和绅士风度。  相似文献   

6.
1954年的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因为江湖地位引发争执,双方掌门人相约比武,签下了“各安天命”的生死状。这一事件顿时成为全港关注的焦点,各路媒体竞相报道.《新晚报》更足别出心裁,顺势连载麾下两名干将撰写的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和《书剑恩仇录》。自此,梁羽生、金庸横空出世,开启了新派武侠小说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1954年的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因为江湖地位引发争执,双方掌门人相约比武,签下了“各安天命”的生死状。这一事件顿时成为全港关注的焦点,各路媒体竞相报道.《新晚报》更足别出心裁,顺势连载麾下两名干将撰写的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和《书剑恩仇录》。自此,梁羽生、金庸横空出世,开启了新派武侠小说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论《书剑恩仇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书剑恩仇录》冯其庸一《书剑恩仇录》是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他创作这部小说时,还只有30岁,恰好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年纪。《书剑恩仇录》的题材是采用他家乡海宁最为流传的一个民间传说:乾隆皇帝是海宁陈阁老的儿子。雍正使用调包计把自己的女儿换了陈阁...  相似文献   

9.
剧本的翻译历来被认为非常棘手,它难在如何使译本即符合舞台表演的需要,又不失其作为文学作品而承载的文化传递作用。《雷雨》它不仅是曹禺先生话剧代表作,而且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性作品,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1958年,王佐良和巴恩斯合译的《雷雨》英译本出版,收到广泛好评。本文以此译本为例,研究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戏剧翻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被广泛视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宝库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小说内容涵盖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习俗等,有多种语言译本。其英译本中有两个公认比较成功的版本:一个版本为中国翻译家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所译;另一个版本为英国译者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明福德所译。文章尝试对比这两个译本中关于人物配饰的翻译,从中选取一些包含文化因素的实例进行对比分析,说明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在文化信息传递方面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而说明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可以达到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而达到了翻译目的的译本就是优秀的译本。  相似文献   

11.
以后殖民主义的翻译理论视角对林纾译本《黑奴吁天录》进行解析。通过与原作《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比照,突出译本的翻译策略和语言特征,探究其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强调林纾在译文中体现出来的爱国精神,揭示译本独特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比较角度,考察来自源文化和目的文化的译者如何处理《阿 Q 正传》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希望探索其中带有规律性的翻译原则与方法。并提出,为了实现源文化成功融入到目的文化中去,应最大化采用 异化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的涵义,语言、文化和翻译的关系出发,提出归化和异化两种文化翻译策略。归化指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策略;异化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策略。并从跨文化翻译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的文化因素进行研究,包括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以及社会文化五个方面。根据译者目的和目标读者的不同,杨完益主要运用异化翻译,而霍克斯主要运用归化翻译。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者,也属于文化的一部分,反映着不同的文化。不同语言之间的交际实际上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作为不同语言之间的桥梁,翻译显然在跨文化交际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语言蕴含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内容,文化翻译成为译者翻译的难题。所以如何选择文化翻译策略成为每个译者翻译时必不可少的过程。本文从《阿Q正传》的两英译本来探讨不同的文化翻译策略并分析译者处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一种文化活动。译者的翻译策略,受其对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态度影响,并继而影响了翻译最终的结果。对《红楼梦》十二支曲中《晚韶华》-曲两译本的分析表明,从英语读者的角度看。杨宪益夫妇的译本采用了异化策略,即忠实于源语文化的行为模式和表达方式,霍克斯的译本则采用了贴近目的语的归化策略。异化对于源语文化而言固然忠实,但对译文读者而言,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归化对读者而言易于理解,却狭窄了他们的视野,所以应将两种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更有利于意义的传达和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6.
何超彤 《现代英语》2023,(12):106-109
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国典籍的外译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沈复的自传体小说《浮生六记》中融入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面貌。文章选取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在字词、句式和文风等方面的运用,以期对提高中国典籍的英译质量产生启发性的意义,促进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一国人名是一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人名负载着凝重的汉语言文化信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英译的一大难点。《红楼梦》人物阵容浩瀚,人名的英译给译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从异化和归化的角度,对杨、霍两个译本中人名的翻译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两个译本在对人名因素的处理上,有很大区别:杨译本主要采用异化原则,目的在于向外国读者传递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而霍译本主要采取归化原则,目的是让译本更容易为外国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是世界文学史上的耀眼明珠,因此一直吸引着许多翻译学者进行翻译。不同译者有各自不同的翻译策略与原则。本文分析了许渊冲与弗莱彻的《长恨歌》英译本,认为在合理运用不同的翻译技巧下,归化和异化可以交替使用,从而简洁明了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同时也能高效地向译语读者传播文化。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最权威的英译本出自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从归化异化的角度看,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前人多认为杨先生的异化策略优于霍克斯的归化策略,也有人认为归化异化应当并重。笔者认为,归化策略更有助于英美读者对这一我国古典文学中的鸿篇巨著的理解,相比之下,归化策略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20.
方梓成  刘若瑶  熊正 《海外英语》2022,(23):15-16+26
课题研究以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余国藩、詹纳尔英文全译本为对象,通过建立中英对照语料库,对比分析二者法术类表达英译的异同。研究发现,詹纳尔在翻译该类表达时主要采用归化的翻译手法,而余国藩则更灵活地采用了两种策略。这一结果反映出二者不同的文化身份对翻译选择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