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喻的主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的主观性顾设在诸多修辞方法中,比喻可算是使用最多、最普遍的一种辞格,因此人们对它研究得也最多、最深入。在“什么是比喻”这个问题上,修辞学家们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构成比喻的基本条件,一是要有被比喻的事物,即本体;二是要有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即喻体;三...  相似文献   

2.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运用这种修辞格,能塑造人物形象,刻划人物性格;能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能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明白;还能把各种景物描写得绘声绘色,从而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和热烈的向往。比喻句有三个要素,这就是被比喻的事物(本体),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喻体),以及联系这两个事物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比喻词)。根据这三者的关系,划分比喻的类型,一般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而根据比喻的作用,分析比喻句所包含的内容,比喻句又可以分为喻人、喻事、喻物、喻景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学会打比方     
要把一个事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少不了要用比喻。比喻是一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明喻,其公式为甲(被比喻事物)像乙(用来设喻的事物),可用“如”、“若”、“好比”、“似的”、“仿佛”等词作比喻词。二是暗喻,其公式为甲是乙,不用比喻词,而用“是”(成为、成了)表比喻之意。三是借喻,这种比喻形式被比喻的事物不出现,也不需要比喻词“像”或判断词“是”,而直接用设喻的事物乙来指称被比喻事物甲。例如:春天像一个美丽的姑娘。(明喻)春天是美丽的姑娘。(暗喻)美丽的春姑娘来到了人间。(…  相似文献   

4.
比喻在电子电工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喻想要说明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的一种手法。比喻在电子电工课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喻用得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电子电工课的教学中经常要用到比喻。  相似文献   

5.
比拟和比喻是两种常见的修辞现象。它们之间,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本质差别。先说共同之处。这两个修辞格都是由于人们对于不同性质的事物的联想而产生的表达方式。不同事物之间具有某种类似点,引起联想,于是就利用这种相似性,用另一事物给要陈述的事物作比,这就产生了比喻和比拟。例如,在要表达“伟大的党培养我成长”这个意思时,说话人联想到母亲对于子女的哺育,两者有相似之处。为了把意思表达得  相似文献   

6.
<正>写好作文是每一个高考学生的关键,而作文中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才能使作文具有创新性令人读后耳目一新呢?首先,带露摘花,关注新鲜事物生活中新鲜事物悄然呈现,我们要及时关注。高尔基说过"第一个用鲜花来比喻少女的人被誉为天才,第二个用此比喻的人被讥为庸才,第三个这样的人被斥为蠢材"。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写作素材,比如可以从电视屏幕上学到很多东西来获取丰厚  相似文献   

7.
翟国胜 《成才之路》2012,(15):81-81
一、巧用比喻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董,用乙事物来说明或者描摹甲事物。用好比喻,常使讲话十分生动。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当时,普通人因其深奥难以理解。就要求他用最简单的话来解释相对论。他说:“比如说,你同最亲近的好友坐在火炉旁,一个小时过去了,你好像只是过了5分钟;反过来,你自己孤伶伶地坐在热气腾腾的火炉旁,只过了5分钟,但你却觉得像过去了一个小时之久,这就叫相对论。”短短的几句话,就把十分高深的科学理论表述出来,浅显易懂。在课堂上,我们也可以用比喻来讲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定律。如讲活化分子、活化能的概念时。可以把化学反应过程比喻成翻越一座山的过程,把活化分子比喻成学生,把活化能比喻成学生所具有的能量;在讲SP杂化时,把杂化轨道的组成成分用混合面馒头中白面成分占多少,玉米面成分占多少来讲解,这样讲述学生对知识理解得容易,掌握得牢固。  相似文献   

8.
作文招招鲜     
本期第一招:准备一堆好玩的比喻文章写得好.比喻是个宝。比喻,说起来容易.把两个相似的或者有某些共同点的东西放在一起比较比较。但要比喻得好,比喻得让人会心一  相似文献   

9.
一堂修辞课     
最近,我组沈老师运用启发式教学,用一节课的时间,讲清了修辞中比喻手法的特点和用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这节课的教学情况,概述如下.上课了,沈老师先给学生讲解比喻修辞的含义:比喻就是一般说的“打比方”,是用另外一件事物来说明所要说明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喻,可以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可以把艰深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因此,好的比喻能够引起人们的联想,从而使读者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受到感染和鼓午.例如:红旗翻动,象大海上的波浪.  相似文献   

10.
(1)他馋得像猫! (2)他馋得像检查团! 句(1)用了比喻,这是确定无疑的。句(2)是不是也用了比喻呢?从表面的形式看,句(2)与句(1)一样,都具备明喻的表现形式:甲像乙,“甲”是本体,“乙”是喻体,“像”是比喻词,所以,似乎可以回答说:也用了比喻。其实不然,这样的回答是错误的。句(2)不是比喻句,人们知道,构成比喻的条件,除了被比喻物与比喻物必须在某一点上极其相似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要求,就是“被比喻物和比喻物必须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见胡裕树等主编《汉语语法修辞词典》)。这也就是人们平常说的构成比喻的两个事物必须在整体上彼此截然不同,不是同类事物。如果两个事物属类上没有本质的区别,那么即使它们靠了“像”这样的比喻词(当然实际上不能称之谓比喻词的)得以联系起来,整个句子也不能算是比喻句。  相似文献   

11.
比喻(figures of speech)是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当人们在说明一些现象,解释一些问题或辩论是非的过程中常常要打比喻;在诗歌、散、小说等体中经常使用比喻;在EPT,TOEFL等一些重要的英语考试中也经常出现带有比喻的试题。人们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往往着墨不多,便可把某些抽象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说得一清二楚。它还能使章中的语言丰富多采,明朗和强化主题,增强章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使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达到直意难以达到的意境。  相似文献   

12.
论比喻     
比喻是最常用到的一种修辞方式。但是,它还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手段和目的。“比”是手段,“具体、形象、生动”也还是手段。比喻的最终和真正的目的在“喻”,在使人知晓被比的事物。二、客观基础。事物是千差万别的,而从就某方面来说,事物间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就给比喻提供了客观基础。三、主观因素。运用比喻要注意爱憎褒贬,运用和理解比喻都因人而异有不同的解释,这就涉及到比喻的主观因素问题。客观、主观,相反相成,矛盾统一,而以客观为基础。四、所谓“熟知”原则。用熟知事物说明不熟知事物,这是比喻的一般原则。但是也不能把它强调得过分,因为作比事物和被比事物靠了它们之间的相似点而能互相注释。五、相似点——比喻的灵魂。被比事物、作比事物和相似点是构成比喻的三个要素,但是三者不是平等并列的,相似点是核心和灵魂。六、表达方法。比喻有种种表达方法。孤立看,表达方法似乎可以自由选择;联系起具体语言环境,就看出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表达方法也不能决定比喻的质的差别和等级。七、似比喻而非比喻。比喻着眼于内容,不能光看形式。用有比喻词、形式象比喻的语句不一定是比喻语句。  相似文献   

13.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就是人们常说的打比方。一般是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去描写或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用来打比方的两个事物,必须有某些相似的地方,这样才能运用比喻。一个比喻句是由三部分组成,即被比喻的事物(本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喻体)和比喻词,  相似文献   

14.
比喻就是我们常说的"打比方"。好的比喻可使文章的语言生动鲜明,使事物的特征形象具体,让人回味无穷,进而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一、比喻要贴切。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二者之间又具有某种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5.
比喻这个修辞格用途广泛,用于议论叫比喻论证,能把道理说得更透彻;用于诗歌,能把意境开拓得更深邃;用于记叙文,能使描述的事物形象逼真,使刻画的人物活灵活现。但不管用于何种文体,其作用可概括为以下三类:  相似文献   

16.
人们爱用比喻的方法把那些受人豢养并帮人作恶的人称为“走狗”,这是骂人话,很难听。其实,走狗原先是个有赞誉意味的词,古代的“走”是走得很快的意思,走狗便是“走得极快的猎狗”,是上等狗。《史记》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一说,把走狗与良弓相对,用来指良将韩信,显然没有贬义。可现在为什么把这个好词降为鄙视之词了呢?这要从狗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变化说起。  相似文献   

17.
比喻在汉语中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人们所以喜欢用它,就在于它能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使平淡的内容显得生动,让生疏的东西变得熟悉。比喻常用“象’、“好象”、“如”、“仿佛”等词,但常常引起人们的误解,以为凡用“象”、“好象”、“如”、“仿佛”等的句子就都是比喻句。加之,在语文教学中修辞很少涉及,学生重视不够,弄错的情形就更是屡见不鲜了。  相似文献   

18.
常常发现有人把本体、喻体、比喻词误认为是比喻的三要素。最近在阅览室随便翻翻,又看到一篇题为《打个比方就知道》的文章(《小学生阅读报》1994年1月15日第5版,吉林出版,作者:陆桂林)。作者说:“比喻由三个部分组成,通常又称比喻三要素,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喻词,用来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著名语言学家张涤华、胡裕树等主编的《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在“比喻”词条中说:“被比事物、比喻事物和相似点是比喻的三个基本要素。”(见该词典第14页)可见,比喻的第三个要素是“相似点”,而不是“比喻词”。  相似文献   

19.
“比喻”在词典中的解释为”‘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比喻手法,在文学创作中运用得特别广泛且历史悠久,为文章增色不少。《诗经》中所说的“诗六义”之一的“比”就是指比喻的意思。多年来的教改经验使笔者深深感受到,恰当的比喻在生物教学中能起到神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抽象比喻     
“比喻”是人们说话、写文章时最喜用、最常用、因而被运用得最广泛的一种修辞格。我国著名的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说:“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