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纸媒经营越来越困难的背景下,纸媒正在尝试通过相关多元经营甚至非相关多元经营摆脱困境。必须明确的是,纸媒的多元经营起支撑作用的是纸媒品牌的打造,只有把自身品牌价值提升,才能延伸价值,并在新的产业平台上获取资源。而且,新的产业平台在获取效益之后,也要以产业反哺报业。  相似文献   

2.
张立华 《中国记者》2018,(2):115-116
镇江报业集团创立的网上交易平台"京晚艺术+",借助纸媒的影响力、公信力和权威性,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使品牌价值延伸,并以此反哺纸媒。不仅为镇江报业传媒集团增加创收,也对壮大镇江艺术圈、延伸纸媒品牌价值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洋  姜巍 《今传媒》2016,(6):94-96
面对新兴媒体的冲击,都市报转型成为报业破局之困。从全国范围来看,有的报业集团投资了新媒体孵化基地,试图通过产业模式创新探索新路,有的报业团队请来专业营销团队,尝试自营新媒体,实现转型突破。本文以《钱江晚报》《半岛晨报》《南方都市报》《大连晚报》四家纸媒微信公众号为例,通过研究分析这四家微信平台的运营状况,试图分析报纸利用微信平台转型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总结报纸转型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刘海英 《出版广角》2022,(11):84-87
当下,数字阅读广受欢迎,传统报业面临诸多新困难、新挑战、新机遇。文章以报业的媒体融合为切入点,分析传统报业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探讨“纸媒体”时代向“全媒体”时代深度融合发展的特点。并提出传统报业要由单一化向集成化转型发展、由静态化向可视化转型发展、由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型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确保正确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王超勇 《传媒》2021,(15):37-38
当下,网络和移动终端的兴起对报业集团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受这种冲击的影响,大量纸媒关停并转,纸媒经营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样的形势,传统报业要加快整体转型,融合发展,多元化经营,以非报产业反哺主业,巩固主流舆论阵地.大众报业集团深化制度改革、优化产业布局、整体转型升级,将自身打造成为新型主流传媒集团.  相似文献   

6.
肖颖 《新闻战线》2022,(5):35-38
<正>运用“大数据+AI”、区块链等技术,将新闻资讯服务、家政服务、商城购买服务等转移至线上,进行渠道整合、产业互联,推进营销一体化,有利于实现全产业成体系的持久变现,提升媒体传播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海峡都市报“智慧海都”产业数字化平台入选“2021年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其创新路径为纸媒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7.
2014年,纸媒在坚守,同时又在四处出击,寻找转型路径。然而,现实的转型之路仍然非常复杂和艰巨。是放弃自身平台彻底转向新媒体,还是依靠纸媒做出自己的特色,形成独特话语权? 在过去的一年里,江南时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摸索出了一条转型可行之路,从过去的做新闻,转变为做项目,讲究“集成式”、“全方位式”的报道,甚至延伸出线下活动、互动等等丰富多彩的融合方式。笔者身在其中,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让新闻“动”起来,让新闻的生命更“长”一些。  相似文献   

8.
高春景 《新闻前哨》2008,(11):84-87
当前报业生态环境与传媒竞争格局的急剧变化,使得经营创新,拓展产业多元化道路成为中国报业发展的必然。房产经营作为报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提高报业集团整体抗风险与赢利能力,保证集团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报业房产经营在风险意识、产权、经营方式和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只有创新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实行“房产经营项目化、项目经营集约化”的经营理念。才能实现报业房产与市场的良好接轨,进而提高自身的赢利能力。  相似文献   

9.
从移动新闻客户端窥探报业的数字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宇明 《今传媒》2013,(6):94-96
新科技的变迁总是会为传播产业带来新的变革,以移动智能终端为依托的移动互联技术,为互联网业提供了新的产业模式,同时也给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平台。本研究以移动新闻客户端作为出发点,通过对移动新闻客户端给传统报业所带来转型契机与革新态势的探索,试图为报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丁晓琴 《传媒》2019,(13):16-17,19
新媒体时代,老年读者对媒体的需求正发生怎样的变化?随着“老年流量”的“横空出世”,老年类报刊如何走出对纸媒的依赖,增强融合传播能力?如何向数字化平台转型,树立“媒体+”的理念,将媒体业务、电子政务和公共服务整合起来,走向智慧服务?近两年来,《浙江老年报》努力探索数字化背景下的运营实践,为传统报业的转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媒体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纸媒感触最深.因此,媒体融合已经成为纸媒求生转型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大众报业集团在媒体融合中确立了“控体、明路、建端”的指导战略,控体就是把载体控制在自己手中;明路,就是明确融合的路径;建端,就是打造手机客户端.手机客户端的建设可以打通传统报纸与订户之间单向传递的局限,实现双向互动,从而为办报和经营提供新思路.而这些思路的实现,需要怎样的具体措施来落到实处呢?笔者带着这样的问题,对业界发展趋势进行了持续的关注,对国内同行进行了实际调研,同时分析了大众报业集团的现状,发现在大众报业集团层面建设统一的大数据运营平台是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12.
杜江静 《传媒》2015,(22):38-39
近年来报业主体业务下滑加剧,传统纸媒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网络广告收入始终无法弥补实体广告下滑的现状,融合发展成为突破困境的重要选择. 《扬子体育报》创办于2005年,是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牵头,联合地方相关体育部门,利用《扬子晚报》品牌促进发行.目前,《扬子体育报》每期的发行量高达20万,不仅成为华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专业体育报,也成为体育品牌拓展江苏市场的最佳平台.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扬子体育报》同样面临危机.为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扬子体育报》成立了扬狮体育数字传媒体系,并取得了显著的传播效果.本文以《扬子体育报》为例,对媒体融合发展进行了探索和思考,以期为传统纸媒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韩燕飞 《报刊之友》2013,(3):109-110
本文主要梳理了业界对于纸媒“Ipad版转型”的不同观点,认为Ipad给报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渠道,革新了报业传播生态,并提出了目前国内纸媒Ipad转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生产出真正有价值、用户需要的内容;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14.
李薇 《出版参考》2013,(16):22-23
新技术带来产业变革,产业转型必须借助于技术。云技术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又一新的里程碑,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平台,可以构筑数字出版新的商业模式。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最根本的是没有建立起有效可行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本文以云技术为背景,探讨了中小出版社整合关键资源的能力、定位以及赢利模式等。  相似文献   

15.
围观     
《网络传播》2014,(6):83-83
陈国权:“过去的一城多报格局是建立在报业曾经的强大赢利能力基础之上的.足嘭的需求足以吏撑多家报业集团同城同质竞争。但现在,一些报业集团的整体赢利能力在迅速衰减。在这种情况下,曾经承载同城报纸竞争‘护卫舰’与‘防波堤’职能的大量的‘第二张都市报’,裁撤将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6.
移动互联时代,融媒转型突破,已是业内共识.诚如业界所言,互联网是一个工具,移动互联网是一个时代.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傅绍万指出,“融媒业态决定报业未来.身为纸媒记者,走进大时代,担当大责任,核心目标就是提高连接用户的能力、提升服务用户的水平”. 连接用户的能力、服务用户的水平,是媒体融合转型的根本.下面,笔者结合齐鲁晚报的融媒报道实践,谈一点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赵丽丽 《传媒》2018,(15):28-29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受众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传统媒体已无法满足受众碎片化阅读的需求.换言之,移动互联网分流了受众,传统媒体人才流失、新闻业务盈利能力下降,"纸媒将死"的论断甚嚣尘上.如今不管是《深圳晚报》以创意广告扩大传播力、拉动收入增长,还是《荆州日报》借鉴"中央厨房"模式重构采编流程,我国传统媒体都在探索媒体转型发展,其中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以非报业类盈利平台的发展为我国媒体转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报业集团经营之本就是发展报业 报业集团姓报。报业集团发展文化产业,最根本的是发展报业。报业是报业集团产业之本。  相似文献   

19.
本报业集团经营之本就是发展报业 报业集团姓报。报业集团发展文化产业,最根本的是发展报业。报业是报业集团产业之本。  相似文献   

20.
贾军 《编辑之友》2017,(5):55-59
近十年的报业数字化转型至今未看到有效拯救报业断崖式下滑的可能.基于互联网发展的平台型传媒逐渐居于传媒行业的主导地位,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改变.文章认为报业过去的转型实践是内向平台化发展,无法与用户建立连接,是一种与平台型媒体形态逆向的倒融合.文章提出报业去纸媒转型过程中,维持内容优势关键在于建立用户连接,围绕用户需求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和服务价值,同时对组织结构进行重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