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察微博舆论场当事人身份范畴的动态建构,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在网络舆论热点事件中,各个认知主体竞相发声,热烈讨论,各种观点相互碰撞,多种声音相互交织,导致同一当事人被建构出多重身份范畴,而且各种身份范畴呈现明显的多元特征甚至相互对立。本文结合几个典型网络热点事件的微博文本,运用新韩礼德学派评价理论,深入考察微博文本中当事人身份范畴的动态建构,探讨其背后的评价主体、评价动机与选择,以期更好认识和把握微博舆论生态。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微博的发生发展入手,深入讨论了微博发展的有利特点:传播范围更广泛,传播速度更快,可以通过任何一个公民的传播进行地毯式的迅速播散,传播媒介更亲民,可以较之大众媒体有着更深人更真实的报道。并同时讨论了其存在的问题:包括其中存在的虚假性;有时太过于个人化等。最后提出改进意见:将微博媒体与社会媒体有机融合;提升公民的媒介素质。  相似文献   

3.
个人化:新闻报道的新态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婧 《青年记者》2005,(2):23-24
新闻个人化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卡尔·霍夫兰的说服理论指出:"最可能改变一次传播的效果的方法之一,是改变传播对象对传播者的印象。传播者有威望吗?可爱吗?是同我一样的人吗?"霍夫兰的传播实验表明"假如传播对象喜欢传播者,就很可能被说服。如果接受者认为讯息的来源是来自一个与他自己或者她自己相似的人--即具有同一性,就更是如此"。这就是"自己人"效应。  相似文献   

4.
余越  李名亮 《今传媒》2012,(9):20-22
微博因其对公众表达自由的"赋权"能力,正吸引一批知识分子以微博意见领袖身份,参与到公共话语权中。但微博"共景监狱"式的开放结构,让知识分子"虚妄的公共性"更为显性。为实现自我身份和公共价值的重新认同和构建,公共知识分子应积极介入、充分利用微博空间;秉持批判与道义传统,以特殊知识分子的身份,进行中观和微观政治话语的表达,彰显自身的中心话语权力;并借助微博,推动公民交往理性和公民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6.
微博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新介质,它以海量信息、即时传播、快速扩散、即时互动、快速生成新的舆论场以及复合传播等优势,挑战着传统媒体,包括广播。但广播所具有的传统媒体公信力、精准受众、便于在移动中收听等优势,目前是微博无法替代的。任何新技术的发展都是一把双刃剑,微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对传统广播产生了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也为广播提供了新的信源、传播介质和互动平台。广播若能应对得当,充分利用,同时坚守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依然能够在新的一轮淘洗中生存,并开拓出自己独有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DV与纪录片的个人化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v技术中所蕴藏着的独立的、自由的、反体制的概念与纪录片的个人化写作有着天然的契合,本文论述了dv使纪录片个人化写作呈现出的新的态势,尤其是其对"真实"的追求,并提出了使其良性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记者微博拥有多重角色,承担的角色期待各不相同。然而各种角色并不总能和谐一致:毫无限制地释放信息可能会伤害"喉舌"角色,影响社会和谐,守口如瓶则会流失粉丝;鲜明的政治家身份会削弱亲和力,扮演舆论领袖过度则易违反宣传纪律。要解决角色冲突,记者微博回归职业微博也即政治家角色应是目前最可行的路径。为此,宣传主管部门、媒体、记者应各司其职,将记者微博的内容约束在公共表达的范围内,促其回归职业微博本位。  相似文献   

9.
毫无疑问,新浪微博已经成为当下我国最主要的网络舆论策源地。作为新兴的社交媒体的典型代表,新浪微博一度因网络侵权、网络谣言、网络欺诈泛滥而成为我国新媒体管理的重灾区。从2011年起,政府对新浪微博的管理出现新的变化。政务微博的崛起、媒体及媒体人微博的规范、公权力依法对微博用户的网络行为进行干预和管理,这一系列管理措施背后透露的是政府职能部门依据资本性质对社交媒体"制播分离"的管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三种个人化信息服务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论述了它们对图书馆即将产生的影响,探讨了在网络信息化的今天,图书馆如何更好地学习和利用这些新技术,为读者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  相似文献   

11.
田飞  王海龙 《报刊之友》2010,(9):124-125
微博的"即时性"和"碎片化语言"是对传统博客和即时通讯的补充,本文通过对微博本身进行社会文化传统分析,微博通过自身的特点和规则构建了本身的社会文化现实,在这种文化存在的基础上,形成了微博和微博用户的身份认同,身份的构建导致了微博群体的分割。微博本身的文化环境决定了其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新闻资讯功能。  相似文献   

12.
田飞  王海龙 《今传媒》2010,18(9):124-125
微博的"即时性"和"碎片化语言"是对传统博客和即时通讯的补充,本文通过对微博本身进行社会文化传统分析,微博通过自身的特点和规则构建了本身的社会文化现实,在这种文化存在的基础上,形成了微博和微博用户的身份认同,身份的构建导致了微博群体的分割。微博本身的文化环境决定了其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新闻资讯功能。  相似文献   

13.
巢乃鹏 《新闻界》2008,(1):13-16
本文通过焦点团体和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来尝试探讨BBS版主对自己所拥有的权威身份的认知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他们线上身份与线下身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身份"是人文社会学科中一个广泛而宏观的概念,具有先在性、客观性和个体性,是影响信息传播的重要因素.身份传播是具有特定身份的传播主体接收、处理、传播信息并将其身份与信息的结合作用于传播各环节的信息活动.身份即传播,人类活动中任何信息的传递必然包括传播主体身份属性的传递.作为传播学的分支,身份传播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有身份地...  相似文献   

15.
面对微博实名制,水军、法学界以及微博网友,各有复杂心态3月16日午夜12点之前那几分钟,各家微博上都充满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新浪微博上一个叫"不聚无散"的网友从网名到发言都像是这种感伤的最好写照:"如果12点一过,我就不能再  相似文献   

16.
微博营销:网络时代的图书营销新体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9年,微博成为最为火爆的网络工具。在海外,微博已经被大量企业作为营销的利器,而国内出版机构尤其是民营出版企业及书店也已经关注并开始运用这一工具推销自己的品牌与产品。将微博引入到图书营销中,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很有可能引发一场出版营销变革,值得业界认真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电子政务的兴起与发展,我国政府服务水平得以逐步提升。然而,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微博以其独特的传播特性,在电子政务方面深具应用潜力。本文分析了微博的传播机制,结合我国电子政应用现状,归纳了微博在电子政务方面的传播特性和应用优势,旨在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微博作为Web2.0时代传媒界的新宠儿,以其微内容、微形式、微成本等特性和优势充分展示了这一新型媒体小的一面,但不可估量的传播和应用潜能赋予了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本文从微博特性研究出发,以小见大,从微博在政治、经济、传媒、图书馆等领域的应用来展示微博世界的无限精彩。  相似文献   

19.
鲁丁晨 《新闻世界》2011,(12):106-10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俨然成为最新的新闻传播平台,而且发展十分迅速,但微博中新闻失实现象时有发生,混淆视听。由此,辟谣类微博应运而生,并在解决微博新闻失实问题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也有自身局限性,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20.
辛亥:摇晃的中国张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各种纪念活动、特刊、纪念刊和专号铺天盖地而来,这几年喧喧嚷嚷的"民国热"和"民国范"更是高温不下,图书出版市场也是重磅出击,一片繁荣景象,辛亥题材的书籍琳琅满目,为读者营造出怀旧和想象的恰当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