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第9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颁给了韩国影片《寄生虫》,这部揭示韩国社会贫富差距与阶级矛盾问题的影片,不仅在商业上获得成功,而且在艺术创作方面也十分出彩.本文运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现实主义理论中"莎士比亚化"的创作方式,从典型环境的营造,真实人物的刻画以及内容的丰富性三个方面出发,对影片《寄生虫》的镜像表达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青春电影在闽地区表现出“集聚式”类型生产的特质,这与福建产业政策导向与自然/文化资源吸引有关。闽产青春片将闽地“山、水、岛”相融式自然景观与“坊巷”相依式人文格局再编码,建构出闽地“山-水-情”统一的想象消费空间。闽产青春片创造性地将空间景观与叙事节奏巧妙融合,将“气候叙事”作为“情动”修辞、“船舶叙事”建构起情感疗愈的叙事场所、以“建筑叙事”思维将建筑景观融入叙事机理。自此,闽产青春片成功建立起地域景观与爱情之间的想象空间,通过“记忆-影像-现实”的环形演进策略,承创闽南文化。  相似文献   

5.
纪录片是融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是记录当代中国发展、对外展现较为真实、客观、立体的新时代中国的窗口。聚焦人物,以人物命运来反映时代变化的人物纪录片尤是如此。但当前,传统电视媒体的栏目化纪录片普遍受到创作周期、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如何坚持"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并有所创新,这也对创作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纪录片《蔡美月·为天下女儿做嫁衣》的创作实践,探讨如何在有限的创作条件下把握主题架构,通过真实客观的记录塑造更立体而丰满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6.
2011年《失恋三十三天》上映创造小成本青春爱情电影奇迹,至此之后,以《致青春》、《何以笙箫默》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国产青春爱情片便一直活跃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在这些电影中,有些好评不断,创造票房神话;有些则被网友痛批,被称为"烂片"。那么,当今国产青春爱情片的现状究竟如何?本文将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即《致青春》)为例,从内容核心、文化消费以及存在问题三方面,加以详述。  相似文献   

7.
受中西方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中西人物报道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文摘报》、《参考消息》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的人物报道作为样本,对其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获得启示,便于人物报道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8.
纪录片是人类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生动,最真实,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在前期拍摄中,作为纪录片摄像,是纪录片能否拥有良好画面的关键的一环,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摄像只是一个技术上的熟练操作者而已。作为纪录片主创人员之一,他除了应理解贯彻编导的意图之外,更要有自己的创作思维,也就是要具有一定的编导意识,才能更好地运用手中的摄像机为受众还原事件的本质,通过画面的再现为受众讲好故事。本文以《中轴线上的老福州》为例,阐述纪录片摄像应如何在编导意识指引下,运用专业技术手段,以真实的画面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9.
张皛 《东南传播》2021,(8):134-135
人物类专题片,精髓就是要充分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在有限的时间内里要高度浓缩人物的精气神,立体展示其鲜明的性格特征,凸显其人生轨迹和奋斗生涯.要让专题片中的人物鲜活起来,最重要就是人物形象的构筑.只有让所纪录的人物形象足够生动、充满感染力,才能打动受众,获得很好的传播效果.本文结合笔者全程参与的电视专题片《屯海戍边的老人》(该片曾获福建新闻奖一等奖)为例,从人物选择、人物采访、细节设置、音乐运用、重点把握、细节捕捉等方面,对专题片中人物形象的构筑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郭成禹 《今传媒》2023,(2):90-92
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以独特的作者性风格与充满哲理的美学风格,为观众展示了脱离胶片时代的电影在进入数码时代后的风格转向与叙事创新。笔者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论证了导演韦斯·安德森在其影片中通过人物形象塑造暗含的政治隐喻,以及对家庭观念、个人意识、历史文明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1.
张朝 《视听》2016,(7):115-116
梁赞诺夫是前苏联著名喜剧导演,有喜剧教父之称。他创作了大量经典喜剧作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本文以梁赞诺夫的电影《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为例,总结梁赞诺夫喜剧电影的艺术风格,分析梁赞诺夫电影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赵平喜 《新闻界》2008,(5):46-48
本文以央视国际频道《海峡两岸》和凤凰卫视资讯台《台湾一周重点》两个电视节目为例,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其作出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
【摘要】《看见》作为一档由纪实和人物访谈构成的专题节目,因其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风格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以《看见》栏目的周末版为例,从栏目定位、叙事结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等角度出发解析其栏目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杜立  曹辉 《传媒》2023,(3):37-38
范长江说:“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为人民谋幸福的科学家理应通过新闻宣传让人民知晓他们的事迹。本文立足于报道主题、新闻叙事、案例发掘三个方面,探究新闻报道何以在民本视域下成功塑造科学家形象,究其原因,在于报道主题的二元融合、新闻叙事的“三化”(平视化、场景化、轻量化)表达和对人物案例的三重发掘。  相似文献   

15.
肖跃玲 《视听》2018,(11):89-90
印度宝莱坞近几年的作品在保持印度传统歌舞特色的基础上开始重视对现实题材的挖掘和反映,尤其是对女性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和媒体的重视,在角色的塑造上也开始呈二元化、复杂化、典型化转变,并赋予了剧中角色强烈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感,进一步深化了作品主题。  相似文献   

16.
利用图片资料来提供信息,佐证历史是纪录片的常用手法,尤其在人物传记片中更是大量使用。然而,要把零散的,静止的图片编织起来,赋予它们以新的生命和活力,达到带着观众穿越时空,充分张扬其审美魅力的效果却并不那么容易。由美国CBS制作,曾在阳光卫视播出的人物传记纪录片《希拉里》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总结其运用图片  相似文献   

17.
李静 《东南传播》2011,(4):15-17
随着时代发展,都市报在人物报道方面逐渐呈现一些新的趋势,在其报道对象、报道特点及价值取向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和倾向,以《华商报》为例分析得知,其中在报道对象上主要关注女性、老人、大学生、名人、残疾人、农民、弱势群体等,主要聚焦于关注人,关注人的命运,关注底层普通人的命运。从中可以得出结论:都市报的人物报道对象从对高、大、全式的英雄和模范人物的报道,逐渐地过渡到了对普通存在的人群的关注;人物报道理念转变到了向人的回归——注重人、人性、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窦氏主持风格浅议——以《锵锵三人行》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窦文涛在其代表栏目《锵锵三人行》中展现出了不同于一般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诸多特色:他以"真"淡化了访与被访的关系,以"诚"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以"谐"灵动了节目的气氛,以"跳跃"激活了话题的延展,又同时难能可贵地平衡了真诚与平淡、诙谐与媚俗。本文欲从上述诸方面展开对"窦氏主持风格"的研究,并通过对窦文涛内在素养的了解与所处环境的考量,探究此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肖潇  梁军 《新闻世界》2011,(7):56-57
本文以《南充日报》为例,浅析地方党报应对竞争时,在报道内容、报道方式、版式编排、广告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多样化风格,寻找一些对地方党报生存发展有利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内地游客赴港发生负面新闻越来越多,"内地因素"似乎成为了陆港习俗矛盾中的导火索。本文选取香港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东方日报》为分析对象,提取了从2013年9月1日到2014年8月31日整一年里有关内地游客的报道为样本,从报道时间、报道篇幅、报道主题、报道形式、事件性质、报道态度这几个方面来建构类目,从而进行内容分析。发现:1.总体而言,港媒对内地游客的报道负面内容居多。2.有关于内地游客的报道,港媒最关注的还是经济方面的议题。3.港媒对内地游客的报道多持中立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