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文言文中,“唯”、“惟”、“维”三字经常使用,三者有区别,有时又可以通用,不容易识别,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有关说明也不详细。现归纳如下:一不通用,读音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儿子上小学后,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很浓厚,思维很敏捷,解答问题也很灵活,但是考虑问题不够严谨,学习的时侯注意力不集中,经常犯粗心、审题不仔细或不全面等毛病。对于这些问题,我  相似文献   

3.
西周文献中“否”、“丕”和“不”三者之间的字形与词义的关系较复杂。西周金文有“不”和“否”,“丕”义通过“不”来表示;除了“不”作否定副词外,“否”也用表否定副词“不”。传世文献的《尚书》、《逸周书》中的“否”、“丕”、“不”三者皆出现,意义和用法已基本分开;《诗经》、《周易》只有“不”、“否”,《诗经》中“丕”的意义通过“不”表现。  相似文献   

4.
即通常是就是的意思,比如华夏即中国。有时它只当就讲,如海湾战事一触即发。它还可以作接近、靠近解,像可望而不可即,是说可看到而不能靠近;若即若离则说又像接近又像分离的情形,常用于两者关系的不近不远,不亲不疏。即还常常用在当下、目前的意思。常见的有即日、即时、即期等词语可作这种解释。即也有接触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食言”与“失言”是两个容易混用的词。“失言”表面上看像是“丢掉说过的话”的意思,其实它是指由于不小心把不该说的话说出来。比如,“酒后失言”就是喝酒后把平时不想说、不敢说的  相似文献   

6.
孝感县朋兴公社永联学校吴海华等同志来信,反映在教学中经常碰到“坚忍不拔”和“坚韧不拔”、“手疾眼快”和“手急眼快”这样一些意义相同而只是个别字不同的词语,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区分不清用法而写了错别字,还是由于可以通用?因为各种教学参考书的说法各不相同,他们感到颇为棘手,希望本刊解答。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热自动化专家、东南大学名誉校长钱钟韩教授在谈及治学经验时说 :“我总结一下自己的经验 ,觉得还是某些公认的‘蹩脚老师’对我帮助最大。他们每次讲课 ,只能提出问题 ,不能解决问题。由于他讲不清楚 ,就会引起我的注意 ,把脑筋集中到真正的难点上。听课之后总觉得不满足 ,就只能自己去学。”钱教授的话当然不是鼓励我们的老师都去做不能解决问题、讲不清楚的“蹩脚教师”。教钱教授的某些“蹩脚教师” ,“不能解决问题”促学生设法解决问题 ,“讲不清楚”诱学生动脑深钻细研 ,从而不经意做了一回“高明先生” ,以至…  相似文献   

8.
“隔阂”、“隔膜”兼属形容词和名词。它们都可表示思想感情上有距离。但二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一、词义范围“隔阂”是单义词。指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隔膜”是多义词。1.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2.不熟悉,不通晓;外行。其中,第二个义项是“隔阂”所没有的。如:①我离开故乡多年,对那里的情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把“不搞争论”称为他的一个发明。“不搞争论”为改革开放扫清思想障碍,争得时间;“不搞争论”不是压服,而是坚持了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不搞争论”是推动改革的一项策略。不搞争论,不是在所有的场合、范围都不搞。在学术领域,还是要“百家争鸣”。  相似文献   

10.
《语文建设》2010年第10期载吴桐祯老师《为什么这十个字容易写成别字?》中,对蛛丝马迹的解释是:蛛丝马迹是如蜘蛛之引丝,如马蹄能留下痕迹。蜘蛛之引丝是非常细的,不仔细看看不出来;人骑马到某处干了什么事以后,人可以不留痕迹,可以说自己未曾来过,但人是骑马来的,马会在路上留下痕迹。因此人们就用蛛丝马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依稀可辨的迹象……对此,我想质疑的是,既然是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依稀可  相似文献   

11.
“减负”不等于不讲质量 ,也不等于不做作业 ,不少教师片面理解“减负”含义 ,把学生正常负担也减了。师生均处于暂时的轻松状态 ,使“减负”工作进入了误区。那么作业量的多少与学生负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作业 ,有书面作业和非书面作业。书面作业 ,像演算习题、作业、绘图等。非书面作业种类更多 ,如阅读作业有阅读课文、预习、复习、阅读有关文艺书、科技书、报刊杂志等 ;口头作业 ,除口头答问外 ,还有复述朗读 ,背诵课文 ;视听作业 ,如收看电视、收听广播 ;实践作业 ,如测量、社会调查等。课堂作业、课外作业 ,书面作业、非书面作业 ,…  相似文献   

12.
有些人说话,"嗯"、"啊"满嘴,"这个"、"那个"连篇,似乎不带上这些音节就说不出话来。这是一种不健康的语言现象,有以下几种弊害。一.影响表意的准确,造成理解的错误说话不能乱停顿(包括该停不停、不该停却停和停顿时值不恰当),因为乱停顿会影响意思的准确表达,导致理解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学而不厌”与“诲人不倦”,我们常挂在嘴边。然而,现实的情景并不乐观。许多教师工作几年后。产生程度不同的职业倦怠,不学习,不反思。不研究。阅读的书籍除了教材、教参之外,别无其他,更不要说动笔写一写对教育教学的思索与发现了。  相似文献   

14.
刘雪  杨圣利 《师道》2008,(5):48-49
一、学会合作 一撇一捺构成“人”字,如果拆开便不成字了。这个“人”字提醒我们,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完全分开,我们要学会合作。尤其是作为教师,更应该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掌握了科学知识与技能去为谁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还是为资本主义服务?为集体服务、还是为个人服务?这实际上就是“红”与“不红”的问题了。如果先不树立红的思想,那么专就会迷失方向。方向明确了,专起来也才有足够  相似文献   

16.
启龙是我班的学生,长得自白胖胖,学习成绩也还可以,但就是有一个毛病:不爱劳动。每次值日时,他总是偷懒不积极。学生们背地里给他起外号叫“小懒汉”。我曾多次批评教育他,但他仍然我行我素,没有任何转变。我又联系启龙的家长了解他的情况,他的妈妈倒向我诉苦:孩子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养成了不爱劳动的毛病,这成了全家人的一块心病。启龙的妈妈求我想想办法,帮助启龙改掉不爱劳动的毛病。我答应了。  相似文献   

17.
有些好心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上快节奏、满堂灌,课外加班加点,大搞题海战术,结果学生负担加重,打疲劳战,产生厌倦、畏难心理、于是老师训导学生说,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为座右铭吧。 笔者以为,如果把那两句古诗作为教育学生树立苦学不倦精神的良训,无可非议。但如若把它当作教学可以不讲科学、不讲艺术,不遵循教学规律的依据,那就大谬不然了。  相似文献   

18.
叙事研究指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而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19.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一般的教职工而言,中小学校长见到的事情比较多,处理问题的机会也比较多,好像应该精于大局,明于事理,总观全体,比常人更精明,糊涂也应更“难得”一些。但是,中小学校长也是人,也会遇到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事情,也会有糊涂的时候。有时不糊涂却应该糊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