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谢榛为明代“后七子”之一,以诗著名嘉靖间,布衣终老。其诗以近体见长,能熔铸变化,较少模拟之习。尤精于五律,功力深厚,法度谨严,句响字稳,气逸调高,在明代诗坛上卓然自立。其议论时政、忧国忧民者深婉多慨、不乏英风侠概,感慨身世、思念故园者则情真笔老、深切感人。但也有不少诗格卑下之作,其弊则在过多依靠技法,从而缺乏鲜明个性和内在风骨。  相似文献   

2.
艺术的“审美体验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特征是强调以深层的人生体验为基础,在心灵的、总体的生命体验中,达到心与物、情与景、形与神、意与象、生命与活力的感悟与创造。谢榛作为明代杰出的诗歌理论家,以他深刻的见解和独有的笔触,在中国诗歌“感于外物”的“兴”、“登眺山川”的实践、浸渍书籍和借助他人以启己等不同方面,对中国诗歌审美体验论作了新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谢榛诗歌审美主体建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主体建构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作是主体心智的果实。艺术作品烙印着创作主体独特的心灵印记。谢榛作为明代杰出的诗歌理论家,他以深刻的见解和独有的笔触,对创作主体胸襟的建构作了积极的和新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论谢榛诗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榛诗模仿盛唐,得其格调而乏深情远韵;<四溟诗话>中有一些立论通达的条目,但落实为指导创作的理论则与诗歌的抒情特质相背;有些条目对诗歌规律和作家、作品分析确当,在明代诗话由创作技巧论向审美鉴赏论的转变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谢榛的《四溟诗话》在明前后七子的诗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其他论诗家一样,他也主张"格调论",但与他人的剽窃、蹈袭、模拟不同,他主张贵有新意。他推崇古人,但不迷信古人,在主张"格调论"的同时,他看到了"诗贵性灵"之处。谢榛在格调论的同时,主要在尊唐抑宋、格调的新奇,以及格调内容的丰富与开拓上下工夫,他认为诗要格调好,首先要"神来气来",这样才能"豪健无敌"。谢榛认为好的格调是要辨拙巧、明虚实,齐长短,展气象的。  相似文献   

6.
谢榛是明代“后七子”的中坚,著名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但有关其生平的研究材料却不多。本文在继承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谢榛著述的梳理,并结合相关材料,得出谢棒生于1499年,卒于1576年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谢榛诗法论     
谢榛的《四溟诗话》在诗歌创作的命意、篇法、字法等诸多方面有着卓尔不群的见解,为中国古代诗歌诗法论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谢榛与李攀龙"绝交"始末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榛被削名“七子”和与李攀龙的所谓“绝交”是后七子内部的一桩著名公案。五百年来一直为文学史家所关注。其始末缘由虽众说纷纭,但历来同情谢榛者为多,以为李攀龙等人党同伐异、欺凌布衣,继而大张挞伐。事实上,李、谢的决裂是由一系列事件引发的,其中的是非恩怨十分复杂。根源则在于以“山人”身份干谒的谢榛倔强自负,与诸子时起冲突,又二三其德,作出了一些不够光明磊落的举动,遂激起众怒,李攀龙最终贻书示绝。但实际上,此后诸子与谢榛之间的交往并未中断,李、谢之间还多有书信诗歌往来。  相似文献   

9.
在格调理论对杜诗给予了详尽解析的背景下,后七子中以谢榛和王世贞为代表的诗歌言论,首次于格调诗论内部出发,对难以细致分析的李白诗歌进行了审美批评的尝试。谢、王二人对李白气格总体特征和学习方法论的阐述,以及对李诗地位、艺术类型和音律审美、篇法、句法等的具体分析,既是在明初"选而不评"基础上的理论拓展,同时也以创作摹拟的方式反映出此时期格调诗学在李、杜并尊情况下对李白艺术风格的理解方式和情感认知态度。  相似文献   

10.
《四溟诗话》是谢榛的诗论专著,该书著录了他的诗学思想。在诗论中,谢榛继承前七子诗学传统,主张以声律为核心,彪炳“盛唐声韵”,重声韵的和谐,抑扬中度,推盛唐诗歌虚实字之妙;在诗歌创作和品评标准上则讲求妙在“含糊”,追求“镜花水月”的含蓄蕴藉之境,实开启了神韵的审美旨趣;以前七子格调为准绳,创作上提倡“妙悟”,谢榛继承严羽诗学而创新。他的“妙悟”是一种“渐悟”,并注重体悟盛唐诗作的“神气”和“精华”,以“妙悟”人“格调”,形成一种“活法”,对前七子的格调有所修正。  相似文献   

11.
谢灵运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大量、自觉地使用对偶。从其内容和功用来说,谢诗不仅使用对偶来描绘摹写山水景物,更用来纪行、抒情,甚至议论、说理,大大扩展了对偶的表现领域和表现功能。从其句法、节奏来看,谢诗的对偶不仅熔铸了前人"主谓宾"式的"二一二"结构,而且自出心裁地灵活运用"二二一"结构,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谢诗在对偶运用上的实践,是对偶发展和文体演进历程中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谢灵运和谢眺是南朝两位著名诗人,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被誉为山水诗的创始者;谢眺是继其后的山水诗人又一位优秀代表.他们的诗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差异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二人的仕途经历以及所处时代的诗风对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韩贞是一个了不起的平民教育家。他一生从事平民教育,为教民化民作出了重要贡献。韩贞的教育方式非常独特,他把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以日用指点为教;他把聚讲与游讲结合起来,以扁舟林聚为教;他把讲学与文学结合起来,以诗歌传唱为教。由于韩贞的教育方式很适合农村特点和农民要求,所以他的讲学普受百姓欢迎。  相似文献   

14.
屈原命运坎坷,托情山川景物,"香草美人";谢灵运与世不遇,寄意山水遨游。《楚辞》"开后世诗文写景之法门";诗至灵运,山水真正独立。谢灵运的诗有明显接受楚辞之处。从语言与风格的融汇,思想感情及精神的追寻上探讨谢灵运诗对楚辞的继承,并从文学观念的角度揭示谢灵运在山水描写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郑珍诗歌的艺术风格多样,令人品读不厌。从青年到老年,诗风有三变:早期的奇奥峭折,中期的酸涩苍郁,晚期的平淡淳厚。三者又互相溶函,形成“淳厚酸涩”的总体风格,成为晚清时代诗风的代表。  相似文献   

16.
李绅的诗歌不拘一格,体制多样;乐府、长律叙事传情;抒情小诗意境阔大,感情刚劲。然典籍及史料中的评价,只有零星片语,而且笼统片面,因此,有必要对他诗歌的这些特点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7.
谢灵运与谢眺同为东晋谢氏大族的后裔,都是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然而由于他们成长道路、性格心理、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诗风也不尽相同,大谢山水诗尚巧繁富,绮丽清新,小谢山水诗和谐含蓄,清新流丽。  相似文献   

18.
谢灵运在诗歌语言的创新上成就巨大,颇具典范意义。其创新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借用以往的诗文成语词,赋旧词以新意,化俗为奇;改变词序,或作增删转换,通过这样轻微调整而出以新意;注情入景,自铸新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