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初中生》2012,(34):13
正胡适曾给毕业生开过三味"药":第一味叫"问题丹"。每个人总得带一两个麻烦且有趣味的问题在身边作伴,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第二味叫"兴趣散"。人生总得有个乐趣,拥有不为名、不计利的爱好,会避免心灵枯竭。第三味是"信心汤"。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2.
易中天教授在《闲话中国人》一书中说,人生有三"得":沉得住气、弯得下腰、抬得起头。人生在世,必须沉得住气。沉得住气,是事业的开始;沉得住气,是成熟的标志。有时候,沉得住气,需要韬光养晦、高瞻远瞩,才能有所作为。有的人沉不住气,特别是面对挫折、遭遇逆境的时候,他们常  相似文献   

3.
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作品以犀利的杂文和温情的散文著称,其中温情散文作品以"人生三书"系列为主,这一系列作品有以叩问人生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龙应台的个体意识,一个是龙应台面对孩子成长对个体发展的尊重,集中表现在《孩子你慢慢来》和《亲爱的安德烈》两本书中,一个是龙应台面对父母老去对个体生命的思考,集中表现在《目送》一书中。  相似文献   

4.
一、"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无限自由的精神漫游人教版高中《语文》所选《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做"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  相似文献   

5.
教育以培养人为宗旨,就是要解放人的心灵,释放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信心和勇气,从而能够从容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然而,在竞争和比较的思维模式下,教育本身也日益成为人生挫折的一部分,渐渐走向反面,不仅无助于人的信心发展,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为人挖掘了一个自卑的"洞穴",尤其是儿童期的教育,比较与竞争破坏了儿童的心灵生态,危及儿童健康人格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需要用"从容"去守护儿童的心灵生态。  相似文献   

6.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古人读书的理由。现如今,我爱读书,却别有一番收获在心头。独处一室,一盏孤灯,倦也不改其乐,累也不变其志,共鸣作者之情感,领略天地之美景,深感有书陪伴的美好。正襟危坐,心通古今。夜阑人静,读韩信耻于人之胯下,季布忍辱为奴,便知成大事者,应不拘小节;天籁无声,读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便觉世事沧桑翻覆,无规可循;露重风轻,读伍子胥弃小义雪大耻,才晓人生抉择须慎终如始;朔风逆旅,读破釜沉舟,卧薪尝胆,悟有志  相似文献   

7.
文化生命是琦君散文的整体审美建构。在致蔡文甫等人信中的细细诉说中,典型地显现出一种只满足于生活过得去的人生旨趣。作为杰出散文家的琦君,她的书信同样体现了澄静淡泊的艺术境界。另一些书信则散发出幽默的芬芳。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规整来探究"谷雨"名称的来源,用图表结合的方式分析"谷雨"时节在天文所处的位置及历史演变;用物候知识解读"谷雨"三候及其蕴含的自然规律,引入概念隐喻和语义分析理论释读"谷雨"农谚;考证花信概念的起源和择取古人关于花信的合理分类,从花信诗管窥文人对于"谷雨"三信的歌咏和对人生节律的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9.
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即通过施加合理的教育活动,促进知,情、信,意、行的发展变化过程。 知、情、信、意、行是品德的基本构成。知是人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情是人对周围和外界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信是人对人生和社会政治理想的  相似文献   

10.
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大字典》“信”字条义项“书简信件”后,所举的三个例证,全是错误的。这种情况对于《汉语大字典》来说虽属罕见,却实在是不该出现的,今辨析如下: 例证一 晋·王羲三《杂帖》:“朱处仁今何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 津琥按:《汉语大字典》所引此条不惟与义项不合,且标点亦误。四库本《东观余论》卷上《法贴刊误下》:“朱处仁帖在十七帖间。其中有云:‘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谓昔尝得其书,而信人竟不取报书耳。而世俗遂误读为‘往得其信’,殊不知‘信’者,乃使人也,自连下语,非今所谓书信也。”其说极是。大抵六朝文献中,收到书简一般说“得书”,而不说“得信”,更不会说“得书信”。这一点,张示言先生在《两晋南  相似文献   

11.
法治与德治都是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是长治久安、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相似文献   

12.
战争的起源问题即是战争“何时发生”这个“时间问题”,战争的根源问题则是战争“为什么发生”这个“原因问题”。普遍意义上的战争起源于原始社会而不是阶级社会,这既符合马恩的经典论述,也与史实相吻;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利益冲突是超越社会形态、超越时空的战争的共同根源;依据社会形态演进的纵向层次分析和战争根源内容的横向层次分析,参照经济发展史,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在“穷人对富人”和富人对穷人”之间经历了四次大的转换。然而,战争并不是经济利益冲突的必然趋势,因为随着人类明的进步,和平解决利益冲突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因此,人类战争的演变不会出现第五次大转换。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肮髒”与“腌臜”音义演变历史的考察 ,试图说明 :1 表示“不净”义的“肮”与其古代表示“高亢刚直貌”的“肮”当非一词 ;2 表示“不净”义的“肮似当为“腌”的音转与形变。同时本文也指出某些辞书在联绵词立项、释词方面的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14.
传统"六书"说不能适应现代文字学研究的需要.近现代学者提出了一些新说,但仍不甚理想,各说之间分歧也比较大.因之,现拟跳出"造字"和"用字"的框框,提出汉字发生法和汉字构字法理论,主要是汉字发生法的"二书"说和汉字构字法的"四书"说.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我国当前的“随笔”和“文化散文”热,阐明呈现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由,着重论述了“随笔”和“文化散文”的文体特征,指出它们虽然各有其相对独立的文体个性,但从文体源流和类型字上看,其仍旧归属于散文。文化品格是中国散文不可或缺的传统。  相似文献   

16.
伽达默尔奠定了"倾听哲学"的基础,但他同时也面对着在诠释过程中,作为生命本体体验的时间始终不在场的困境。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成中英建立本体诠释学的尝试,使我们看到了立足于汉字的文字中心论诠释传统,建立一种真正自由开放的"观的哲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行教育在“度”的方面有一个“过渡”、“失度”的问题,在“量”的方面有一个“过量”、“超量”的问题,在“衡”的方面有一个“均衡”、“失衡”、“权衡”的问题。凡此种种,都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8.
论"史德"     
本文论述了史德概念的由来,史德在史学活动中的地位,中国史学重视史德的传统及局限性,认为批判地继承重视史德的优良传统,加强学风建设,是新世纪史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提倡自主创新学习模式,在探索、选择、合作、体验等学习活动中,始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0.
"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锋 《巢湖学院学报》2003,5(6):95-97,123
“来”具有“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靠近”的语义特征,“去”具有“离开说话人所在的位置或者文学作品中某一特定位置向另一地点运动”的语义特征。在“位移变化”的语义特征上,“起来”偏离了“来”,而“起去”与“去”却保持着一致。这种语义上的差异导致了“起来”起去”语法功能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v起来”和“v起去”中“v”的范围不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