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阿Q的“革命”,黄修巳的观点较有代表性,他说,“由于他(阿Q——笔者)有革命的潜在要求,因此当辛亥革命高潮来到的时候,阿Q也就比较快的振奋起来了。他向往革命,要投革命党,所以我们看《阿Q正传》的后半部,他那种‘精神胜利’就少了。”(中央电大《现代文学》)但是,这种阿Q的“革命”与精神胜利法相“脱离”的观点却是我们不敢苟同的。 一 在阿Q身上,精神胜利法是其主要表现,它成为阿Q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内核。试想,如果没有精神胜利法,还成其为“阿Q”吗?它是人物的性格内核,也是小说的核心。它贯穿在整篇小说中,随着情节的进展,阿Q始终都未超越它的束缚: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在谈到他的小说创作时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大名鼎鼎的阿Q也是如此。阿Q的生活原型都来自他们的故乡绍兴,或是同乡,或是远亲。阿Q的主要原型是生活在绍兴新台门东面的戴家门里的流浪汉兄弟———谢阿有、谢阿桂。阿桂平时以农工为主,后来为生活所迫,“以偷为副业”。辛亥革命那年,绍兴的知县和绿营管带都逃走了,城防空虚,阿桂跑到大街上,大声嚷道:“我们的时候来了,到了明天我们钱也有了,老婆也有了。”其胞兄阿有诚实本分,主妇们都客气地称他为“有老官”。阿有的这些事迹在小说里便…  相似文献   

3.
一、裘士雄等的绍兴民俗说鲁迅在《阿Q正传》第一章说:“我曾经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徜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为什么阿Q倘使“八月间做过生日”一定是“阿桂”呢?裘士雄等人《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浙江教育出版社1985年5月版)认为与绍兴民俗有关。因为绍兴人习惯用人出生的时令来取名。在鲁迅家乡浙东一带,农历一年十二个月都有另外叫法:一月叫茶月,二月叫杏月,三月叫桃月,四月叫梅月,五月叫榴月,六月叫荷月,七月叫凤仙月,八月叫桂月,九月叫菊月,十月叫笑蓉月,十一月叫荔枝月,十二月叫腊月。绍…  相似文献   

4.
“阿 O”的心愿他叫徐金石,外号“阿 O”。可别误会,不是鲁迅笔下的“阿 Q”。O、Q 不能等同,二者的由来也大相径庭。那得从学生时代的下乡劳动谈起。1958年,那是火一样的年头。徐金石与华东师大政教系的同学一道,来到了老区四明山。那里有革命的资本,却缺乏文化的素养。徐金石来到那里,就让其他同学为他理发。为了省事,他要把发理得短些,更短些,结果理了个精光锃亮的大光头。“哈,园得像个鸭蛋。”有谁轻轻点了一下。众哗然,有人出点子:“以后就叫他阿 O 吧!”鼓掌,起  相似文献   

5.
刘有斌 《现代语文》2006,(4):101-101
在《阿Q正传》第八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赵……赵家遭抢了!’小D气喘吁吁的说。阿Q的心怦怦的跳了。小D说了便走;阿Q却逃而又停的两三回。但他究竟是做过这路生意的人,格外胆大,于是蹩出路角,仔细的听,似乎有些嚷嚷,又仔细的看,似乎许多白盔白甲的人,络绎的将箱子抬出了,器具抬出了,秀才娘子的宁式床也抬出了,但是不分明,他还想上前,两只脚却没有动。”上段文字中两次出现了“似乎”一词,我在上课时就两个“似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阿Q听到‘似乎’有些嚷嚷,看到‘似乎许多白盔白甲的人’,那么阿Q究竟有没有听见‘嚷嚷’,有没有看见…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在谈到他的小说创作时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大名鼎鼎的阿Q也是如此。阿Q的生活原型都来自他们的故乡绍兴,或是同乡,或是远亲。  相似文献   

7.
阿Q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但他也曾一度“中兴”过.那是由小尼姑“断子绝孙”的骂声,导致了阿Q的恋爱悲剧,这是他一生中的转折点,也是小说内在线索的铺展.围绕着这个线索,作者写了中秋后阿Q的“中兴史”,他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台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穿的是新夹衬,看去腰间还挂着一个大搭连,沉钿钿的.将裤带坠成了很弯很弯的弧线.”这时的阿Q是发了财的.因此他又得到未庄人们新的敬畏.  相似文献   

8.
鲁迅《阿Q正传》仅仅发表一个月以后,周作人就在1922午3月19日的《晨报》副刊上发表意见:“阿Q这人是中国的一切的谱——新名词称作‘传统’——的结晶……是一幅中国人品性的‘混合照像’。青年评论家茅盾也同意尚铖“阿Q是‘乏’的中国人的结晶”的看法, 应该说早期的评论者虽然还没有肘阿Q形象所包含的丰富性格特征、心理内涵做全面的挖掘,但都较敏锐地抓住了阿Q性格形象丰富性、综合性的特点。不管是“一切的谱”,“混合照像”,还是“‘乏’的中国人结晶”,都是对阿Q丰富性、综合性的揭示,均把阿Q当作中国人品性的“结晶”看待。这就给后来者系统地、多层次地研究阿Q性格指导了方向。本文意图从道教文化角度,谈谈阿Q身上的道教文化色彩。 鲁迅作为五四时期的思想家与他的前辈的重要区别,在于他始终坚定不移把“立人”作为一生的启蒙方向。在《阿Q正传》等小说发表前十余年,鲁迅就对“立人”——“国民性”问题进行了持久深入的思考,为了“刨祖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鲁迅对中国历史、文化、宗教都有涉及和研究。其中对道教思想的体认,则帮助他探索国民性格的底蕴并使之塑型。  相似文献   

9.
阿Q二题     
小孩性格似的阿Q 有人说阿Q是雇工,破落的剥削者、农民、流氓无产者……。我说阿Q似小孩,徒有成人的外壳,具有小孩性格,不说他是哪一类人,这样是不是来得明快一点,也容易被我们所接受。 阿Q口里经常是“妈妈的”,口气都是小孩口气,并不是“妈的”,成人的口气。 “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阿Q是不肯承认自己贫穷的,但是,“穷朋友?你总比我有钱”。也是出自他的口,他又承认自己没钱。 “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尔后又“也要投降革命党。”“不准我造反,只准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鲁迅塑造的阿Q无疑是最为经典的文学形象。自《阿Q正传》诞生以来,阿Q的典型性问题就成为人们认识和争论的焦点,“思想的寄植典型”“中国人品性”“共名说”“阶级典型”“人性”说等观点在不同时代曾分别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但随后又遭到质疑。要准确把握阿Q形象的思想内涵与精神实质,不但要从他所处的  相似文献   

11.
阿Q相     
想来读过《阿 Q 正传》的人永远不能忘记阿 Q 的思想意识罢?《阿 Q 正传》的精髓就在这种“阿 Q 相”的有力的揭发。“阿 Q 相”的要点,约可撮举如下:事实上失败或屈伏的时候,便有“精神上的胜利”聊自安慰,于是“反败为胜”,睡觉也酣甜了。阿 Q 的名言,所谓“被儿子打”,所谓“我的祖宗比你强”,就是他“精神胜利”的哲学。赵太爷或赵秀才的大棍子打将来时,照例是不敢抵抗;假洋人的小手杖打将来时,也是无抵抗;但在阿 Q 视为平辈或低一辈的王胡小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阿Q喝了两碗黄酒,手舞足蹈地说自己是赵太爷本家,结果被赵太爷痛骂一顿,还挨了一记耳光。小说中的赵太爷,是一位势力者,在他看来,像阿Q这样的“浑小子”不会姓赵,也不配姓赵,根本不可能和自己是本家。未庄上的人都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赵太爷为什么认为阿Q不配姓赵?村里的人根据什么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从中国“姓”的传统说起。在古代,“姓”是一种徽号。同一个姓,代表着一个血统的强大民族。从字形上分析,“姓”是“女”和“生”构成的合体字,它最初的意思是为某女…  相似文献   

13.
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Q不开口,想…  相似文献   

14.
赵白眼——一个不该忽视的小人《革命》一章的开头这样写到:“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鲁迅先生用了这个妙趣横生的开头,以阿Q卖搭连给赵白眼这件事作为绍兴光复这样庄严事件的补充,意在说明人们对革命的冷漠,他们更关心的是身边的小事。但能作为革命事件的补充,也说明了阿Q卖搭连给赵白眼这件事在未庄有一定的影响,甚至是未庄的大事。这首先是因为两个人在未庄的地位都比较突出:此时阿Q刚从城里“长了见识”回来不久,又加上他手头有便宜的货,所以他的一举…  相似文献   

15.
阿Q“恋爱悲剧”之后,在未庄生计无着,不得已到城里混了一趟,谁知却顿时“阔”了起来,用时髦话说就是“中兴”了,于是得到了未庄人的新“敬畏”。通观未庄人对阿Q的敬畏,似乎只有两回。一回是阿Q自称姓赵,被赵太爷批了两个嘴巴之后;另一回就是阿Q“中兴”重返未庄之时。其实,未庄的人们似乎从未真正地“敬”过阿Q,赵府、钱府的人且不说,即使是王胡、小D之流,也敢于对他“大不敬”,甚而至于动手同他对打,让他碰几个响头,逼他承认是“儿子打老子”,或自轻自贱为“虫豸”。只是被赵太爷批了两个嘴巴,未庄人反倒对他有几分敬畏,原因自然不在…  相似文献   

16.
快乐大本营     
“寡妇”历史课上,阿Sir说:“以前的皇帝自称募人,那你们知道皇后的自称是什么吗?”“寡妇。”同学们齐声回答。  相似文献   

17.
脑脑大开发     
《好同学》2004,(6)
小P与阿Q 有人把两大袋污染性极大的垃圾扔到了河里。据小P说,这是阿Q干的,小P说:“刚才我乘小艇全力以赴划向小桥。我亲眼看见阿Q背着两个大袋,抛到河里。”小P和阿Q一向不睦,阿Q说这是小P在诬陷他。究竟是不是阿Q干了这件不道德的事呢?二人找到足智多谋的神童马良.请他判断是非。马良听后,指着小P说:“你为什么要害阿Q呢?”小P一听,满脸通红。马良怎么判断是小P撒谎呢?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阿 Q 正传》中,写阿 Q的一段唱词,是绍兴戏《龙虎斗》中的唱词。《龙虎斗》说的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故事。赵匡胤的义弟,大将郑子明在酒席间说了句兄弟要轮流做皇帝的酒话,赵匡胤就以为郑子明要谋反篡位而把他杀掉。赵匡胤酒醒后,又斥责缪军师为何不制止自己而把他逼走,以致奸相欧阳方作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阿Q喝了两碗黄酒,手舞足蹈地说自已是赵太爷本家,结果被赵太爷痛骂一顿,还挨了一记耳光。小说中的赵太爷,是一位鲁镇的有权有势者,也是个典型的势力眼,在他看来,像阿Q这样的“浑小子”不会姓赵,也“不配姓赵”,根本不可能和自己是本家。未庄上的人也都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  相似文献   

20.
《阿Q正传》问世之前,虽然精神胜利法在中国社会各阶层已普遍存在,但是谁也没有提起过它,谁也不在意。人人习焉不察,听之由之。《阿Q正传》一发表,不少人惊悚了,不少人栗栗危惧了,不少人惶惶然了,更有不少人因鲁迅的这一振聋发聩的发现而引起了深省与反思。后来,“阿Q相”、“阿Q主义”、“阿Q精神”之类以阿Q的名字来命名的特殊词汇广为流传开来了。它们的神髓与内核,都是精神胜利法。十九世纪时有位理论家说,莎士比亚“剧本中有许多东西,可以作人类心灵方面的新发现;他的文学活动把共同的认识推进了好几个阶段”,并认为“这就是莎士比亚所以拥有全世界意义的原因”(杜勃罗留波夫《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认识《阿Q正传》的价值。《阿Q正传》开掘出来的这种当时在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