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嘉应学院学报》2017,(9):62-67
《创造日》与《创造季刊》《创造周报》一起,形成了前期创造社刊物"三足鼎立"之势。如果说《创造季刊》是前期创造社开创一个文艺时代的起点,《创造周报》是前期创造社进入鼎盛时期的标志,那么《创造日》的停刊则是前期创造社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细究《创造日》的编辑理念、社内定位及其刊载作品可知,它不仅承载着前期创造社同人的"文学梦",还为创造社成员提供了新的话语空间。《创造日》对研究前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和了解当时的文学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创造社在大革命失败后,实现了“方向转换”,开始了所谓创造社第三期(即后期)的革命文学活动。后期创造社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可以说学术界至今存在着较大的误解。笔者想结合创造社“方向转换”的历史过程,着重就这个问题作些探索,以就正于学术界。创造社“方向转换”的核心表现在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上,即对前期创造社文学的“自我表现”的主张的否定。“自我表现”是前期创造社浪漫主义文艺观的核心。如果说,前期创造社在某些具体的文艺问题上,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的话,那么在文  相似文献   

3.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作为20世纪20年代最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以客居的身份初登文坛,但是他们并不甘心如此边缘化的处境,寻求自身生存发展的谋略,笔者探究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共同显露出的以名人效应、依附报刊取得阵地和策略化文学论争的手段由边缘向中心动态移动的形态,阐释了"子辈"社团对"父辈"社团的超越以取得文坛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在创办《创造》季刊之前,前期创造社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抑或变数。创造社同人有着与文学研究会并峙称雄和"急挽狂澜"于新文化运动的大抱负。办刊焦虑、创造"新文学"的热望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决定了他们在新文坛中"独异"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5.
童晓薇 《历史教学》2003,79(6):45-49
创造社是由20世纪初的一群留日学生组建的,其成员在日本大正时期的都市社会中生活学习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受到了来自日本都市社会的各方面的影响,表现在一,日本近代化都市成就了创造社群体最初的文学,赋予了其文学典型的都市特色,是他们接触西方文化的窗口;二,以民主主义思潮和白桦派的思想为主导思想背景的大正时期都市社会,培养了创造社群体的个性主义精神,让他们发现了作为个体存在的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探讨五四新文学初期创造社作为"五四之子"一代在文化选择上的极端激进姿态,进而发掘这种姿态后面所呈现的创造社青年群相近的个性气质和人生道路,最后尝试由此管窥中国新文化现代性之旅上较为普遍的反哺与反噬之间的悖论。  相似文献   

7.
创造社被认为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却明显具有现代主义都市性这一美学特征,特别是该流派呈现的"新感觉"特色,这表明创造社与新感觉派之间存在明显的前后精神关联.  相似文献   

8.
早期创造社文人在日本大正文化全面开花时期来到日本留学,西方思潮、日本近代文学、城市空间体验都为早期创造社文学的形塑提供了养分,与此同时,日本对中国留学生态度从尊敬转为居高临下亦给他们带来内心的冲击。近代化城市的空间体验与被撕裂的自尊、情绪的焦灼转化为文学的生产力,他们的留日体验推动了创造社文学的形塑。  相似文献   

9.
创造社的批评始于翻译批评。翻译文学批评是创造社在现代文坛上"杀出一条血路"的利器。与文学研究会侧重于翻译选材、翻译目的等宏观批评不同,前期创造社同人在翻译批评方面采取了微观批评的策略,即从具体的错译误译入手展开批评,兼及译者素质。翻译批评中紧紧抓住译文的对错问题不放,充分展示自身卓越的外语水平和翻译能力,在现代翻译界乃至整个现代文坛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客观上有利于现代文学空间话语的拓展。  相似文献   

10.
彻底地反对封建旧文化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面貌,开始了中国文化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伟大变革。同时,作为文化重要一翼的文学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社团——创造社,在五四新文化大潮中有着重大的建树。与文学研究会和其他文学社团比较起来,创造社的文学建设在某种角度上更富于现代意义,考察和研究前期创造社的独特贡献也许会给人们以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二十年代初期,随着“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各种文学社团、流派蜂拥而起。文学批评领域也出现两大文学批评派,一是以文学研究会为代表的“为人生”文学批评派,一是以前期创造社为代表的“为艺术”文学批评派,他们都遵循着自己的文学观念、创作原则,建树着自身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它们的形成及其发展,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创作、理论建设、文艺思想斗争,都发生了深远影响。一创造社开始文学活动时,就高张起“艺术独立”的大旗,坚持“为艺术”的文学标  相似文献   

12.
王瑜 《襄樊学院学报》2011,32(12):49-53
"革命文学"是后期"创造社"提出的对"阶级论"文学观的形成起过巨大作用的创作追求。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等人丰富发展了这一理论形态。"左联"的成立深化了"革命文学"并对"阶级论"文学观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的形成是"阶级论"文学观成熟的标志,影响了中国文学创作、研究数十年。回顾与重审"革命文学"和"阶级论"的文学观意在启示当前,以使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学科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资平是创造社的重要发起人之一,在创造社作家中最倾心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他的创作与他的时代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新文学运动初期崛起的两大重要文学社团之一的创造社,从1921年6月创建至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停止活动的十年间,先后在上海编印过《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每日刊行)、《洪水》半月刊、《创造月刊》、《A.11》周刊、《幻洲》周刊、《文化批判》月刊、《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文艺生活》周刊、《新思潮》月刊等十多种期刊。其中的《洪水》半月刊,是衔接创造社前后期的一个重要刊物,它标志着该社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论述的,是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作家于1922年至1924年间的论争。用具体的事实和切实的分析,对他们论争的是非曲直作出评判,认为文学研究会作家的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而创造社作家的观点则基本上是错误的,并有浓厚的“行帮意识”。  相似文献   

16.
历史让泰东书局与创造社产生了合作的契合点。创造社借力泰东书局在新文坛上夺得了文学话语权,泰东书局依托创造社几个刊物和“丛书”获得了生机。但各自的价值标准又让双方分道扬镰。  相似文献   

17.
评朱寿桐《殉情的罗曼司》郁文(南京大学,南京,210093创造社在异军突起之时,人们就把它视为浪漫主义文学团体。从浪漫主义角度对其思想和创作进行细致分析和品味,尽管也能够概括创造社文学的某些特征(如主观性、情感性等文学倾向)和评价某些作家作品(如郭沫...  相似文献   

18.
早期创造社虽然强调艺术的自主性,反对功利主义的创作动机,但其文学观念只是沾染了一层唯美主义色彩,其文学功用观在本质上同样是注重社会功利性的。因此,创造社后来走向革命文学并非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而是有着内在的根据。  相似文献   

19.
新文学从1922年到1925年,“先后成立的文学团体不下一百余”。在众多不同倾向的文学社团中,“为人生”的文学研究会与“为艺术”的创造社是最兴盛和最繁荣的。乡土文学则是与“为人生”派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20.
浅析日本大正文学界对前期创造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文学界对创造社曾产生过深刻影响,但这种影响不仅是日本某作家或某文学流派对他们具体而微的影响,也不是只简单充当了西方文学与创造社之间的中介角色,创造社主要成员留学于日本大正时代,而大正文学界给予他们最重要的影响,表现在他们文学观与创作倾向的形成过程中所得到的引导,支持和经验借鉴,他们弃实学译文学是“文化主义”思潮盛行的大正社会文化背景之产物,而大正文学界的一些具体实践,如唯美主义文学,私小说和新浪漫主义,在他们具有唯美倾向的浪漫主义文学观以及早期的小说他作方式的形成过程中,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