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容闳是近代中国系统接受西方教育的第一人,一生在中美“两栖”。他认为当时中国贫弱危殆的症结有三:一是政治腐败,二是教育落后,三是外力入侵,其认识出自直观感受但亦不断深化。在太平天国革命、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四个时期,容闳尽力以“供赞画、任交涉”的方式报效祖国,推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但容闳对于中美两国,都处于“边际人”地位,对中国国情缺乏深入了解,设想亦难免脱离实际,又不为晚清当局信任和重用,美国有关人士对其亦显出轻视,故其赞画、交涉多未能奏效。但容闳一心报国、无怨无悔的崇高精神值得后人钦佩与发扬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发端于19世纪70年代,是中国近代走向世界,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的全新形式,是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倡导者是晚清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教育家容闳。一、容闳的青少年时期容闳(1828~1912)生于广东省珠海市南屏镇,他出身贫寒,父亲过早去世,12岁时开始贩卖糖果以补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发端于19世纪70年代,是中国近代走向世界,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的全新形式,是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倡导者是晚清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教育家容闳。  相似文献   

4.
伊紫旒是吴研人小说中刻划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作者通过他切实而深刻地描绘出了晚清的世道风情,透露出了晚清潜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也代表了作者对晚清社会认识和批判的深度。伊紫旒的多重身份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最浓厚的新兴大都市的社会构成特点所决定的。这一形象能有力地帮助我们去较深刻地认识本世纪最初十年也是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最后十年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他的去官趋商强有力他说明了晚清时期官僚体系正在丧失原有的“磁性”和“附着力”,而商品经济模式却正在产生愈来愈大的吸引力,具有鲜明的近代特点。  相似文献   

5.
容闳作为近代赴美留学的第一个中国幼童,拉开了中美教育交流的序幕。容闳学成回国后于1872年起组织120名幼童留学美国,是近代中国官派留学的先声,直接影响了1908年开始的庚款留美运动。晚清幼童出洋肄业的破产,是中学与西学冲突的真实反映,与美国国会的排华阴谋有一定的关联,也影射出容闳尴尬的边缘人角色。  相似文献   

6.
容闳的尴尬地位与中国幼童驻美肄业局的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留美幼童的命运充满了时代的悲剧色彩.而作为他们前辈和引路人的容闳,其在中国政界的地位也十分尴尬——既要做实际工作,又不能主持大局、所以,当清廷决意撤销肄业局时,无论蓉闳做出多么大的努力,也挽救不了中国驻美肄业局中途夭折的命运。而李鸿章在任用容闳问题上的一波三折,反映了洋务派官僚中坚人物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困窘与作为。  相似文献   

7.
容闳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毕业于美国一流大学的留学生,他为了中国的自强与发展奔走呼号了一生。但作为一个徘徊在中西边缘的人物,容闳与现实中的中国,总是在若即若离之间。尽管边缘人的境遇使容闳的救亡道路颇为曲折,然而终其一生,容闳始终都能紧跟时代潮流,执著地探索救国的真理。  相似文献   

8.
容闳受过全面系统的西学教育,是一个典型的"西化"人物;可他仍然是爱国的,有一颗赤诚的中国心.容闳在晚清中国社会是一个"边缘人"的角色,处境颇为尴尬,这也成为"幼童留美"夭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容闳是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先驱者。他立志西学东渐,振兴国家。在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后,容闳随即回国投入到实业强国、教育救国的艰难历程中。他与时俱进,与各派政治力量积极接触,为实现强国梦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代早期改良思想家当中,洪仁与容闳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二人都提出过比较系统的社会改良方案。但由于二人政治生涯的不同,其思想的社会影响也有区别。容闳的思想作用于洋务派,在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佳白是19世纪下半叶来到中国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在清末民初来华传教士中有一定的地位。他为了更好地实现传教目的,学习中国礼节、研究儒家文化、与官民结交,探究深入中国社会的方法。李佳白的治水建议和赈灾活动,是他从事世俗活动的开端。他为教会购置房产引发教案,学术界对此案的论述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李鸿章是晚清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都与其有关,但是在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李鸿章之所以形成"和戎"思想缘于其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非常重视中外力量对比,以及为频繁战乱的艰难时局所左右。  相似文献   

13.
任何文化,都是双向或多向的,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必要性,是留学的主要缘由和起点;容闳出国留学,经验源自在香港的学习;中国留学生的历史使命是带领中国走向世界;如果无难以计数的留学生回国服务,难以想象近代中国是什么样子。留学不是国耻,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学习另类文化以期融合和创新的过程和方式。  相似文献   

14.
翁同和在晚清曾为同、光帝师,工部、刑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协办大学士。有凡同光年间的重大朝政活动,诸如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无不参与,因此,是晚清政坛上的重要人物之一。翁同和从政期间,与慈禧太后、光绪帝、李鸿章、荣禄、刚毅等发生交往,他与他们的政见有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有些是因职责引起,有些是政见不同所致。他的一生总体是忧时爱国、追踪时代、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被迫开埠后,榕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进行自.我调适,发生了诸多新的变化。在不同阶段榕商的发展特征也存在差异,清末民初榕商主要有三方面的变化:一是榕商的结构呈现传统与新式并存的现象,商人身份复杂多样;二是榕商新的组织形式——商会成立;三是榕商的思想观念出现诸多新变化,在新观念的指引下,榕商积极参与地方社会事业。  相似文献   

16.
被誉为晚清"第一通晓学务之人"的张之洞,经历了中世纪的"欧风美雨",希冀用"中体西用"的理念来挽救日薄西山的清朝。他一生除积极创办近代企业之外,其文教事业上的成就也为人所共识。特别在学前教育上,张之洞亲自参与拟定了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推动了学前教育近代化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不仅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涉及到两种文化之系统之间的冲撞与磨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译者翻译时所处的文化背景受到更多关注。从译者选材到译作的出版的各个阶段都受到当时的社会、文化,甚至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特殊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的历史,身处这一时期的鲁迅翻译在选材不断变化,体现着主体文化的要求,具有密切服务于现实实践的品格。  相似文献   

18.
劳乃宣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思想和文化冲击中国,劳乃宣在新旧杂陈的多元文化影响下长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表现出传统礼学和新兴西学并存的思想基调。他提出了蒙学教育及推广简字的若干教育主张,并亲身付诸实践。虽然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洋务运动中清政府派幼童官费赴美留学是中国近代史,尤其是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在容闳的积极运作和曾国藩、李鸿章的认同和支持下,赴美留学活动终于成行。留学生们以开放的姿态,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礼,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因顽固势力的阻挠和本身存在的种种缺陷而中途夭折,但留学回国人员对祖国的近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赴美留学活动对赴欧留学事业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摘要]刘蓉是晚清时期一位重要历史人物,他在湘系集团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在诸多领域里的重要建树,决定了刘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对140年来刘蓉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考察,从五个方面对研究者的主要观点作了述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应努力的方向,以期推动刘蓉以及晚清人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