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3年5月5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刊登了由我撰写的稿件《南京大学师生开展“重塑理想”讨论》,报纸同时配发编者按,称“这篇报道,很有意义”。该稿刊出后,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引发出一场广泛的讨论,其意义已远远超出“柯望来信”本身。许多朋友问我是如何抓住这条“活鱼”的。下面就此事作一简单介绍,同时谈一下自己的体会,以就教于新闻界的同行。“柯望”这个题材之所以获得成功,我经历了三个阶段。即:  相似文献   

2.
同频共振.新闻敏感是基础军校学员王彦波。为了帮人做件好事,不慎摔成瘫痪。1996年1月12日镇江日报为此发表了通讯《好人一生难平安》。此文发表后如石激水。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我们意识到文中所披露的现象有深厚的社会内涵,于是,因势利导,组织了一场持续半年之久,有广大读者参加的“王彦波现象大讨论”。这场大讨论引起了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工人日报、《党建》杂志等十多家新闻单位的热情关注和介入。中央电视台、中央  相似文献   

3.
1996年9月7日,由南京大学和金坛市广播电视局联手就地创办的新闻大专班开学。这个班由金坛市广播电视局总投资40万元,共招收学员58名。绝  相似文献   

4.
重塑图书馆精神——关于“智慧与服务”的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凌云 《晋图学刊》2003,(6):12-13,55
从"智慧与服务"入手,论述了何为图书馆精神以及图书馆精神的缺失,强调了在网络化信息时代重塑图书馆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讨了重塑图书馆精神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北京科技报》从去年8月到12月,在第二版以“新产品鉴定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为题,连续开展了二十次讨论,发表了60多篇近5万字的稿子,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好的反响。读者认为这次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成功的。国家科委一位负责同志说:“《北京科技报》办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要向他们表示感谢。这一讨论配合了国家科技体制的改革,到一定时候,我们要把这组讨论材料发到全国有关部门,供他们参阅。”作为编辑,在问题讨论结束之时,我就思索着这样一问题:新产品鉴定制度改革问题为什么能在一张地区性专业报上讨论得起来? 我认为关键是这次讨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反映了广大科技  相似文献   

6.
胡河宁 《今传媒》2009,(10):43-45
近一时期以来,医患纠纷出现了暴力化、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据报道,仅2009年6月份,各地就爆发了数起震惊全国的医闹事件:  相似文献   

7.
“如何培养新型军事人才”讨论策划之初,部领导确定由我负责讨论稿的编辑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更是难得的实践机会。能够较圆满地完成任务,我的体会是处理好这样几个“冷”与“热”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沈刚 《新闻三昧》2004,(9):18-19
长久以来,“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信念、价值观,曾经深深植根于众多普通劳动的心灵之中。遗憾的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对于工人的宣传报道却有所弱化,传播媒介中工人形象越来越难以见到了。这种工人形象在传媒中的边缘化,与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联系。人们从那本什么中国社会阶层报告的书中还看  相似文献   

9.
今年5月7日至6月8日,辽宁省本溪日报组织了一次关于“厨房问题”的批评性报道。这次报道,是从发表读者张丽贤来信揭发她的邻居共产党员张殿吉,长达9年时间一直不准她使用按规定应两家共用的厨房开始的。报纸就此发表了记者的“调查附记”和“编者的话”,批评了张殿吉称王称霸、欺凌群众的恶劣作风,指出了有关部门党组织在  相似文献   

10.
编辑活动和著作活动关系密切,又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正确地区分两者的性质,把握两者的关系,对于编辑学学科的正常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编辑学研究开始之初,一般的研究者都认为,编辑学研究既要看到两者的联系,更要重视两者的区别;只有明确独立的研究对象,才能建设独立的学科体系。在探讨编辑活动的内容方式、活动规律等问题时,许多研究者都很注意通过对著作活动与编辑活动不同特点的比较来寻找答案。因此,有关编辑活动特有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作用,有关编辑创造的特殊规律,有关编辑事业的发展特点等研究,很快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但是,后来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研究者不大强调著作活动和编辑活动的区别,反而强调两者的共性了;有的研究者则强调区分两者的难处,不再重视区分的意义;特别是编辑史研究中出现了“编著合一是中国古代编辑活动的特征”的论点以后,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对编辑活动和著作活动作出科学区分已经不是重要问题;有人提出难分论,主张不要把精力花在如何区分上,有人干脆提出同一论,说编辑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著作活动,两者不可能有什么严格的区别。当然,认为编辑学研究必须而且可能把编辑活动与著作活动区别开来的观点,也因此而深化和展开了自己的论证。于是,关于区分“编辑”和  相似文献   

11.
关于“档案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讨论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首要是提高人的素质北京市档案局局长徐俊德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二是三个“显著提高”,其一就是“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江泽民同志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一文中...  相似文献   

12.
关于广播电视性质,功能和任务的讨论,终于在《学刊》展开了。理论只能在争论中发展。于此,我看见了中国广播电视理论诞生前喷薄欲升的彩霞。独立于新闻事业之外广播电视是属于新闻事业,还是独立于新闻之外的思想文化事业?李子先文和马向前、张聪文的观点截然不同。李文认为:“新闻事业根本性质——阶级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第五届军报函授中心的老学员,相隔几年以后的今天又和师兄师弟们相聚在军报函授中心,确实兴奋不已。从当兵的那天起就想当一名军事记者,苦苦追求了十七载,虽未能如愿,但那份追求依旧,初衷不改。多年来,在工作训练之余,仍常常拿起笔来记叙一些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如果把我的写作体会总结一下,感受最深的是“五勤”和“四忌”。先说“五勤”。“脑勤”。顾名思义就是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当大量的素材摆到面前时,一定要动用大脑的功能进行加工,去粗取精,提炼升华,同时对应该宣传什么事,怎样报道那些人和物,是用消息…  相似文献   

14.
北京日报从去年十月至今年九月,一年来连续组织了六次思想讨论.每次讨论来稿都很多,而且来稿人的面也很广,很受读者的欢迎.在这几次讨论中,主要以"怎样成为革命意志旺盛的人","个人主义有没有积极作用","共产党员应不应该有个人志原"三次讨论影响较大.在讨论"怎样成为革命意志旺盛的人"的时候,正是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出现的时期,党员、干部中间确有一部分人思想落后于形势,革命朝气不足,许多单位党组织都配合组织了讨论,并以"怎样成为革命意志旺盛的人"做为整党的内容之一,检查了思想,提高了觉悟,推动了工作.民族印刷厂的支部在后,有一些革命朝气不足的人有了很大的转  相似文献   

15.
王瑞 《今传媒》2022,(11):61-64
电视机曾经是体现国家科技能力的实验品,一度被当作打开国人视野的重要“窗口”,但是,自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起其逐渐走向了“衰落”。本文主要分析了电视媒介在中国的“兴衰”过程,从媒介史的视角加以观察,阐释了其在不同时代所扮演的角色,并从电视物质性角度对“电视消亡论”进行了思考,认为当前电视正在“改头换面”成为一种长存的视听媒介,尤其在部分地区和特殊群体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关于“市场经济与图书馆改革”讨论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礼智 《图书馆》1996,(6):17-20,24
本文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关于市场经济与图书馆改革讨论的华而不实,继而探讨了这场讨论在研究的方法论上的失误。提出当前图书馆领域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论研究的是:人和完善的市场经济时期的图书馆  相似文献   

17.
解放军报从去年十一月开始,组织了《四个第一怎样才能落实》的讨论。这个讨论,现在仍在进行中。坚持四个第一,是建军的方向问题,是涉及到一切工作和所有人员的问题。因此,要搞好这个讨论,确实有不少的困难。但是,也具备了许多有利条件。首先是领导非常重视,这个讨论就是总政治部首长下连调查研究以后提出来的。讨论开始以后,总政治部又发出了号召参加讨论的通知。报纸展开讨论的时候,各部队也正在进行年度四好总评,检查总结四个第一落实的经验教训。另外,有些部队的报纸,在此以前就开始了一些有关四个第一落实的讨论。因此,这个讨论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8.
报纸"大众化"是近代独立报人成舍我的毕生追求,其在报业实践中立足民众,保持无党无派超然姿态,以唤起大众为使命,采取"小报大办"的方针,博采众长,千方百计地满足大众精神需求。其女成露茜秉承父风,以"多元"、"另类"的新报业追求,坚持不媚官、不媚金、不媚俗的独立新闻风格,关注社会底层弱势的发声与权益,使报纸大众化继续深化。成舍我父女对报业的独特追求及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对当代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是建设者”大讨论自从在湖北新闻界开展以来,引起了全国新闻界的广泛关注.文章认为,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事业中要扎实践行“我是建设者”的新闻作为,传递“正能量”,既要深入到现实生活中,深化走转改,还要多理性思考,积极引导舆论,更要摒弃唱衰心态,做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师是造就小教人材的“工厂”,中师学生应该全面发展,具有宽厚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组织管理能力,为此,我校图书馆从82年起至今的七年中,以举办知识竞赛的形式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竞赛达十七次,一对丰富学校的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一、知识竞赛要配合形势教育和中心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