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睿 《新闻爱好者》2021,(2):I0011-I0012
京剧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较强多元性和包容性的文化形态,在不断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京剧文化呈现出较强的动态性变化,但其艺术青春却永葆。苏移著的《中国京剧史(1790—1949)》(2019年3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指出,在京剧漫长的发展史中,京剧文化积累了许多优秀的保留剧目,闪烁着数代艺术家的智慧和才华,也正因艺术家们的才华和智慧,京剧文化才得以传承和发展,京剧艺术才更加灿烂辉煌,成为我国戏剧文化的珍贵财富。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转型期,观众的审美需求发生了极大转变,如何传承京剧文化和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与时代同步和彰显其生命力,已成为时代性命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京剧的程式化展开理论研究,根据京剧的程式化特点研究一种基于体感技术的京剧器乐声场再现技术,此技术能够对京剧声音的节奏、音色、曲牌进行智能化分析,构建出具有语义的京剧声音数据库,并能根据体感传感器采集的动作姿态来再现器乐声场。本文为京剧的文化传播和传承提出一种新型的沉浸式传播方法,能够让人更好地理解京剧的虚拟性和程式化理念,其使用的技术手段也为京剧的大数据研究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下属的北京出版社于2009年11月出版了《京剧传统剧本汇编》。全套书共30卷,收入了自清代以来的京剧秘本499部,共14000千字,是迄今为止收录京剧剧本最多的剧本集,最大限度地保存了京剧艺术的历史原貌。  相似文献   

4.
《中国典籍与文化》2021,(1):F0004-F0004
本书为国家"十二五"图书出版重点规划项目,2019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以中国戏曲院傅谨教授为首的学术团队,历时十余载,全面搜集从徽班进京以来与京剧的诞生以及发展相关的所有重要历史资料,下限迄于1949年。全书以时间为序,分清代卷和民国卷两部分。此前已经出版《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10册)和《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续编)》(4册)。  相似文献   

5.
裴扬  张旭 《新闻传播》2013,(8):191-192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但是当前京剧艺术的发展日渐式微,这与京剧艺术本身的特质有关,同时也和京剧的传播方式关系密切。在京剧传播中,电视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它为京剧开辟了新的传播渠道,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给这个传统艺术带来了新的问题,如收视份额小、剧场转播缺乏感染力、京剧节目的娱乐性误区等等。鉴于此,就在电视这种传统大众传媒下传播中的种种问题,提出电视京剧传播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消费社会视阀下,文化风险在转型期的中国表现越发突出,尤其表现为传统高雅文化的缺失等。央视纪录频道推出大型电视纪录片《京剧》,因首次对京剧艺术的全景展示、节目内容的人性表达、叙述策略的高超,为受众描绘出京剧艺术的盛世,节目播出后获得了广泛好评。本文以纪录片《京剧》为个案研究对象,深入解读这部纪录片的成功因素及影响,旨在为消费社会中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7.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与同类书相比,本书的着眼点不在于叙述过程,勾勒史实,而在于研究现象,总结特征。书中通过对构成京剧艺术特征的‘文化因子”的剖析,归纳了京剧艺术的基本法则,并将京剧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努力寻求它与传统哲学、舞蹈、琴棋书画以及其他剧种和民俗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使京剧文化的研究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中国京剧史(三卷本)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组编责编:苏明慈出版者:中国戏剧出版社 本书是目前最完整、翔实、最具权威性的京剧艺术发展史专著,是一项填补空白的文化工程。上卷从197…  相似文献   

8.
赵蓂 《东南传播》2021,(9):87-89
京剧是一种依托于传统文化,以虚拟写意为特征的表演艺术.随着京剧生存样态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其视听空间不断被重塑.京剧的视听空间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指人在物理空间中的的"存在空间";而媒介技术作为一种物质性要素,是促成这种空间的转向的重要结构性力量.京剧的视听空间转变以其艺术传播规律为基础,而这种重塑也让其传播产生了新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京剧,是我国民族戏曲的代表性剧种,它是在清代的乾隆年间诞生于北京的。在二百多年来的发展进程中,许多京剧艺术家历尽艰辛,锐意进取,形成了以“四功”、“五法”为核心的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体系,成为演出剧目极其丰富、舞台表演极其精雅、艺术人才极其齐全、内外影响极其深远的艺术瑰宝,被世人公认为中国的“三大国粹”之一。 京剧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之中。一出京剧,就是一段中华民族的编年史。在京剧表演中积淀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族智慧和艺术精华,无论是唱腔、念白、身段、舞蹈、服装、脸谱……都…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戏曲各种品格的剧种当属京剧。京剧不仅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而且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经典和范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京剧理论研究较之前有了长足发展。近20年,这种发展又在加速,其体现就是京剧论著的出版。  相似文献   

11.
张楚 《传媒》2014,(14)
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京剧作为中国戏曲艺术品类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很厚重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电视媒体作为社会文化的主流传播渠道,对于传播京剧艺术自然责无旁贷。然而,多年来受制于创作者主观认识和技术条件的种种制约,以纪录片的形式对京剧艺术的呈现则少之又少。2013年5月,央视一套《魅力纪录》栏目推出了中央电视台重点立项的8集原创纪录片《京  相似文献   

12.
潘世萍  崔婧  谭慧  郭然  经琪 《北京档案》2012,(10):21-23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档案是京剧艺术的重要载体形式,是传承和发展京剧艺术的重要工具。在我国大力实施文化战略的今天,管理好京剧档案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京剧档案的构成及特点,分析了京剧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京剧,不仅是中国的国粹,也是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然而,在新旧文化更替日趋迅捷和频繁的今天,京剧的传承和传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京剧表演有不同的空间层次,与网络体感游戏空间具有一定的同构性,这是京剧体感游戏空间建构的基础。京剧体感游戏空间的建构,在技术上具有可操作性,符合京剧传播规律,对京剧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董中锋 《出版科学》2016,24(1):115-117
出版文化作为一种主流文化,自然有从属于它的亚文化。出版文化的亚文化很多,有的在出版的上游,有的在出版的下游,有的与出版互为因果,有的与出版相互依存。它们均与出版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可转化为出版文化,由亚文化变成主文化;有的不断分化,成为刺激出版文化发展的另一种力量。正是这些多样的亚文化,推动了出版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正是亚文化的存在,出版文化才具有无限的张力与活力。  相似文献   

15.
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振兴京剧,是一项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的宏伟事业。为著名演员写传,应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方面。陈云发撰写的《吟啸菊坛——大写尚长荣》(以下简称《吟啸菊坛》),是一部以新的历史观点写新型京剧演员的书、展现了国粹的勉力、京剧的灵魂、民族的心音。  相似文献   

16.
戏曲近代的发展繁荣与庶民文化的勃兴有高度相关性,19世纪末以来京剧的发展演进更是如此。因此,戏曲、尤其是京剧研究不能只局限于精英文化视野中的经典文献,仅凭这些经典文献无法真正认识与理解戏曲/京剧,必须重新定义"文献"的内涵与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包括戏单在内的大量非书籍/印刷品类文献中的海量历史文化信息,逐渐为新一代戏曲/京剧学者所发掘,因此,戏曲/京剧文献研究也在呼唤超越传统的新分类。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确立了中国进入文化发展的新时代。国家把文化发展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国策"地位,中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文化大发展时代,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已经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出版、教育与文化发展出版和教育是一对"孪生子"。出版从诞生那一天起,无论是古代出版还是现代出版,就与学校和教育密不可分,至今如此。对于文化而言,教育是手段和过程,  相似文献   

18.
魏亮 《新闻世界》2011,(8):269-270
电影《霸王别姬》通过京剧艺人的经历,展现了中国现当代历史,并试图探讨历史的变更对京剧艺术地位的影响。电影再现了历史变更时代京剧艺人的生活。叙述学是对于文化的透视。电影《霸王别姬》的主题深刻,深度挖掘中国灿烂的文化历史、人性,片中影像华丽精致、剧情细腻自然。陈凯歌选择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表现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这种对历史的挖掘,是大胆独到的。此片的内蕴更为丰富深广,银幕影像的张力更具历史深度。  相似文献   

19.
陈才艳 《今传媒》2022,(11):34-36
文化的传承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而出版是人类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与渠道之一。随着数字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版技术迎来了新的变革,数字出版、融媒体出版成为了出版行业新的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出版文化与文化生产的角度入手,细致梳理了出版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解析了出版文化的概念,并对文化生产实践活动进行了反思,希望能探索出一条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出版行业的可行性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影响我国出版文化产品质量评价的主要因素、出版文化产品质量评价的特点、出版产品质量评价的偏差和不足、加快推进我国出版产品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措施等几个方面的论述,以期开展确立我国现阶段出版文化产品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为以后出版文化产品的质量评价,搭建一框架性的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