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刊登在2004年3月4日《苏州日报》的消息《昆山31万农民刷卡看病》,获第15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这篇动态消息反映的是江苏昆山农民刷卡看病的事。由于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报道刊出后,引起了国内外多家媒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要展现,不要单纯讲述”,这是消息写作的一个要领。消息的基本写作方式就是叙述,但是叙述必须有结构,即文章的骨架。展现,便是通过结构安排得到的一种文字之外的逻辑意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陆双 《新闻爱好者》2006,(1S):17-18
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第十五届中国新闻颁奖仪式于2005年9月6日举行,258件新闻作品在京受奖,其中,新华社发的消息《中国国家主席与艾滋病人握手》等28件获一等奖。而在一等奖的作品中,《苏州日报》记高坡采写的消息《昆山31万农民刷卡看病》(以下简称《昆》)格外引入注目。  相似文献   

4.
2004年6月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通讯《百姓心中的丰碑》,获第15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记者用自己的心灵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写出的新闻佳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下述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在第15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新华社2004年11月30日播发的《中国国家主席与艾滋病人握手》一稿荣获消息类最高奖一等奖。这篇消息之所以受到评委们的青睐,获此殊荣,从写作上来说,主要有如下几点特色:  相似文献   

6.
这篇消息在时效上全面领先海内外媒体,在深度和后续跟踪等各方面也更加全面、准确,体现了以我为主的报道方针。稿件一经播发后,美联、法新、路透等主要西方通讯社立即予以详尽转播。[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刊登在《新民晚报》2004年7月8日上的《感恩老兵》一稿,在第15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等奖。这篇作品之所以受到评委们的青睐,获此大奖,笔者认为,主要在于它的主题思想针对性强,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时代意义,新闻价值高。从写作上来说,它有下列三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全国性新闻奖项评选中.地方新闻单位显露头角相对少些.因为记者编辑难免受限于偏居一隅的视角.在把握全局性意义的题材方面需要跳出原有的视线。苏州日报的消息《昆山31万农民刷卡看病》,以小见大.  相似文献   

9.
呼唤感恩的回归,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这篇作品的广播传播,无疑起到了“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刊登在《北京日报》2004年8月12日上的消息《小平夹克衫,感动三代人》一稿,在第15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消息二等奖。这是在数十家中央、地方媒体共同报道《世纪伟人邓小平》展览时,记者童曙泉,经过深入扎实的采访后写成的一篇独家新闻。该报道见报后,新华网、人民网等新闻网站的专题报道、新浪网等门户网站以及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等转载;北京电视台等做了追踪报道。报道在读者中间产生了良好反响。中宣部新闻局负责人也提出了口头表扬。这篇作品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善用观察,成就佳作的经验。有人问科学家:“您的科学成果哪里…  相似文献   

11.
我在翻阅第16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过程中,被一篇题为<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的作品深深吸引了,阅读中它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使人欲罢不能.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范敬宜在为<山河壮丽人多情>一书作的序中写道:"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  相似文献   

12.
第1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湖北日报》的文字消息《三峡大坝昨下闸蓄水》喜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13.
记者具有极强的政治洞察力,把党、政府的态度准确地传达出来;文章将平等、平视的视角贯穿其中,透露出浓浓的人文关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9月底在京揭晓的第1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湖北日报》的文字消息《三峡大坝昨下闸蓄水》喜获一等奖。从2003年6月1日9时开始,中华民族“高峡出平湖”的百年梦想渐渐变成现实。当日,三峡大坝开始下闸蓄水,自这天始,未来15天内,蓄水将达135米高程。要知道,有了135米,三峡工程才能实现通航和发电,三峡工程的效益才开始显现。无疑,2003年6月1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是新闻记者的神圣使命,湖北日报的8位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通力合作,巧用简讯挑大梁,以独特的组合方式,将历史“镜头”定格;整个报道形式新颖、精巧,文字简…  相似文献   

15.
感染力是新闻作品生命力之所在。不能感染人的新闻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作品。追求感染力,是一个记者的天职,也是毕其一生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6.
新华社2006年7月1日播发的《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一稿,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一等奖。这是在众多新闻记者参与采写,之后又在多家媒体  相似文献   

17.
叶程鹏 《新闻记者》2003,(10):25-25
读浙江日报摄影部邵全海《“绳桥”上的震撼——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上学>》一文(原载浙江《新闻实践》2003年第6期)后,我不但失去了往日读此《上学》作品时也曾感受过的心灵上的震撼,反而在内心深处产生一股寒意!为什么?请看作者在文中写道: “据《上学》的作者——三秦都市报摄影记者杨小兵讲,他第一次看到这种‘绳桥’时就惊呆了,那感觉只有  相似文献   

18.
《四川彭山县乡镇干部一年到县开会375次》是新华社2004年8月1日播发的一则新闻通稿,在“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评比中获消息类三等奖。这么一堆有关会议的、几乎年年报道的新闻素材,似乎还缺乏时效性,可是经过作者的“妙手著春”,却变成了一条“活鱼”、一篇新闻舆论监督的好稿。它究竟有哪些可取之处呢?抓准典型事例反映典型问题“文山会海”是个顽症,党中央和国务院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下文,三令五申地要求精简会议和文件。2004年,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必须坚持改…  相似文献   

19.
新华社2001年11月18日播发的通稿《七年上诉冤屈未伸张》一文,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一等奖,堪称新闻精品。这篇报道之所以获得如此殊荣,从写作上来说,它有如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一、题材重大,导向正确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党和政府为了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先后发出了不少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文件,然而这些好的政策和措施传到下面,常被一些干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所堵塞和歪曲。这些干部的不良作风,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  相似文献   

20.
魏明革 《新闻传播》2006,(12):45-46
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长沙晚.报》记者采写的消息《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获消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经过精心打磨雕琢的新闻精品,也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新闻精品。这篇消息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