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是年鉴学派布罗代尔的杰出巨作,在此书中,作者从总体历史的思想出发,努力把16世纪后半期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在位时期(1556-1598年)的地中海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总体史观和问题意识贯穿始终。该书重视环境的作用,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人与环境互动和牵制的双重作用,对环境史学的启示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2.
现代西方史学的变革 ,是以法国年鉴学派的出现为标志的。所谓年鉴学派 ,是指法国自 1 92 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所组成的一个史学派别。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 ,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方法引入历史研究领域 ,倡导整体性和综合性  相似文献   

3.
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欧洲中心论是19世纪欧洲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提出的理论。这套理论与同期欧洲在世界获得霸主地位有直接联系。这一理论一直充斥着19世纪以来出版的史籍,潜移默化中东西方读者都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这种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战争的灾难打消了世人乐观的情绪,并使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质疑以欧洲文明为首的世界文明的先进性。史学界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5.
对学生而言,是唤醒“内因”自主奋斗的原动力。意识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只有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了与自己的认知结构矛盾时,才会主动地问一个“为什么”,此时,我们说学生才真正地启动了思维。因为,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才是思维品质深刻性的表现。正是这种品质促使了学生创造意识的萌芽发展。同时,问题意识有利于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主体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弗兰克是西方著名的学者,是战后拉丁美洲“依附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始终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抨击资本主义,批判所谓智慧和正统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这在其著作《白银资本》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本书里弗兰克对“欧洲中心论”进行了大胆地批判,用一种全球的、整体主义的视野来考察世界历史.弗兰克虽一再强调他是“无中心论者”,但他却又很难摆脱欧洲中心论,以致他不自觉的用另一个中心论来挑战欧洲中心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有问题意识。基于问题意识,该门学科建设应该明确学科建设的宗旨,以学术研究作为学科内在建设的根本,同时处理好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的关系以及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宗成菊 《林区教学》2008,(10):92-93
当前,由于中俄关系的日益加深,社会需要大量的高水平的俄语专业技术人才,国内各高校俄语专业异常的火热。大学零起点的俄语学生大量的增加。如何在短时间内夯实他们的俄语基础,在提高听、说、读、写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终身学习俄语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结合教学经验,分析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浅谈学生俄语问题意识在教学中的培养,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上,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如果课堂上能让学生"具有发现问题的意识"并能发现问题,是新课程新课堂的最大亮点。名师于永正、孙双金的课非常精彩,其中一点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语文教师每节课都应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古代文学教学对学生思维逻辑的培养和学养的提高有很大的益处,问题意识可以推动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以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诗经》为例,对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探究进行了讨论。从古代文学入手解构出文章的历史及作者赋予文章的情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深入追问,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通过学习文言文,培养学生问题质疑能力,提高古代文学的教学效率和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1.
范著的形成,基于对二元对抗思维和"斗争史观"的摈弃以及多元共生文学史观的建构。让原始资料说话是它的又一特色,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可做,例如相关报章的通检以及促成专业资料库的建立等等。它还启示我们,应该关注不同文学流派之间的联结点,这是它们所以能够共生的基础。范著的体制则贯穿着通俗文学的"动力机制"功能及其运作过程,展示了文化市场对多元共生景观的布局、平衡和稳定所起的关键作用,既是对通俗文化特性的准确把握,也提供了值得重视和借鉴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2.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云图》,发现小说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哲学思考,作者在小说品中着力展现了缺乏环境意识的人类无限膨胀的欲望最终导致人类自身精神的异化和家园的覆灭.这一视角的阅读,有助于我们认识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模式的尴尬及其可能导致的生态危机,还可以使我们认识到米切尔的自然观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13.
《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完成"语文"观向"文学"观的转换,其中培养"问题意识"的自觉是关键。"问题意识"自觉一方面指带着"问题意识"阅读作品的自觉,另一方面,指对普遍学术共识的自觉反省的意识,进行创造性阅读。以"问题意识"的自觉作为培养目标在强化课程的独立地位、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可以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教给学生解疑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设计恰当的问题情境,架设学生探究的桥梁,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等四个方面入手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5.
16.
以《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教学为例阐述了以问题为主线展开教学的必要性,从课前预习、课上设疑、课后习题三个环节给出了培养问题意识的举措,对其他课程的教学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历史书写的多元化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出发,人类对自己历史的书写从没有停止过,自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时代开始,西方的历史编纂就采用了不同的文体——寺院编年纪、政治回忆录、博古论文等等。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方式是政治与军事事件的叙事,其形式是大人物——首脑与国王——重要事迹的故事。自从法国史学革命以来,对历史的书写发生了转型,社会史、心态史、文化史、经济史的书写渐渐获得了发展的空  相似文献   

18.
美国史学家柯文在《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中,反思了战后美国近代中国史研究中的"西方冲击-中国回应"、"传统-现代"与"帝国主义"三种模式,并提出以"中国中心观"为主导范式来研究中国历史。这为当前我国教育史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即教育史研究首先要关注"人"的研究,并树立"整体"教育史观。  相似文献   

19.
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的基础。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育艺术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问题的提出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成为新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20.
在短篇小说《圣诞颂歌》中,查尔斯.狄更斯表现出了强烈的时间意识和死亡意识,并通过对时间意识和死亡意识的思考上升到对"生"的沉思。清醒的时间意识让人从当前跳脱出来,对自己的人生作冷静的"反观"并进行整体性的把握;而深刻的死亡意识用死亡的震颤来惊醒人对生的渴望。总之,时间意识和死亡意识使人通透生存的本真意义并最终实现心灵的"还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