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时期“情”的涵义大致可以归纳成三个层面:事物之情实,人内心之真实,以及情感的真实。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更侧重于对个体生命的关怀,重视道德情感;道家则侧重于个体的生命情调,特别是对自然自由的审美情感的观照。儒家要求以理节情,标示了其伦理化、道德化的思维倾向;而道家情感自然论则标举自由任性的思维取向,主张缘情求美,强调情感的个性化和超越化。  相似文献   

2.
天与天道问题是先秦儒家哲学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它的解释关涉到对整个儒家哲学思想的理解。先秦儒家天道观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有三个特征值得注意。它们是:第一,由实存自然之天到至上神之天到抽象的形上之天,同时天一直不脱离万事万物;第二,由少数统治者之天到大多数人之天;第三,由外在之天到内在之天。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的伦理之知有其狭隘性:一是其思想体系中的人群划分,使先儒自觉不自觉地否定了下等人的自觉道德认识可能性;二是对道德认识的政治领域扩展,导致了王权的不可制约;三是认识对象的道德限定,制约了更合理性的调节机制的产生与发挥作用,以及对外在自然的科学理性的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作为先秦道家代表性人物,庄子的思想主旨是自由,自由的表征是“逍遥游”。在庄子看来,生民多处于不自由的境地,其因在于有所依傍的“有待”。而最根本之“有待”是“形躯”。故只有摆脱“形躯”之羁绊,才能臻于无所依傍的“无待”。于此间,生民安然适意地“逍遥游”。“逍遥游”之内涵是人为天地大化之一例,从而随顺自然,浑同于物。而此之法门是“忘”,于“忘”中复归人“虚静”、“和适”的本然之性。于自然本性的状态下,“以人合天”,直面事物本身。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的伦理之知有其狭隘性:一是其思想体系中的人群划分,使先儒自觉不自觉地否定了下等人的自觉道德认识可能性;二是对道德认识的政治领域扩展,导致了王权的不可制约;三是认识对象的道德限定,制约了更合理性的调节机制的产生与发挥作用,以及对外在自然的科学理性的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庸》是先秦儒学的哲学纲领,它既是对先秦儒学的总结和发展,又是宋明新儒学的经典根据。作为《中庸》思想体系核心观念的“诚”,在《中庸》里是贯通天人、连接物我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并且被赋予了伦理与哲学的双重意蕴。《中庸》之“诚说”构成了儒家道德形上学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7.
身处内忧外患的晚清世变中,谭嗣同抱定“器存而道不亡”的信念,表现出对外问学西方、变法图治的一面;同时,他也在万国竞争的世界图景中,不断回勘、对照自身,借用西学激活传统思想资源,建构了一种介乎古今中西之间的特殊身体观。具体而言,他的身体观包含三个层次,从实在的“形躯之身”、现实的“政治之身”到终极的“宇宙之身”,层层激进,最终指向“虽杀之亦不死”的烈士身体观。对这一内在脉络的把握,有助于理解谭嗣同何以在肉体、政治、宇宙层面都能勇猛精进、勘破生死,从而进一步丰富对近代烈士精神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继承先秦诸子主要是道家以及儒家的文学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发展,提出不少精辟见解,对后世文学思想产生积极影响。它论述无形无音的主张,要求顺应自然变化,推崇朴素自然之美,批评虚假作伪、雕饰过度;注重质美又不排斥文饰,反对以文灭情、以情灭文,强调文与质相结合、文与情相统一;涉及文艺创作中的形神问题,认为神为主则形从而利,发表“君形者”的著名论点。  相似文献   

9.
<老子>一书中的"身"在使用上基本是"形神同构"的自然生命整一体,而针对世人偏重"养形"与圣人偏重"养神"的情况.我们可将老子笔下的"身"与之相应分为"世俗之身"与"体道之身".同时,结合老子的思想主张.其修身乃是要从有为之身向无为之身超越.  相似文献   

10.
在美学意义上,先秦"以貌论人"时尚是一种积极性现象,反映出先秦人自我欣赏审美意识由注重外美转向关注内美的深化迹象。它奠基于先秦美学对人之外美与内美相通性的意识自觉,同时又是先秦以形写神论的哲学、美学思想和取象思维共同作用而催化成熟的身体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1.
先秦性情互用,二者具有内在相关性。“性”在先秦哲学中有生之本质义,亦指人之先天禀赋;“情”由性而来,亦与性合一。庄文中性、情交织,彰显出“情生于性”“性情不离”的内蕴。在性与情的交涉中,庄文彰显“天情”要义,提出“性命之情”,倡导真性真情。庄子自身亦率性任情,痛惜“矫性伪情”,呼吁通过“修性反情”“复归天情”,进而由情入道。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官德思想顾名思义就是指先秦儒家关于古代官员道德的思想,又可以理解为先秦儒家的政治道德思想,是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时代发展的今天,重温先秦儒家官德思想的价值意蕴,以先秦儒家官德思想审视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之流弊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实际对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做出有益的思考和探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既是儒家传统政治道德思想现代转生的价值诉求,也是以儒家传统政治道德思想为借鉴匡正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3.
游侠是先秦时期出现的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特殊群体,它的产生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精神品格在社会变革、尚功尚利的战国时代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独特的精神品质也反映了先秦,尤其是战国时期道德生活中质朴和纯真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魏晋时期,“人之自觉”的哲学智慧启发了魏晋知识分子对自我人格和审美自然的重新体认和把握。文学艺术家以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和真挚自然的审美情怀,摆脱了传统道德实用主义的困囿,表达了热情率真的艺术观念,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学解放。  相似文献   

15.
陈伟 《华章》2007,(9):48-48
施蒂纳在西方思想史上较早地自觉对形而上的类本质入学进行了消解,开了新人本主义之先河.本文分别通过与后来的一些哲学家如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的思想相似性比较来确证施蒂纳是西方现代语境下自觉消解类人学的先躯者.  相似文献   

16.
"性"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牟宗三以天论性,确立了儒家道德形上学的超越本体;即心说性,奠定了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内在根据;贯通性与天道,沟通主客,打通天人,完成了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哲学重构。牟宗三对儒家道德形上学的诠释,为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开创了一条生生不息之途。  相似文献   

17.
在康德的哲学中,只有一种道德情感,那就是对道德法则的敬重之情。它直接来源于人的实践理性,来源于自由意志所确立的道德法则,排除了任何经验性的感性情感。康德认为,只有心怀敬重之情才能坚定地恪守道德法则,在道德实践中不断趋于至善,达到完满,最终获得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18.
牟宗三通过对道家哲学的主要概念如"道德"、"有无"、"生"、"自然"等的梳理,建构了他对道家哲学的理解:"境界形态形上学",以与儒家的"道德无上学"区别开来。所谓"道德形上学",指的是主体通过主观境界的观照与玄览,达到对客观形态的形上学的认识。"道"之生化宇宙的过程,也是主体"玄德"通过"致虚守静"让开场域让万物自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这四组概念形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9.
"言志""缘情""绮靡"与魏晋诗歌特性的自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晋诗歌创作逐渐走向繁盛,并成为独立文学门类,因此在文论中出现对诗歌创作需凸显其特性的自觉.从"诗赋欲丽"到"缘情"绮靡",显示了对诗歌审美特性认识逐渐走向深刻,并渐渐冲破从先秦至汉代"诗言志"的社会道德伦理要求和"礼"的规范,从而在中国古典诗论史上产生了强调为政教服务和强调自由抒发情感并行的两种诗学主张,对后世影响甚深."缘情"、"绮摩"对诗歌的要求显现出在魏晋时期文人们对诗歌审美特性的自觉提倡.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心性思想的主流是“性善”论,对孟子“性善”论,前贤多从先验、天赋的维度来理解。但此类论证有一致命缺陷,是“一种推论”而非实际内容。随着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入,先秦儒家心性思想的另一重要范畴“情”受到关注。“情”是中国哲学、先秦儒家重要范畴之一,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性”就必须把“情”作为基点。孟子是从情感的维度来看待人之本然,作为人之本然的“情”为善,率“情”而发,扩而充之,则“性”为善。“性善”之“性”由“情”所构,由“情”所生,这正是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关键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